新乡村建设办学理念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乡村建设办学理念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乡村建设办学理念思索

本文作者:田健 单位: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系

重新界定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方面能得到较快发展,在办学实践和发展中必须努力保持“农”的特色,围绕“农”字做文章,才能发挥好高等农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努力成为五个中心,即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培育中心、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新型农民培训中心。[4]从这些中心的建立着手,使高等农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顺应时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符合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利于自身的发展而逐渐积累特色,形成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化办学发展定位。

积极构建与时俱进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和科技,构建新型的农业教育体系是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的抓手。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农村人才有多样性的需求,对人才培养途径也有多元化要求。[5]针对新农村建设对人才和人才培养途径需求的实际情况,完善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健全以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大学和农业职业院校)为龙头,以农村农业职校、中小学等办学资源为补充,建立普教、职教和成教“三教”统筹结合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体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期理论学习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等符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实际的原则。要借鉴国外社区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具体做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基层农村教育机构的教室、设施等硬件教学资源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等软件教学资源,积极创办农村社区学院,从而解决农村居民的素质全面提升的实际难题。要积极参照国外农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由国家政府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高等农业教育,将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建为公益性教育体系,对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等农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植,并对农科类大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政策。要积极整合高等农业院校、地方政府及农业企业的各自资源与优势。农业院校不断优化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结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结合新农村建设需求,发挥办学优势,提升办学水平,达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统一。地方政府从资金投入、政策鼓励、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农业企业则通过提供实验实习基地、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加强与农业高校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

着力创新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而开展和完成。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基本依据主要是“三需求、一中心”理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遵循农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范式;这里提到的农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中心,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创新上。[7]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拓展体系三个方面。其中,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是“平台(基础+专业)+模块(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等;综合素质拓展体系一般有学科学术竞赛、科技学术创新、综合素质发展等平台。努力活化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因材施教,将刚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弹性化”。主要包括:(1)采取分层、分级教学制度,通过设立创新实验班、考研深造班、特长素质班等,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采取分流培养制度,积极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进行试验,鼓励设立专业方向,并实施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制度;(3)采取分段培养制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努力探求保障有力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积极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是教育相关机构(包括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相关机构等)通过教育教学、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等各项活动进行质量设计和质量控制,做到凡事有制度、有准则、有监督、有检查、有落实、有整改;全员性强调全体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全程性要求在教育教学、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好工作,保证整个流程的畅通,形成有机的整体。强化全面管理,一方面要立足于人才市场的竞争环境,从市场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认识到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与属性,强调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学校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要从“全面”着眼抓工作,要有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使全体人员都能从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考虑,从大局出发,能在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中共同参与、发挥整体凝聚力量,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维护质量、人人创造质量的氛围与态势,要保证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