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严家显农业教学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黄腾华 黄灿灿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严家显(1906-1952年),字仲扬,江苏吴县人,昆虫学家。1931年获得金陵大学农学士学位。此后,他又获得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6月,严家显接受邀请来闽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长期以来,对于严家显农业教育思想,学界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的研究,力求真实诠释严家显的农业教育思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十分注重科学研究
从本科的金陵大学、硕士的燕京大学和博士的明尼苏达大学,严家显先生的读书生活都是在最科学先进美国高等教育理念教育下完成的。尤其是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赠地法案”下创办的世界名校,主张“大学要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大学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专长的公民;大学要发展知识,并成为向社会传播知识的场所。”[1]所以,当严家显先生出任福建省立农学院首任院长之后,便明确地提出了学院的治学方针:“大学农学院以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必须兼顾并重,联系进行,其目的为造就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切合社会需要之人才”。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制定的1940至1941学年校务行政计划中就有“拟定各项试验及研究计划”、“本院与国内其他农业机关实行研究合作计划”和“遴派员生从事粮食增产督导计划”等项目。当时虽然没有专职研究人员,但每年都由学校总经费中统筹安排一定的研究经费。如1943年在学校总经费120万元中安排调查研究费9540元,1945年在总经费200万元中安排了学术研究经费14万2千多元。[2]学校规定讲师以上教师,都应参加科研,要求每人每年有三篇以上论文,调查报告或专著,发表于省内外报章杂志。严先生身体力行,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这期间,他撰写了《农业和科学》、[3]《略谈植物病理与经济昆虫》、[3]8-12《蔗螟生活史及其危害损失》等论文。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潜心学术、解决实际问题、启迪广大学子、发展我国农学,严家显与诸位同仁创办了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术刊物———《新农季刊》,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十位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并于1941年1月出版发行第一期。严先生为之撰写了发刊词,详述了创办福建农学院之目的,学院当前之任务、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阐明创办《新农季刊》之愿望:“同仁等爰抱斯旨,不揣简陋,或埋首于实验,或奔波以调查,如有所得,愿供同好,以求匡正,区区本刊之辑,仅发其轫,不计其功,但呱呱堕地之本院,如能从抛砖而得贤达之金玉,从学步而得进步,则幸甚矣!”[3]1严家显始终注重研究“本省农业之重要问题,根据事实,从事观察俾作切实解决之准备,教学则除努力充实学科,提高程度之外,随时当与研究相辅而行,尤须顾及本省及本国之环境,俾开矫除隔靴搔痒之弊而得适合目前我国纸环境及需要”,[3]1也就是坚持教学、科研紧紧围绕着福建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一时期,许多教授的研究成果大都结合发展战时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尤其着重围绕粮食增产而进行的。
二、始终重视教学工作
为了保证农业高等教育质量,严家显领导下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始终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曾说:“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为重要的不外乎教授人选,图书仪器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4]“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视教授的人选为转移,假如大学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学风,不断培育出博学笃行的学者。”[4]1严家显博士深知师资建设干系重大,利用各种渠道,不惜重金选聘名家来校执教。在这期间,许多海外留学归来并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来到永安黄历,服务于福建省立农学院。如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陈其儤、林传光、裘维蕃、王清和、黄齐望、何家泌、周家炽;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大豆、牧草及绿肥作物研究的先驱者孙醒东;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严家显、李凤荪;地质学家周昌芸等。通过对福建省立农学院教师队伍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时福建省立农学院教授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籍贯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四川这些省份;其次是这些教授很多是硕士、博士学位,并且许多教授都有在发达国家名牌大学留学、研究的经历,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强;再者这些教授教学经验、实际工作经验、农业推广经验相当丰富,有的教授还曾出任一些大学农学院的领导之职。他们中有的是先生的同乡、有的是先生的同学、有的是先生的同事,有的是先生盛情相邀。就这样,一帮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名教授大学者,不惧艰险,不畏跋涉,齐聚永安黄历,实为严家显先生“秉悃诚之念”,苦心经营,真诚办学、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结果。有黄历校友回忆道:“闽农生活环境优美,所聘师资,均属一时之选。院长严家显博士,博学多才,教学认真,才气横溢。办学颇具热忱,理想。教课时(昆虫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钦佩之至。兼科主任周明牂博士,为一资深教授,严肃而和蔼可亲。诸教授均雍容有度,相处融洽”。[5]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尤其在造就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添置图书、仪器设备
省立农学院在黄历创办初期,因处于抗日战争年代,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都十分缺乏。1940年6月,图书总数仅200多册,其中多为外文书刊。仪器药品等也为数很少。严家显多方设法和派人四处采购,图书、仪器。1940年冬,学校委托上海中华图书馆服务社,以2000元高价购得中文版图书80册,外文版图书130册,分装四箱,历时一个月,才辗转运抵黄历,到1943年上学期,各类图书已增至2630册。各科教学所需仪器、标本也不断充实,这些教学器材包括四架最新式的手摇计算机,有三座大型的温室,基本上适应了教学的需要。
3.确保教学质量
严家显的理想是创办一所世界水平的农业院校,服务于中国农业,服务于抗战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教育教学质量是福建农学院的生命和信誉。为了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严家显主持下,学校事务委员会制定了学生考核制度。制度明文规定:“本院考核学生学业成绩悉照部颁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办理。平常有教学考查和实验、实习考查,每学期末进行学期考试,四年届满除毕业论文外进行毕业考试,所有考试考查均须达到及格以上标准,方能升级,毕业考试及格,经院毕业考试委员会审查合格后报经教育部复核无异者,由本院发给毕业证书,并授以农学士学位。”另外,由于自身办学条件所限和师资缺乏,严家显报请教育部停办畜牧兽医学系,把所招学生委托给江西中正大学培养。他这么做就是为了保证福建省立农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除课堂讲授外,还注意通过实验、实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并经常把学生带到农场、果园和附近农村,在实地进行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能符合生产实际。学校还规定,二年级学生有一个月左右的农场实习,三、四年级学生每年有四个月左右的田间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暑假期间,三、四年级学生又常被指派到农村参加农技推广和社会服务工作。#p#分页标题#e#
4.加强校舍、农场建设
严家显院长十分重视校舍、农场建设。至1944年各类用房共40多座,总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有各学系办公室、大教室、小教室、化学实验室,农化实验室、玻璃温室、养虫室、种籽室等共16座公共及生活用房有礼堂、学生食堂,男生宿舍,女生宿舍、院长住宅、教授住宅、教职员住宅、工人宿舍等20多座。严家显院长指出“研究及推广之进行必须有适当之场所与对象”。经过政府批准在院址附近征得土地305亩用作试验场及示范新村,其中安排牧场30亩,园艺试验地20亩,苗圃40亩,茶园15亩,果园40亩,其他作物用地160亩。农场场长由院长就教授中聘请兼任,场部有专职技术人员和农工若干人。学生也参加农场劳动并在农场进行教学实习,把理论学习与具体时间相结合,造就农业人才。
三、积极进行农业推广
在严家显主政福建省立农学院期间,他始终践行研究、教学、推广相结合的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理念,忠实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责,本着“教育生产化,生产教育化之目的,合‘学’‘用’于一途”,积极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1940年12月,学校组成福建省农业考察团,奔赴八闽大地的县市及重要集镇,实地考察,行程三千多里,历时六月有余,搜集农作物四千多种,写出详细考察报告,并根据福建农业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传授。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福建农业考察团完成了福建农作物的全面彻底调查,此可谓是福建农业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1942年,组织师生参加省粮食增产督导工作。第一批有31人参加,分赴闽北九个县进行宣导。此后每年暑期组织一次.每次出发之前,先进行有关粮食增产技术措施的培训。1943年1月接办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形成了普通农业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科研、教学、推广三者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1946年12月,组织部分师生下乡参加省农技推广处组织的防治大田作物病虫害工作,分赴福州区、莆仙区和漳州区,历时一个月余,完成防治病虫任务。建立“特约农家示范通讯网”。其工作目标是:(1)设置范农田,作为一方表证,借以引起农户兴趣及鼓舞推进农业建设事业。(2)利用通讯办法获得各地农业情报,并征集农业实际问题,以供编写教材。(3)编印刊物以供农家阅读参考,并代为解答疑难问题,促进农业革新,提高农业技术与农村文化。(4)选择优秀农民协助学校调查研究及推广工作。(5)施行实验示范通讯网制度,以供省内外农业机关参考。
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在抗战期间,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严家显要求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不仅要研究农业高深学问,做一个农业专门人才,还要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健康身体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他领导下的福建省立农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的工人农民要求反抗日本侵略者,中国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也积极行动起来要求抗日。作为培养未来国家主人的高等学校更是义不容辞。学校积极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活动。如大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保卫黄河》、《游击队歌》等抗日歌曲;组织“新农剧团”,先后演出《雷雨》、《日出》、《麒麟寨》、《雾重庆》等十多部进步话剧,并到社会公演,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支持学生自治会和各班级,还编辑出版《新农双周刊》和创办了《谷风》等一批墙报,交流学习心得,抒发爱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军捐献,赠送军鞋,献机募捐、慰问出征军人家属以及为前方将士和战区同胞征募寒衣等活动。1944年有17名学生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
2.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价值判断及精神追求。通过对校歌内容的认同、传承及校歌音乐的传唱,学生能在无形中受到警示、熏陶和教育,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其责任感和专业操守。为此,严家显院长专门请人为福建省立农学院谱写校歌,以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农为邦本,训自前贤,中华立国五千年,授民时,尽地利,深耕易褥,古相沿.功宏耕战,政以为先,吾闽屹立东海缘。果蔬遍野,未黍连阡。勖哉我同学,科学宜精研。拓经界,均地权,报国效殖边。农工并进,服膺拳拳。”[6]校歌中唱响了国富民强,以农为本的思想,并对福建农学院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热爱科学、热爱农业、报效祖国,从我做起。歌词催人奋进,具有鼓舞人、引导人的力量,音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生严谨治学,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严家显在《新农季刊》的发刊词中也谆谆教导:“近世科学昌明,农学进步,工商原料资以供应,现代文明赖以建立,国之腹富强肇端乎此,吾国夙为农业国家,而过去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地不尽利,物未尽用,驯至衣食所需,犹难自给遑论发展,是以欲谋吾国农业之振兴,从而改善整个国民经济,捨努力农业科学化之一途更无捷径”。此后,他又撰文论述了农业与科学的关系,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这样就深化了农业是国之根本的思想观念,树立爱业、敬业、乐业的职业操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严家显教育注重深入农村,服务田间,广布新智,指导改良,增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思想,所以应该养成刻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锻炼强健的体魄。
3.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人格、有骨气、有抱负、有见识的国家栋梁,严家显根据教育部要求坚定不移地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达成教训合一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本院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至多不得超过二十人。第二,每组设导师一人,有院长指定专任教师充任之。第三,导师任务。第四,定期举行导师辅导,方式自定。第五,导师认为学生不堪训导时,可以退导;学生可自行选择导师,连续两次退训时,由学校除名。其中导师任务详细规定了导师的具体任务,如充分利用课余及例假时间,召集各组学生开谈话会或讨论会与远足会,并随时举行个别谈话;进行操行评定,出具训导证书,出席导师会议,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与纠正,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和阅读书报等。在严家显院长任内,福建省立农学院一直坚持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密切了师生关系,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农业高等教育和农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时隔几十年之后,昔日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院长和导师时依然包含着感情、深情和真情。#p#分页标题#e#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严家显的农业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他强调要研究农业高深学问,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把科研、教学与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做到科研、教学、推广兼顾并重。严家显农业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农业专门人才。从德方面来说,培养的学生要热爱国家、热爱科学、热爱农业、热爱农民;在才能方面,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这些见解对于今天的农业教育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