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农村高等农业教育路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孟智华 单位:天津农学院园艺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中央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高等农业教育是农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雄厚的科教力量,承担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效科技服务的双重任务,且拥有长期为“三农”服务的光荣传统及大量成功经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业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等农业院校(以下简称“农业高校”)。因此,研究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技问题,探讨农业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业高校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高校切入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历史任务,其主要目标是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为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为现代农民,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的大事,这期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的农业高校更应鼎力支持。事实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高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这表现为:一方面,农业高校切入新农村建设可为农村提供大量人力、科技以及信息资源。如,农业高校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大量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工艺;为新农村建设派出了大量的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带去了大量的科技信息;为地方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咨询作用[1]。另一方面,切入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平台。当前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对困难已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各级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状况日益突出,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在农村就业创业,对推进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深远意义和重大作用[2]。因此,服务农村不是农业高等教育对“三农”的怜悯,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3]。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技问题
2.1农业科技人才短缺表现为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低、人才流失严重、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等。
2.1.1农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且非专业技术人员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有了一定提高,但依然很低。据统计,2006年末,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为34874万人,而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仅94万人。说明平均每位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需要为371位农民提供服务。这一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从事农技推广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农技人员总数的1/2。
2.1.2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较差,农业技术人员收入偏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的约13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仅有15万人。农村人才流失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1.3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主要是由新进大学生人数减少以及在职进修的人数比例过低所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对全国7个省28个县的调查发现,1996~2002年期间,有19个县的县级专业站没有增加过新毕业的农业高校毕业生(占全部调查县数的68%),有13个县的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未进过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占全部调查县数的46%),说明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断层现象严重[4]。同时,调查还发现,2002年参加各种讲座及进修的人员共有398位,占全部调查人员总数的32%,其中参加超过15d但少于1个月进修的仅71位,只占全部人员的5.7%。事实上,许多现有农技人员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2.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致使作为建设新农村主体的农民,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新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5%;从接收培训的情况看,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总数的13.6%,另外,还有80%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心态。可见,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上仍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
2.3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利用率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科研项目研究;另一方面,虽然每年有很多科研成果问世,但真正实用的、可在农村推广开来的研究成果很少。据调查,尽管我国农业高校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余项科研成果,在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30%左右的科技成果在农村得到了推广应用,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和体现出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影响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在于2个方面: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不高,很多人连科技成果说明书都读不懂,这明显制约其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经营方式的使用;另一方面,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平台。在当今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农业高校自身也缺乏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转化平台,这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科研工作者重研究、轻推广,重成果结题,轻成果转化。
3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3.1引导、支持、鼓励高等农业院校健康发展
农业高校师资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招生、就业压力和经济利益驱动,在高校评估指标导引下,不少农业高校削弱了传统的农学专业,大力发展非农专业,以提高自身科技竞争实力,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如河北农业大学现有的45个本科专业中,非农专业已达34个,而传统农科专业只占1/3。在当今农村发展大量需要人才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业对高等教育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农业院校转型是人才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符合时展要求的。因此,要明确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支持、资助农业高校办出农业特色,控制高等农业院校以任何形式改变农业属性。同时,应看到农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院校的事情,更是国家发展、农村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大环境的优化和学农学子的奉献,农业高等教育依然难以走出人才供求的怪圈。因此,农业高校应积极争取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照顾,如落实农业高校办学自主权政策、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设立“高等教育支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等。#p#分页标题#e#
3.2全方位、多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
在目前农村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与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相适应的农业新技术进入生产领域,必然在客观上与生产主体———农村劳动者相抵触,使生产对科技的需求难以完全实现。农业高校作为目前农业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其职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科研、教学和服务,还承担着以其科学、思想、文化引领社会的多元化功能。因此,农业高校无疑应该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并应通过构建有效的运作机制,搭建起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多元化渠道,发挥其在培训新型农民主渠道方面的功能,多层面服务于农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培养核心技术人才。这是进行其他各类人才培训的基础。具体是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②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具体可采取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这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新技术接收能力有限,农技人员长期与其接触,能够以农民容易理解的方式将新技术在农民中推广开来。因此,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可达到推广新品种及新技术的目的,同时也起到了提升农民素质的作用。③提高农业企业家的素质。可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农业企业家是公司的领导者、管理者,大多为有一定农业背景的农业高校毕业生或者是熟练掌握技术、头脑灵活的农民,随着当前“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的推行,他们对一定区域内农民的影响力很大(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农业企业会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民按照公司规定的程序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因此,农业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对于普及新品种、新技术,进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④提高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可通过改革现有招生制度的途径来实现。目前,农村地区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大多数农村考生难以接受到高水准的中学教育。但是,我国实行的却是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将农村考生的分数与城市考生同等对待,于是高教入学考试成为大多数农村考生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显然这是欠公平的。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品学兼优的农村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在招生政策上应降低农村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农、林、水产、畜牧等农业院校的录取分数,增加农村考生的录取比例。⑤广泛开展农民培训。要把“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实施,加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培养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3.3推广国内成功发展经验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进行过高等教育和农村相结合的探索。如,陶行知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的乡村师范和在上海郊区创办的山海工学团,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山西、江苏进行的农村改进实验等。当今学术界也对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设想和尝试,其中有许多新的创举和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辉煌业绩,值得推广学习。如,河北农业大学率先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突破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按照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地针对一些实用技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为当地农村留住了很多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实施“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工程”,依托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把农业科技成果辐射到广大乡村;四川农业大学积极响应省委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号召,克服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困难,挖掘学校潜力积极做好培训统筹安排,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差异性,列出26个专业供各地村支书选择,同时组织熟悉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教师授课,此外,还创造条件,做好村支书培训期间的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