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牧区水利建设难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畜牧业是我国牧区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草地一方面承载着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涵盖了生态主体的成分。目前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作用,气候变暖,自然变迁使得草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从2001年开始,在我国西藏,内蒙,四川等具备水源条件的地方,由我国水利以及发改委共同组织实施了牧区水利试点工程,主要目标是通过在水源相对充沛且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来针对饲草产出能力进行改善,即透过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舍饲圈养以及草场围栏,以达到生态保护与绿洲建设的功能需求[1]。下面针对目前牧区水利的发展思路,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然后给出有利于牧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案。 一、目前牧区水利的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牧区水利发展的方向主要是以建设节水灌溉饲草料为契机,基于草原保护以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的需求,在具有水源条件的地方,配置一些节水的草料地,然后主要是结合舍饲圈养,围栏,调整畜群结构或者畜种改良来使原本超载的草场实现一种自我修复功能,从而客观上增加牧民的收入。很多相关的工程建设或者实验都诠释了生态草原保护,其最主要的力量来源于自身修复能力,人类在整个试点或者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自然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发展节水灌溉地这种思路在很多试点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休牧,禁牧以及轮牧草原的生态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但是思路的漏洞在于,结构的改变要求饲草的有效供应,那么怎样才能使畜牧真正的缩减[2]。 二、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1.水利建设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水利牧区投入的现状是:投入大多只是涉及牧业比较发达的几个地方,例如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其中投资的1/3用在了灌溉工程以及小型水源的构建中,对于草原补播,草场维护实施的力度以及范围都比较广,但是实际投入到人工草场以及棚圈项目中的资金明显出现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对于畜牧业投入的金额是4亿,对于发展畜牧区节水灌溉地项目建设的资金也及其有限,杯水车薪。下面笔者就来算一笔账,单拿2009年草场监测报告来看,牧区羊群超载的数量大约为770万,如果根据羊群生活标准,则最少应该补充570亿公斤的草料,而如果计划试点单位按理想模型发展,则可能会在每亩范围内增产12kg的草料,假设灌溉饲草料每亩产量是880kg,那么大约需要开发6.4亿亩草地,需要的投资金额在320亿左右,而且一切计算都是以理想模型为依托,不考虑种植结构以及种植水平的影响,那么实际的投资金额应该比理论的还要大。 2.投资扶贫政策以及草料产量等深层次的矛盾 我国投资政策对于牧区的发展是不利的,大多数投资都是以国家作为主体,剩下的边边角角则是通过农民自筹以及地方配置的方式解决的,因为牧区大部分存在于一切不发达的地方,地方配置根本就只是空谈,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就会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降低标准以及压缩项目规模来利用中央资金支持的条件。而且,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都有扶持大户的情节,将实际的项目承包给符合发展要求同时经济雄厚的企业或者牧业大户,对于牧民来说,收益分配是很不均衡的[3]。大的企业或者牧户就会引进先进的机器或者技术来垄断小牧户的生产格局,使生产关系变更为自己有利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剧贫富差距。而且对于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会有着消极的影响,一旦大的企业或者牧户进行开发,往往在灌溉饲草料地带获益的同时,由于其发展规模与灌溉率标注的倾斜,就会使得其具有扩大灌溉面积的动机,一些小户也借机狐假虎威,拓展灌溉的面积,甚至会用来发展农业,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地下水采集量超额,降低牧区环境的效益。另一方面,有一些地区,比如说内陆河地区如果在牧区发展规模不当时,就会转移其生态效益,如果在上游突然大规模的增加灌溉饲料草地,极可能引起下游断流,最终使得河段上溯,在牧区规划时,都是依托在投资以及规模是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然而,现实很难实现这种控制。同时,我国节水灌溉草地的产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为我国牧区灌溉饲草从品种,种植结构以及灌溉方法目前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而且大多数牧民都不具备专业种植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定的节水意识,由于牧区饲草料品种选择、种植结构确定和灌溉制度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加上牧民种植水平以及用水管理水平都不同,不同地区灌溉饲草的产量存在很大的悬殊,而且水利建设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于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对于整个工程的管理意识却是很低的,在很多地方,错误的引导了人们发展畜牧的初衷,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层面上,而对于如何进行生态保护置若罔闻。工程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4]。 3.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在很长的时间内,不管是水利部牧科还是中科院都在致力于开展牧区水利研究的问题,在上个实际80年代开始,我国就相继在新疆以及内蒙古等牧区建立了试点项目,并且这些内容的开展为全国牧区水利规划的编制带来了思想源泉。但是伴随着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开展,由于科研投入资金的限制,大部分水利牧区的研究都集中在灌溉制度以及效益的观察上,对于水资源的发展模式,合理配置以及开发利用贯彻的深度还不够,一些实际项目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提提的水平,并没有真正实施。 三、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的策略 1.调整投资结构,整合资金布局 在牧区水利建设新契机下,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的发展模式应该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拟定,为了实现牧民收入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平衡,应该加强水利以及畜牧业的管理。以工业代款赈灾等多方面途径作为资金的来源,在保护生态以及水资源开发合理的背景下,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随之附带的资金使用管理条例,将市场机制应用于牧区水利工程的开发,积极的开辟投资渠道,加快舍饲棚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饲料加工、青储等基础设施的构建。根据某些地区的特殊情况,地方政府不应该忽视牧区水利工程的建设,统筹安排,由于牧区大多集中于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对于牧区建设规划主要是以国家投入为主,但是在国家投入的同时应该逐渐引导牧区居民自力更生,引入民营,集体或者个体的成分,合理的调整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比例,使最终水利建设呈现的局面是全民参与[5]。#p#分页标题#e#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主要包含前期管理以及后期管理,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对于建设项目的生态保护以及技术经济两方面进行论证,同时结合我国工程项目“三制”的标准来组织施工,项目每个阶段验收以后才能继续下一道的工艺。同时在项目资金方面,拓宽监督以及审计的力度,使整个项目资金的运行流畅且发挥实际效益。工程项目在进行到后期的时候,应该结合畜牧经营的方式,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进行以下内容的实施:对于单户开发的微小型灌溉饲草料地,灌溉人工改良草场,发放水利工程产权证,实行“谁建、谁有、谁用”;对于联户开发的中小型灌溉饲草料地和灌溉人工改良草场,实行联户管理,可由牧户分户承包经营,也可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或者聘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管理。而连片开发的大中型灌溉饲草料基地和灌溉人工改良草场,按水系、渠系范围或牧区聚居区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加强工程管理和维护[6]。 3.加大科研的力度,同时善于借鉴科技的进步 国家水利局以及发改委应该针对水资源合理开发,牧区生态建设以及水资源的科学配置等难点以及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的重点课题的研究,同时以发展的眼光来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建立针对不同草资源以及水利开发的优化模式,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研制适合牧区特点的打井、提水机具和灌溉设备,提高牧区水利工程科技含量。 四、结语 牧区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难点问题参透方方面面,在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发展牧业经济需求的同时,还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技术以及相关行为的突破,同时通过整合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学科的联合攻击,才能经济与环境方面不和谐的因素,使水利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