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类病害治理途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鳖类病害治理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鳖类病害治理途径

 

健康情况下,动物与其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疾病则使这种平衡受到破坏。动物疾病是指动物机体受到内在或外界致病因素和不利影响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过程,表现为局部、器官、系统或全身的形态变化和(或)功能障碍。动物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造成发育迟缓、生产能力降低、产品质量低劣,以及间断而持续的死亡,除经济损失之外,有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使公共卫生受到严重威胁,鳖类与人类共同存在于这个星球好多年了,也是一道营养丰盛的食物,如何高效合理的对其养殖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专业技术[1,2]。某养鳖场近几年对养殖鳖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发病率,使病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效果甚好,现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养鳖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养殖的200条鳖类动物,分为观察组(综合防治组)和对照组(常规防治组)各100条,其中观察组甲鱼67条、中华鳖18条,野生鳖8条,其他类型7条,对照组甲鱼58条、中华鳖16条,野生鳖15条,其他类型11条,两组从鳖类种类及数量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鳖类概述   无孔类中唯一有现生代表的类群。上、下颌上无齿,具角质喙。大部分成员具由骨质板和角质板组成的背甲与腹甲。生活在温带的陆地,淡水和海水中的龟鳖类超过270种,龟鳖类属于龟鳖目,龟鳖目分为两个亚目:侧颈龟亚目和直颈龟亚目。   1.3鳖类疾病特点   健康鳖的抗病力强,受病原体侵袭后潜伏期和病程长、继发性感染、并发症多、鳖生活在水中,见人迅速逃离,鳖病多表现为皮肤与肌肉损伤外部症状,机体与病原体之间完全开放,切断病原体与机体接触途径的手段困难,因而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1.4综合防治措施   1.4.1对照组   常规进行养殖池消毒、鳖体消毒、保持鳖池水质良好(具体略)   1.4.2观察组   1.4.2.1创造良好环境,把好水质关   养殖池要建在水源方便、水质清洁不含毒物、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方,池内设施要符合生态要求,池底铺垫软泥细沙,池中适当放养些水浮莲、水葫芦或浮萍等水生植物,既可净化池水,减少换水量,还能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1.4.2.2选择优质鳖类,把好苗种质量关   选种时应注意个体肥壮,裙边厚实,皮色光亮,无明显伤残,活动敏捷,仰放于地能迅速翻身逃跑。凡身体浮肿、颈部肿胀不能伸缩以及外观弱瘦,有明显炎症、病灶或病态的均不选来饲养。   1.4.2.3控制病源,消毒灭菌   土池在放养前要清除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或用漂白粉消毒灭菌,水泥池还可用50ppm的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养殖工具也要用3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杀灭病源。养殖鳖类在下池前要药浴消毒;体表有外伤的要涂沫消炎药膏,并口服消炎药物。   1.4.2.4注重饲料质量,把好饲料关   饲料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鳖类生长发育,也是导致其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投饲要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   1.4.2.5加强管理   要坚持早、中、晚巡池检查,随时掌握鳖类迸食与活动情况,发现患病要捕出进行检查诊断,有条件要用镜检和细菌培养等方法,以确定病源,并进行水质检测和饲料检测,找病因对症治疗,如若发现带病的则应换新水消毒[3-5]。   1.5效果评判   半年后对选取的鳖类研究对象所患疾病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两者差异。   2结果   3讨论   鳖类是现存于地球上的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一类。中国鳖类主要分布在南方,以热带、亚热带地区种类比较丰富。随着畜牧业和养殖业经营的集约化、工厂化以及对高额产量的追求,加上在饲养管理和营养条件不能与这样的高产要求相适应时,便极易引起营养不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钙磷代谢失调等,从而造成鳖类抵抗力下降,导致发育不良、生长迟缓等病害,另外,由于工业和交通日益发达而排出的大量废渣、废气、废水,以及因农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各种毒物污染,也使各种水族首受其害[6]。   实践中我们分析认为,鳖病的起因比较复杂,比如营养问题、饵料问题、激素问题以及水质的问题。传统养殖时,对于鳖类病害的预防措施常常采用大量药物来消毒杀虫,然而这些都是治标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使生态系统得到循环,降低鳖类发率,同时提高产量和质量是我们举措的目标所在,我们在综合防治措施中,坚持无病预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依据养殖鳖类发病条件,从环境、病原体和机体三个环节来考虑,通过杜绝传染源,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增强物种抗病力,改善养殖环境,限制诱发因子的作用,避免和缓和应激反应来防治鳖类病害[7]。   在综合措施中通过把好水质关、苗种质量关、饲料关,做好消毒灭菌和加强管理来实施,首先针对具体的病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白点、白斑、烂爪、白鼻子这几种疾病主要是由养殖水体中氨态氮、亚硝酸盐过高引起,而甲鱼综合症(红底板病、白底、烂爪、腐皮、烂脖子)通常发生率较高,其中的腐皮病又称鳖溃烂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白底板病一般由饲养不当引起,饲料投喂时间过长,破坏甲鱼消化系统,引发细菌感染,导致十二指肠穿孔和病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不仅要做好预防工作,而且培育时要注意水质肥爽,经常使用调节水质的药物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防止疾病发生。其次对于鳖池进行消毒管理,放苗后视投饵量和水质的情况,定期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消毒,而对于鳖体本身可用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进行药浴,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改善鳖池的底质,减少氨氮及硫化氢等影响,除上述措施外,我们发现一些疾病如出血病一般在饲养密度较高的鳖池暴发,病鳖的背壳和腹部底板等部位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并常伴有脓液或糜烂症状,因此需要进行合理放养,把好密度关,放养密度要适宜,规格必须整齐一致,不可大小同池混养[8]。总之,综合防治措施能极大的增强物种抗病力,改善养殖环境,限制诱发因子,有利于控制鳖类病害,使生态系统得到循环,降低鳖类发率,值得应用。#p#分页标题#e#

推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