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1陇南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的特点   1.1陇南山地的自然生态特征   一是陇南山地是我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向入全境,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二是受山脉走向、山势、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布特点。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表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三是年降雨量>600mm,是我省降水最多的区域,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四是受自然地理因素的特殊影响,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有陆生动物约28目91科(亚科)430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54种。   1.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气候的变化,使作物种类以及品种布局、耕作制度、农事活动季节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农业。北亚热带主要分布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等浅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14℃,≥10℃的积温3500-4800℃,降水量600mm,属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分布中部、东部及南部,海拔1100—2000m,≥10℃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mm,为三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分布北部和西部地区,海拔一般在2000m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C以下,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垂直农业虽然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带来一定困难,但它有利于种植结构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区域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地形、气候、土壤和生物品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复合生态结构区域。独特的地理格局造就区域山大沟深、地形地貌类型、气候生态类型多样与光热水土的立体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山大沟深、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土壤肥力不足、自然地质灾害性天气多、水土流失严重等又综合影响,因而区域又是我省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贫困分布集中、农业经济发展滞后,表现系统空间结构单一,系统基础结构脆弱、人口状态与农业生态系统能力不协调等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现象。   2农业生态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由于区内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造成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等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1水资源丰富,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   本区虽是我省降水分布较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受降水分布不均,特别是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等地貌条件影响,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区域年均降水量在400—1000mm,但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9月,多以暴雨形式降落,是引发强烈水土流失的主要外营力;区内地质环境多为复合断裂带,岩相交错,结构破碎,大部分又属山地环境,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沟道纵横,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型特征,这就为加速水蚀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植被覆盖不均匀,毁林、毁划垦种及过量采伐和放牧等问题严重,加剧了土壤侵蚀,使水土流失严重日益突出。成为我国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土流失区。   2.2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干旱、暴雨、冰雹自然灾害频发   本区属于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集中暴发区之一,主要发生在白龙江、白水江两岸及各支流内。主要表现为:一是分布面积大且较为集中,仅陇南市具有泥石流活动的面积已有1000多条,沟壑密度为1.86km/km2,直接参与泥石流活动面积达11659km2,占总土地面积42%;二是暴发频率高,危害严重,据测定,中小泥石流沟每年暴发2—4次,较大的泥石流4—5年暴发一次,每的暴发的条数占总数的65%以上。   2.3耕地资源数量有限、质量不足   受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等地形、地貌因素共同影响,区域大部分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条、耕地资源数量有限、质量不足。按流域分布,以白龙江划分,其下游河谷耕地土壤,由谷地向山地两侧扩展,主要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川台黄岗土、坡地黄岗土。其原始土壤为黄棕壤,由于处于中低峡谷地带,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土层薄,耕地分布只局限在海拔1100-1200m之间,土壤肥力由于人为作用的影响,一般水稻土肥力最高,川台黄岗、坡地黄岗土依次降低。中上游耕地土壤由河流两岸向山坡地排列,地带性土壤为石灰性褐土,这里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地段,土壤中多砾石,土层较薄,梯田较窄,地坎多由巨大石块筑成,土壤肥力由坡下到上逐渐降低。   2.4过渡垦耕、过量采伐等人为性破坏改变了自然植被状况   区内生态类型多样,但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由于人类的过渡垦耕改变了自然植被状况。长期以来,以种粮为中心的单一的农村区域经济迫使广大农民不得不依赖于种粮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求得到基础温饱,不顾土壤资源环境的限制,盲目毁林毁草垦耕,广种薄收,造成愈垦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愈瘠薄,产量愈低的恶性循环。导致大量垦耕坡耕地,不仅引发新的水土流失,还可能导致表的侵蚀沟出现,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3特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充分认识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确立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一是应以科技为先导,以重建陇南山地生态平衡,奠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为目标,科学规划与设计,加快水土治理和生态建设,适时调整农村经济和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坚持重点建设与集中连片治理相结合,做到沟、坡、峁、梁综合治理,林、草、果、粮、菜全面开发组合配套;三是坚持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和其他生态环境资源,逐步建立起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p#分页标题#e#   3.2科学规划,建立起综合配套的防治技术体系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尤其是像陇南山地这样一个自然环境较复杂的生态区,应从地质特征、灾变规律、防治模式与效果开展研究与调查,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防治方案。工程、生物,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措施集成配套,以工程措施打基础,以生物措施保效果,以农业措施促生产,以技术措施促效益,以经营管理措施促发展。   3.3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生态特点,制定符合特色农业产业的开发规划   (1)立足资源优势,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以经济林、中药材、草食畜和蔬菜4大支柱产业和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银杏、蚕桑、苹果、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烤烟、草畜12个特色产品为切入点,组建优质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生态特点,制定产业开发规划。对川坝河谷区,大力发展蔬菜和高效经济作物,充分利用白龙江、白水江沿岸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以立体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为手段,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半山干旱区:扩大水质洋芋和优质小杂粮,突出“两椒”(花、辣椒)“、三蒜”和中药材;高寒阴湿地区,大力发展中药材和畜牧业。   3.4建立优势特色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   (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培植建设经济林、中药材、草食畜和蔬菜4大支柱产业和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银杏、蚕桑、苹果、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烤烟、草畜12个特色产品等重点产业,加快产地、产品的认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2)搞好区域布局,发展优势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压粮扩经、压夏扩秋措施,增加蔬菜、洋芋、小杂粮、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新格局;(4)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发展专用型、营养型、优质化的地方名优特新产品,增强质量和品牌意识,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5)通过基地发展订单种植,进行产地环境保护,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机制运作,保障广大农户的合法利益。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