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生态功能与耕作文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梯田生态功能与耕作文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梯田生态功能与耕作文化

梯田文化历史悠久,遍布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梯田.早在史前时期,生活于山区的人们为了种植农作物,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开辟,修筑出成片可供耕作的农田,因其依山而建,自下而上望去,如阶梯一般,故名之梯田.梯田是人类为生存而改造大自然的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黔桂交界的月亮山地区,有一片“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梯田景观,无论从外观形态、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还是从农作生态文化来看,月亮山梯田都有其独特之处.

  1月亮山地区梯田概况   1.1月亮山位置及其生态   月亮山地跨黔桂2省,广义的月亮山指地跨榕江、从江、环江、荔波、三都和融水6县的广阔山区,狭义的月亮山指主峰所在的榕江县计划乡、水尾乡、定威乡、兴华乡和从江县的光辉乡及荔波县的佳荣镇.月亮山是个神奇的地方,它属于九万大山山系,山体雄伟高大,沟谷幽深绵长,除了本地农民偶尔到山里打猎之外,很少有外人到达.月亮山主峰海拔1493m,总面积约5.3×107m2,相对高差约1100m,山高树密,峰险岭秀.[1]月亮山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又是都柳江的源头,因此,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有若干与恐龙同时代的动植物,如尾斑瘰螈、桫椤等,除了珍稀动植物外,还有极为罕见的夜光蛇、脆蛇、七尾蛇等,因此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是一座天然的宝库.月亮山原生植被茂密,自然风景别具一格,千米以上山峰有80余座,主峰顶上有典型的“分水岭”.山中处处可见飞瀑高悬,处处可闻鸟语花香,幽深的山谷里,小溪、河流纵横交错,清澈见底,浓密的树林间,百鸟争鸣,百花齐放.而在天气晴朗的早晨,从河里蒸发出的雾气更是一道罕见的奇观,雾带随河流的弯曲和山形的蜿蜒而千变万化,甚是壮观.   1.2月亮山地区的梯田面积概况   月亮山山区有无数壮观的梯田,是苗族、水族等迁居于此或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梯田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特别是加榜梯田、加水梯田、加能梯田、加牙梯田、加鸠梯田、加翁梯田以及摆道梯田.这些梯田,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村落交相辉映、自然和谐,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下面是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梯田面积数据(表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月亮山梯田的规模.以上的数据只是月亮山部分村寨的梯田面积概况,总面积已超过万亩,而月亮山梯田中规模较壮观的加榜梯田,以及其他规模较小的梯田,笔者还未收集到数据.由表1可见,月亮山地区的梯田总体规模宏大,分属于月亮山中不同的苗族、水族村寨,是苗族、水族先辈迁徙至月亮山后,各支系勇于改造大自然的劳动成果.   2月亮山区梯田生态功能   2.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   从获取耕地面积看.“坐山吃山”,苗、水等族人民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造梯田.聪慧的苗、水等族“建筑师”设计的梯田为始自山脚、村舍在梯田之上、山头种树,这种格局为梯田、人以及牲畜提供丰富的水源保障,并且就算梯田坍塌造成的洪水灾害也不会危及人身安全.又由于坡度很陡,只能选择加密梯层来获取最大的可耕面积,有的形成层层叠叠的“腰带”梯田[2].从靠山养山角度看.梯田同属于宏大的人工建筑,但又不同于一般人工建筑,它不因陈旧而衰变功能,反而“老而弥坚”,越耕种梯田越肥.这又是梯田的一个特征.因为梯田的内坎比较高,每年的春夏季都需要锄草,春季一般把草锄放在田里,让草自然腐烂于田中.夏季,由于农作物都在田里或坡上,不宜在野外放牛羊,再加上这个季节草长的也很好,一般都割草挑回圈喂牛羊等牲畜,同时也积肥,更好地为来年耕种施肥服务.这样周而复始,梯田越耕种越肥[3].另外,利用自然坡度建造梯田,农作物可充分得到阳光照射,通风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2保护水土流失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苗、水等族先民们以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合理设计安置了自己的家园,独辟蹊径地创造出了梯田的生态环境以及梯田独特的建造技术,有利于保护水土流失.天然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部分下渗),地表径流沿坡面流经森林、村寨和梯田.由于森林的截留,加之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从而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在梯田中逐级沉淀,因而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   2.3构成梯田耕作生态链   由于迁徙等原因,苗、水等族人民所处的环境往往相对恶劣,月亮山坡多且高陡,交通不便,河水在山谷底.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辟蹊径地创造出了梯田的生态环境,即在山顶部封山育林,以保持水土,提供水源和柴薪,以及建造用材;在树林下方,构筑居所,冬暖夏凉,古朴实用,一户户人家,聚居而成为一个个自然村寨,散落于月亮山区中;在村寨周围和下方,依山势而劈的梯田层层相迭,放水护田,为山民提供充足的食粮;在梯田的四周星星点点建有牛棚,用于夏季囤圈役牛和沤积圈肥.山林、溪沟、村舍、牛圈、梯田等具体的东西和水稻耕作、稻田养鱼等耕作制度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山区农林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可以完成基本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生态系统的基本活力和实现其生态平衡.也是月亮山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持续发展的生存基础.这个系统关系,可概括为:“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田坎边坡割草,牛圈上坡沤肥,就近施肥培土;春光波光盈盈,稻田放鱼薅秧,金秋鱼肥稻香”[4].   2.4形成自净系统   “林—寨—田”在高度上的错落分布,便于此地人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截留在梯田之中,不仅使梯田肥力增加,提高地力,还减少了人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形成一个自净系统[5].村寨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变和影响最为强烈的地方,加上牛、马、猪、鸡等畜禽的践踏和破坏,使村寨文化子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剧.而梯田位于村寨下方,可自然地截留和保持水土.#p#分页标题#e#   3月亮山地区梯田生产的特点   3.1独特的耕作文化   月亮山地区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农耕方式,在荒山上开垦出层层梯田,以种植水稻为生,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形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区域农业社会,从而使原生的耕作文化方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传承.“开秧门”和“关秧门”是月亮山区最典型的苗族耕作文化.“开秧门”是苗族移栽水稻时的重要仪式,每年逢谷雨后的第一个寅日举行,由“活路头”或全村选出的家境殷实并有威望的寨老主持.“开秧门”时,“活路头”或寨老来到田边祭祀,先在田头插上一根茅草,然后插上几株秧苗,这就是“开秧门”了.“开秧门”前,任何人家都不许插秧.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上山采集一种树叶,拿回家捣烂,滤出汁液,再杂以其他野花,将糯米染成五颜六色,蒸熟后拿来吃,以示庆贺.“关秧门”是水稻移栽结束时的重要仪式,日子多选在“开秧门”后的第3个“卯”日或“辰”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包好粽子,备好酒菜,将田栽完,插上绑有包过粽子的粽粑叶、辣椒、白刺根、刺苞枝、米草包的木棍,洗净各种栽种用具,返家庆贺.[6]   3.2丰富的农业“生态链”   在月亮山梯田的“生态链”中,有鱼、猪、牛、羊、田螺、泥鳅、黄鳝等,尤以稻田养鱼居于主要地位.稻田养鱼是月亮山区的传统养鱼方式,因为这里山高水长,没有湖泊水塘,因此只能在田里养鱼,这样既可收获鱼,又能借助鱼吃掉田里的害虫、杂草,鱼不但排泄粪便作为肥料,还可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待秋天稻熟时鱼正肥,那时候一边收稻子,一边收获鱼,或采取开田放水的方式,或采取捕捞的方式,收获的鱼可制成腌鱼,也可以做成酸汤鱼、烤鱼,做成苗族最具特色的风味美食[7].   月亮山区的人们还喂养猪牛羊等家畜,猪主要是在家饲养,牛羊可以圈养,也可在田间放牧,在田间放牧时必须有人看守,否则会糟蹋庄稼造成损失.因为水源充足,所以梯田的田坎、田边的草长势尤旺,为牛羊提供了丰富的美食.而猪牛羊等家畜的粪便是月亮山梯田最主要的肥料来源,每年水稻收割以后,稻草不但可以作为牛羊的冬季草料,还可以铺在猪圈、牛圈和羊圈,既能为这些家畜保暖,又可以积肥,待到猪圈、牛圈、羊圈里的肥料积到一定程度,就得从圈里清出来,重新铺上新的稻草,而清出来的肥料一般都会储存起来,等到田间需要施肥时再挑到田里做肥料,既生态又环保.   丰富的农业“生态链”不但解决了月亮山地区自身发展农业的需求,还为市场提供了很多土特产.其中,从江香猪,因个头小、瘦肉厚、纤维细、肉味香而驰名中外,作为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从江香猪仅产于从江县的月亮山区.此外,用月亮山区的牛羊做成的羊瘪、牛瘪,美味异常,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苗族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