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农业建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生态农业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生态农业建构

 

一、拜泉县区域概况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区,是东北著名的黑土地带,总面积为3597.43平方公里,有耕地24.1万公顷。县辖7个镇,16个乡,10个农林牧场,总人口55.3万人。拜泉县气候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少雨干燥多大风;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剧烈,降水减少;冬季漫长,严寒少雪。境内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浅山区、低丘陵占绝大比重,东部乡镇丘陵起伏,漫川漫岗,海拔高度一般为240~280米,地面坡度一般为4°~6°;西部乡镇地势较平坦,属平原区。全县可用耕地面积为244202公顷,按照黑土层厚度可分为厚层黑土、中层黑土、薄层黑土3个土种。水利资源较丰富,双阳河、通肯河、润津河三水系,总流程115公里,径流量1.7亿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库24座,总水面1万公顷,总蓄水能力3974立方米。   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拜泉县的农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垦殖的初期,由于土质肥沃,植被丰富,可用耕地黑土层厚度大部分均超过1米,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产粮大县,拜泉县地势起伏又漫川漫岗,平均气温低,无霜期很短,年平均降水量不到500毫米,随着拜泉县人口的急剧增长,开荒毁林现象日益严重,地表的植被均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致使当时的拜泉成为了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情况最严重的县之一,全县境内有27000多条侵蚀沟,森林覆盖率仅为3.7%,黑土层也降到了20~30厘米,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也从8%降低为3%左右,全县平均每亩耕地产量不足一百斤,全县人均年收入不足一百元,拜泉县也一度成为了我国的贫困县之一。   农业发展不利的严峻现实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问题,唤醒了拜泉县上下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让农业发展彻底的摆脱掉风险型弱质产业的束缚,实现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结束这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掠夺式发展模式。1986年拜泉县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先行试点建设并取得成功的经验基础之上,作出了实施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   拜泉县在生态农业的实践建设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根据经济发展与环境演替进程相互协调的原理,在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指导下,通过对自身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将全县规划为4个类型区;按照“山处者林、陆处者农、谷处者牧、水处者渔和结合者工”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了6种生态农业经济建设模式(西北部半丘陵地区的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模式、西南部平原地区的林草果畜粮综合经营模式、东南部丘陵地区的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三河’沿岸低洼易涝地区的畜禽渔稻良性循环模式、城郊地区的贸科工农一体化模式、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1]依据这一总体设计,拜泉县相继在各个模式区域内建立了182个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点面结合促进整体推进,拜泉县的生态农业实践已经成为了颇具规模的一业为主,综合发展,良性循环,多级转化,生产无废弃物的生态农业系统,在1998年底已经完成了生态农业的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的阶段性建设任务,拜泉的生态农业发展已经演化为生态经济的发展,开始逐步向高效型的生态农业转化。“在大力推动生态农业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拜泉县同时重点实行了10大生态经济工程,其中包括:水土保持及治涝抗旱工程、种植业工程、农机配套与耕作制度改革工程、水产品养殖工程、新产业开发工程、畜牧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程和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2]并依据6种生态农业模式,配套实行了7种生态工程技术,其中重点实施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技术。   拜泉县由于地处松嫩平原的漫岗丘陵地带的黑土侵蚀区,是全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县份,多年来拜泉县也一直把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作为生态农业工程的重中之重。在生态农业实践发展期间,先后经历了初期的“调整垄向”、中期的“兴修三田”、近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现在的“立体开发”四个阶段,以治沟和治坡作为主攻方向,采用生物、工程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设立了“三道防线”(坡面防护工程、田间工程、沟道工程),进行层层拦蓄,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以上措施,全县累计治理侵蚀沟1.5万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7万公顷,占全县应治理面积的80%,治理后的小流域不但是生态农业区,同时也成为了生态经济区。”[3]   拜泉县同时也是黑龙江省西部的旱作农业区,县域内无大江大河,地下水埋藏又较深,水资源匮乏也就成为了制约拜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年九春旱”、“有肥无水望天哭”这些当地俗语也在侧面反应拜泉严峻的旱情。严酷的现实和特殊的县情无不说明:水资源是拜泉的立县之本,拜泉县的劣势在水,但希望和潜力也在水。据此,拜泉县实施了“百库千塘万眼井”工程,力图建设小兴安岭脚下的“千湖王国”,这也成为了拜泉县克服水资源匮乏的根本性措施。该工程共动用土方1050万立方米,兴修水库115座,塘坝246座,新增蓄水能力2.4亿立方米。至2002年1月,拜泉县的水库和塘坝总数分别为138座和1352座,以百库千塘为重点的“百千万”工程也构成了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第一种水库———工程水库;拜泉县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县,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面积由3.7%增加到45.2%,同时全县共营造经济林2100公顷,薪炭林2.84万公顷,种植胡枝子2700公顷,构成了10629个(500m×500m)农田防护网。这种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和风带片相结合的人工调控体系,在增加空中补源的同时又控制了水土流失,它也构成了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第二种水库———生物水库;拜泉县在土地耕暄和耕作制度改革方面,依据自身十年九旱等气候特点,多年来坚持松、翻、耙、旋后起垄,起垄后垄平面可以增大6%到20%,早春时地温可以高出1℃到3℃,土壤含水量也可增加2%到4%,这就构成了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第三种水库———土壤水库。#p#分页标题#e#   二十多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使拜泉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发展,同时拜泉县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本质性的改善,通过治理坡耕地径流减少了7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51%,泥沙流失量减少了88%,空气平均湿度提高10%到14%,风速平均降低58%,自1986年连续二十多年没有出现“风剥地”的现象,粮豆薯总产比1986年提高78%,畜牧总产值是1986年的20倍,累计增产粮食620万吨,增收38亿元,牧业、蓄业累计增收16.3亿元。创造了10.74亿元的林业资源和28亿元的水利工程积累,累计增加土地10万亩。实现了生态、径流、社会和扶贫四个效益的同步增长。   1992年拜泉县在率先成为全国平原地区人工造林百万亩县之后,又陆续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和造林绿化百佳县;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在1996年获得了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1996年10月国际生态工程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拜泉县被评选为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1999年获得第三届地球奖;2000年3月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县,2000年4月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工程建设先进县称号;2001年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成就了拜泉,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芸豆之乡”、“中国黄肉牛之乡”、“中国北方苗木之乡”、“中国北方生态旅游之乡”和“中国绿色食品基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