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畜牧业产业系统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毕节试验区是总书记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于1988年6月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邻贵阳市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北与四川省泸州市接壤,辖7县1市,是川、滇、黔三省要冲。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位于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总人口833.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67%。区内海拔457~2 900.6m[1],属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斜坡地带,素有高寒山区之称[2]。境内碳酸盐岩溶分布面积达62.5%。全区土地面积26 853km2,耕地39.45万hm2,林地122.7万hm2,未利用地43.28万hm2。大部分地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0.5~15.1℃,年降雨量854.1~1 444mm,境内有天然草地49.8万hm2,灌木林地38.6万hm2,宜牧荒山荒坡和林间草地22万hm2,人工种草保留面积4.67万hm2,生长3 800多种植物,可用作饲料的有45科387种,其中主要牧草有136种。 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驯养了许多优良地方畜种,如可乐猪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威宁黄牛、威宁绵羊、威宁鸡、乌蒙乌骨鸡列入2007年农业部新拟定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威宁黄牛、威宁绵羊、贵州半细毛羊、贵州黑山羊、可乐猪、威宁鸡、乌蒙乌骨鸡、织金白鹅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新发现地方品种资源2个,其中:毕节黑马羊已注册商标,糯谷猪正在扩群;引进的优良品种中,牛主要有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黑白花奶牛、摩拉水牛,猪主要有长白(蓝德瑞斯)、杜洛克、约克夏、汉普夏、皮特兰,羊主要有波尔山羊、考力代羊、罗姆尼羊,鸡主要有江西麻鸡、福建青脚鸡,鹅主要有莱茵鹅、狮头鹅、皖西白鹅。毕节试验区的畜牧业是毕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区内畜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为促进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五个100亿工程”的重要产业,进一步促进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就毕节试验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毕节试验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毕节试验区畜牧业现状 1.1家畜的分布及存栏量 据毕节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资料(表1):毕节试验区全区家畜存栏总数为504.76万头,其中,威宁145.75万头,占全区总数的2 8.8 8%;毕节市79.13万头,占15.68%;赫章63.34万头,占12.55%;大方49.25万头,占9.76%;织金47.19万头,占9.35%;黔西43.50万头,占8.62%;纳雍42.41万头,占8.40%;金沙34.19万头,占6.77%[3]。生猪养殖较多的县有威宁县、毕节市和赫章县,分别占生猪总存栏量的27.06%、18.13%和10.70%;养牛较多的县有威宁县、毕节市和织金县,分别占牛总存栏量的23.31%、14.28%和12.81%;养羊较多的县有威宁县、赫章县和纳雍县,分别占羊总存栏量的46.35%、24.71%和9.59%。 1.2家畜的结构 从表2看出,2010年毕节试验区家畜总数中,生猪占63.06%(居首位),牛占18.45%,羊占14.86%,马占3.62%,充分体现生猪是基础,牛、羊是关键的养殖态势。各县(市)家畜的结构由于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1.3家畜生态类群特征由表3可见,各县(市)家畜按一定生态类群序列特征混合并存发展,呈一定规律。威宁、赫章以羊生态适应指数最大,说明其畜牧业是以羊为主体,这与威宁、赫章的海拔相对较高, 气候寒冷,适合绵羊生长,同时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和灌木林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牛在织金、黔西的生态适应指数最大,因其地形相对平坦,耕地、水田面积较多,既需要牛作为役力来源,同时农作物的秸秆和副产品又能为牛提供丰富的饲草来源。生猪在毕节市的生态适应指数最大,因为毕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黔贸易的集散地。威宁县猪的生态适应指数仅次于羊,居第二位,但纵向比较,存栏数60.84万头居全区第一位,比毕节市50.47万头多10.37万头,因威宁县养猪的饲料来源有淀粉含量丰富的马铃薯,加之有放牧饲养的习惯,因而猪只后腿丰满、发达,体脂硬白,是制作火腿的上好原料,消费拉动养殖,所以威宁县猪的养殖仍占有很大比重。纵观各县(市)养殖实际与自然生态条件,毕节地区的家畜养殖基本符合资源生态学原理。 2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发展方向正确,基础扎实,政策优越,发展前景好,但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仍存在以下障碍因素。 2.1畜牧产业自身发展脆弱 畜牧产业既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融合为一体的优质高效产业,又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2.2规模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 农户居住分散,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仅占畜禽饲养量的2.3%,小区养殖户仅占0.3%。据2010年毕节地区统计年鉴数据,一是畜种结构不合理:畜禽饲养总数中,猪、牛、羊、马分别占63.06%、18.45%、14.86%和3.62%;二是畜群结构不合理:猪、牛、羊、马的能繁母畜仅占10.42%、38.74%、45.14%和33.45%;三是肉类结构不合理:肉类总量中,猪、牛、羊、禽肉分别占84.40%、6.89%、1.69%和5.98%;四是家禽比重小,发展缓慢。#p#分页标题#e# 2.3养殖水平不高饲养方式落后 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低,重视规模和数量,忽视良种引进、改良和推广;动物疫病防范意识不强,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和奶牛1年3次防疫的阻力较大;饲草资源利用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不足,人工种植和优质牧草重用轻管,产草量不高,草山草坡过渡放牧,多数养殖户所用饲草品种单一,优质饲草不足;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出栏率和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长能力不高[5]。 2.4产业化发展缓慢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5];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产业发展壮大。 2.5基础设施薄弱 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落后,良繁体系设施设备简陋、陈旧;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饲草饲料基础设施不配套。 3促进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明确各生态区域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毕节地区综合农业区划》将毕节地区划分为4个综合农业区,其中,东部片区属黔中山原农、林、牧城郊农业区,其余3个片区均属黔西高原山地农、林、牧暖亚热带水果防护林区。根据各区自然生态条件,确定其适宜的畜牧业重点发展方向[6]。西部高原高中山畜牧、旱粮、温带水果、坑木林区(西片区)包括威宁及赫章两县,地势高,素称贵州高原屋脊,土地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宜林宜牧地宽广。畜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草场宽广的优势,把发展绵羊、山羊、黄牛等草食牲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发展半细毛羊,积极改良、推广乳役肉兼用的商品牛,扩大仔猪外销,提高生产率和商品率。中南部中中山旱粮、水保林、畜牧、工矿区(中南片区)包括纳雍、织金两县,处于全地区两大河流的分水岭地带,地形破碎,切割深,坡度陡,宜耕地少,垦殖率高,雨量充沛,热量条件较好。畜牧业发展方向:由于草山草坡多、水热配合好、产草量高、枯草季节较短,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中北部中中山粮、豆、烟漆、畜牧、经济林区(中北片区)包括毕节、大方、赫章和黔西四县,地形地貌复杂,开发较早,为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畜牧业发展方向:由于交通比较便利,应抓好猪、禽、蛋的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奶牛,积极发展绵羊、山羊,建立毛兔基地;扩大耕牛改良成果,发展肉、役兼用黄牛;改良、推广优良畜禽品种,提高出肉率、商品率。东部低中山山原丘陵稻、油、茶、烟、猪、禽远效农业区(东片区)包括金沙、黔西和织金三县,接近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交通较方便,自然条件较好。畜牧业发展方向:家庭饲养业要向小型集约化家庭饲养场发展,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形成3个中心城市的远郊肉、离、蛋、鱼基地。大力开辟饲料来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发展配合饲料。 3.2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区域现实情况,调整畜牧业结构需要符合3项原则,即:一是要使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尽可能加快,经济效益尽可能提高;二是要尽量使其与农业的发展协调;三是要尽量适应工业和市场的需要。根据上述调整原则,提出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结构调整设想。 3.2.1调整牧地和饲草面积 本区牧场广阔,饲草丰富,与当前的畜群情况基本相适应,但要满足今后畜群不断增长的需要,还要进行相应调整。牧地面积将从49.82万hm2调整到60万hm2,大面积改良天然草场,设想到2020年改良20万hm2,拟新建7万hm2人工草场。 3.2.2调整畜群结构 2010年,区域内猪与草食牲畜牛单位的比例为200∶114,接近2∶1。由于猪的发展难以摆脱粮食的制约,因而今后应当利用草场优势,积极发展草食牲畜,以加快畜群的发展速度。故拟将两者比例调整为300∶230,近似5∶4。按此比例调整,到2015年预计生猪存栏550万头,大牲畜存栏220万头(其中牛190万头),羊存栏210万只(其中绵羊110万只),家禽存栏2500万羽。 3.2.3调整能繁殖母畜比例 2010年,各种牲畜的能繁殖母畜头数占其总数比例分别是:猪10.42%,牛38.74%,马33.45%,山羊45.50%,绵羊43.61%。2015年拟调整能繁殖母畜比例:猪10%,即保留50万头繁殖母猪;牛提到60%,即保留113万头;马提到45%,即保留9.3万匹;山羊提到50%,即保留80万只;绵羊提到60%,即保留62万只。 3.2.4提高猪、牛、羊、家禽的出栏率 毕节地区牲畜的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2010年,猪的出栏数为274.34万头,出栏率为86.19%;牛的出栏数为17.38万头,出栏率为18.66%;羊的出栏数34.84万只,出栏率为46.44%;马的出栏数3.65万匹,出栏率为19.97%;家禽的出栏数为1258.30万羽,出栏率为92.91%。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商品率,需要改进饲养管理模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拟在2015年把猪出栏数调到650万头,出栏率提到120.5%;牛出栏数调到60.5万头,出栏率提到30.2%;羊出栏数调到150.5万只,出栏率提到70.3%;家禽的出栏数调到3 200万羽,出栏率达到128%。 3.2.5调整肉食结构 毕节地区畜牧业在2010年提供肉食总量为31.92万t,其中,猪肉26.94万t,占总量的84.40%;牛肉2.20万t,占6.89%;羊肉0.54t,占1.69%;禽肉1.91万t,占5.98%;其他肉0.33万t,占1.0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牛、羊、禽肉的需求量相应增大。为适应市场需要,在增加食肉供应量的同时,应提高牛、羊、禽肉所占比例,拟在2015年把总肉量提高到78万t,其中,猪肉调到60万t,占76.92%;牛肉调到8.0万t,占10.26%;羊肉调到3万t,占3.85%;禽肉调到5万t,占6.41%;其他肉调到2万t,占2.56%。#p#分页标题#e# 3.2.6调整羊毛和兔毛产量 毕节地区是贵州省毛纺工业的主要原料基地。为适应毛纺工业的需要,应大力发展绵羊和毛兔,力争实现绵羊杂交改良化,每年提供羊毛2 000t,毛兔发展到100万只,每年提供兔毛500~750t。 3.3合理布局产业带 3.3.1优质肉牛产业带 在威宁县的麻乍、雪山、观风海等6个乡,毕节市的亮岩、林口、燕子口、八寨等11个乡,大方县的猫场、鼎新、牛场等8个乡、织金县的茶店、金龙、以那等20个乡和纳雍县的维新、董地、化作等13个乡建立优质肉牛产业带。 3.3.2优质肉猪产业带 1)优质杂交猪产业带。包括毕节市的三板桥、大新桥、观音桥、流仓桥等13个乡(镇、办事处),大方县的鸡场、黄泥塘、羊场等15个乡(镇),黔西县的红林、林泉、锦星等13个乡(镇),金沙县的马路、清池、太平等20个乡(镇),织金县的城关、绮陌、珠藏3个乡镇,纳雍县的雍熙、勺窝、?岭等7个乡(镇)。2)可乐猪(含糯谷猪)产业带。包括威宁县的金斗、幺站、草海等14个乡(镇),赫章县的威奢、可乐、朱明等20个乡(镇),纳雍县的左鸠嘎、猪场等5个乡(镇)。 3.3.3优质肉羊产业带 包括威宁县的观风海、双龙、麻乍等16个乡(镇),赫章县的古达、威奢、兴发等19个乡(镇),大方县的凤山、安乐、百纳等8个乡(镇),纳雍县的羊场、姑开等8个乡(镇),毕节市的生机、清水?、大银等8个乡(镇)。 3.3.4优质禽产业带 包括织金县的大平、以那、茶店等17个乡(镇),毕节市的朱昌、鸭池、梨树等8个乡(镇)。 3.4加强产业体系建设 3.4.1建设良种繁育体系 全区现有存栏100头以上纯种猪繁育场2个,存栏200头以上二元母猪生产场3个;存栏优质能繁母牛20头以上繁殖场8个,存栏基础优质能繁母羊200只以上的种羊场3个,存栏种鸡400套以上种禽场1个,猪人工改良点268个,牛冻配改良点383个,羊人工改良点51个。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人工授精改良面窄,良种畜禽供应不能自给自足。因此,发展重点是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 3.4.2动物保护体系 全区建有地、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248个乡(镇)兽医站,2个省际间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1个疫情测报站,完成了55个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冷链体系、动物疫情管理网络和地、县(市)兽医实验室。但设施不完善,设备严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因此,应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使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大家畜、中家畜和家禽的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5%、2.5%和6.5%以内。 3.4.3饲草饲料生产和草原生态保护体系 全区现有改良型草地和人工草地保留面积4.67万hm2,其中,围栏仅有0.2万hm2,占天然草地的9.4%;冬闲田土种草1.17万hm2,占冬闲田土的8.8%,秸秆加工处理73.4万t,占秸秆总量的28.6%。但体系不健全,缺乏围栏、灌溉等基础设施,全区草原均未划定权属和落实承包[7]。因此,发展重点是积极推进天然草地保护与改良,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大力推广冬闲田土种草,提高绿肥养畜利用率和秸秆加工养畜比例,建立健全地、县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体系,促进喀斯特草地植被逐步恢复和草地生态不断发展。 3.4.4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全区设有地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各县市也设有挂靠在相关单位的相应机构,初步具备一定的生产投入品和动物产品监督检验能力。但缺乏办公场地和业务用房,检验设备严重不足。因此,发展重点是新建县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扩建地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所。 3.4.5优质畜产品生产体系 全区已实施优质肉牛建设项目7个,优质肉猪建设项目3个,优质肉羊建设项目3个,优质禽建设项目2个。但规模小,饲养总量不足,产品供应量小。因此,应大力推进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畜产品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建设,基本建成优质、高效、安全的畜产品生产体系。 3.4.6畜产品加工体系 全区肉类总产量31.92万t,加工企业6个,年加工能力2万余t。肉类加工产品以分割肉、冷冻肉、熟肉制品等初级加工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弱,品种较少。因此,应努力培育和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开发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肉类加工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创立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3.4.7市场体系 全区除在建的威宁县雪山镇农业部定点牲畜交易市场外,目前尚无一个规模规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现有市场交易粗放原始,交易量小,交易方式单一,交易手段落后,网络媒体缺乏,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因此,应在大宗畜产品和优势畜产品主要区域或重要集散地扶持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5加强职能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p#分页标题#e#
3.5.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生态畜牧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把生态畜牧产业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5.2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增加投入 切实加大对生态畜牧产业的投入,各类项目重点考虑生态畜牧产业,有关部门整合资金向生态畜牧产业倾斜,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扩大信贷规模,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保险业务,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和区外资本;培育扶持区内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能力;对现有牧场、企业及宜牧资源进行深入调研,为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5.3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三农”工作方针和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帮助规划落实建设用地,简化使用审批手续;优先解决企业用水、用电问题;加大畜牧机械推广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开通鲜活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确保畅通;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搭建畜产品经营平台;扩大畜禽定点屠宰覆盖面,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交易市场,落实国家相关惠税政策。 3.5.4加快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畜牧产业化经营有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完善企业与养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动物疫病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健全完善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畜牧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3.5.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推广科学实用技术,积极应用科技成果;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畜禽良种覆盖面;加快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系统,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制和监测能力;积极推行标准化饲养,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积极推广新技术,快速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走科技兴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3.5.6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养殖 加强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分户饲养、集中管理的养殖方式,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畜禽养殖示范场;规范小区(规模场)养殖,实现健康养殖;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合理规划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做大规模、做强产业。 3.5.7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在生态畜牧业主产区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加强培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扩大交易量;认真研究市场、作好定位,壮大区内市场、拓展区外市场,争闯国际市场。 3.5.8依托地方优势,打造知名品牌 努力创建“乌蒙”品牌,做好“乌蒙”牌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策划、宣传、推介和申报注册工作,加大“乌蒙”牌优质畜产品的推介,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支持、鼓励企业实行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抱团开拓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的营销模式。 3.5.9依法治牧,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做好涉牧农资监管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投入品质量。严格种畜禽管理,强化养殖环节监管,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加强畜产品质量抽检,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草地监理,加强草山草坡管护,严厉查处破坏草原的行为;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不断推进法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