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苔防治技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青泥苔防治技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青泥苔防治技术

 

青泥苔是鱼虾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棉、双星藻和转板藻等。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浅水沟及池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合适的生态条件即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较深,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成黄绿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青泥苔在鱼虾池中的主要危害有:一是缠住幼虾、鱼苗,致其死亡;二是消耗水中的养料,使池水变瘦,影响天然饵料和鱼虾的生长;三是衰老死亡的藻体腐败,影响水质,破坏池水的生态平衡,造成缺氧和泛池;四是漂浮于水面或附生在池底,易缠住饵料,影响鱼虾的正常摄食。   2011年6月20日-7月10日在我镇的多家鱼虾养殖池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青泥苔危害,由于幼虾和蜕壳虾对0.5克/米3的硫酸铜都较为敏感,因此,我们采取了其他一些防治措施,在个别塘使用了灭藻净进行尝试性对比试验,7月10日起池水恢复正常,现将有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情况简介   用生石灰清塘并施肥后,于2011年5月28日放抱卵青虾入池。在栽种水草时,水草上附生着极少量的不易观察到的青泥苔。由于前期水温升高慢,池水较浅(60厘米左右),而投喂蛋黄和豆浆,基肥又施得少,池水透明度较高,光线可以到达池底,在6月17日开始发现有少量青泥苔在水草附近池底上生长,没有引起重视。6月20日水温25℃,青泥苔大量繁殖。6月24日到7月2日达到高峰,大量青泥苔夹杂一些水网藻从池底长出,以网片状悬张于水中,衰老时变成棉絮状漂浮于水面,厚达2~5厘米,黄绿色,用手触摸光滑。严重时的两三天,棉絮状青泥苔遮盖了近1/4的池塘表面,一天早晚各打捞一两次,第二天水面上青泥苔仍不见少,随时都有造成水变泛池的危险。经6月30日-7月6日及时处理,7月10日青泥苔得到根治,水质恢复了正常。   二、方法和效果   1.套放细鳞斜颌鲴鱼种除苔。在1号池中由于套放了150尾/亩的大规格细鳞斜颌鲴鱼种,未见有青泥苔的危害。   2.施用草木灰。6月27-29日,在2号、3号塘口施用草木灰,亩用50千克,连用2天,由于草木灰应在放水前施用在青泥苔表面,遮住阳光,以杀灭青泥苔,所以草木灰在放水后防治青泥苔几乎无效。   3.施用黄泥(粘土)水与施肥,降低透明度。6月30日-7月6日使池水深达80厘米左右,再连用7天黄泥水,每天上午10点左右施用黄泥水,使池水透明度在30~40厘米,隔天中午13:00施用有机肥50千克/亩(晴天施用),但效果仍不太理想。一是因为黄泥水易沉淀,使池水更清:二是因为黄泥水发生絮凝作用,使有机肥和粘土一起聚沉于池底,降低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使池水变清,透明度更高。   4.除根与施肥。根据青虾蜕壳多在夜间进行的特点,在7月6日晴天的下午用粗铁丝绑成爪状,再绑在竹竿上,下池捞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根据池水的肥瘦,每亩施用50~100千克有机肥,水深升至1米左右,到7月10日,几乎没有青泥苔从池底漂浮到水面上,青泥苔得到了根治,池水恢复了正常的油绿色。   5.使用灭藻净灭苔。为了检验灭藻净的灭藻效果,在4号塘施用了灭藻净除苔,起到了清除青泥苔的作用。   三、讨论   1.在混养有细鳞斜颌鲴鱼种的虾池中,由于细鳞斜颌鲴所特有的摄食有机碎屑、腐殖质等习性,打破了青泥苔赖以繁殖的环境,因而青泥苔难以繁殖起来形成对鱼虾等的危害。   2.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放养虾苗时,为了升高水温,一般池水较浅,光线易进入池底,这时,还不宜栽种水草,以免带入青泥苔。   3.用草木灰清除青泥苔应在放水前进行。   4.黄泥(粘土)水和施肥降低透明度的方法,对青泥苔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时作用不大。   5.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时,用拔根、施肥与增加水深的方法相结合,基本能够根治青泥苔,一般2个人1小时可根治1亩青泥苔。   6.在水温25℃左右时,青泥苔大量繁殖。故在防治时,要在25℃之前抓紧进行,及时降低透明度,增加水深,防患于未然。   7.使用灭藻净清除青泥苔效果较好,可节省劳力,操作起来较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