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边坡防护林对土壤有机碳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田防护林作为一种再生资源性林种,可以降低风速、控制土壤侵蚀、塑造农田景观、创建生物栖息环境,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以及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2],其中包括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川中丘陵区为典型浅状丘陵地貌,该区的防护林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组成部分,主要以柏木(Cupressusfunebris)为主体。已有研究表明,防护林对风沙的控制作用显著,并且能改善农田微环境[3]。目前,国内对防护林研究的主要目的已经从防风固沙转变为改良土壤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2,4]。防护林在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5-6]。由于受土壤生物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数量处于不断变化中,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7]。目前关于防护林的研究多集中在干旱和沿海地区,讨论重点集中在防护林建设、防护效应及其对小气候的影响等方面[8-9],对于林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就川中丘陵区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柏木防护林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川中丘陵区农田边坡防护林的建设和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的盐亭县(北纬30°58'31″~31°29'40″,东经105°12'17″~105°43'20″)。该县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海拔400~600m,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5.1℃,多年平均降水量825.5mm。土壤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2.8%和23.26%[10]。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为主,其中旱地多实行油菜-玉米轮作。盐亭县于1970年代大规模灭荒造林,并采用初植密度6000~12000株•hm-2的高密度方式,以解决用材烧柴问题。最初营造的林分为桤柏混交林,后期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和柏木生长的绝对优势,混交树种中桤木大部分死亡,全县90%以上为纯柏木林。 1.2试验设计 在盐亭县林山乡金线村小流域内选择有柏木防护林和无柏木防护林的旱地为试验样地,在2种样地中同时选择2种不同种植制度(油菜-玉米轮作和玉米单作)进行区组配对试验,共计4种处理:有边坡防护林的油菜-玉米地(A)、有边坡防护林的玉米地(B)、无边坡防护林的油菜-玉米地(C)和无边坡防护林的玉米地(D)。样地采用同样的施肥制度,即在每年春季种植时施肥,施肥量折合为N150.0kg•hm-2,P2O590.0kg•hm-2,K2O54.1kg•hm-2,前茬留田。农田土壤平均pH值8.83,全氮0.62g•kg-1,全磷0.64g•kg-1,全钾18.42g•kg-1,碱解氮42.29mg•kg-1,有效磷4.16mg•kg-1,速效钾71.39mg•kg-1。于2011年4月20日,在样地A和B中,从防护林到农田中央0、2和5m处进行样点布设;在样地C和D中,从农田边缘到农田中央0、2和5m处进行样点布设。每块样地不同距离样点设3个重复,每个样点分别采集0~10和>10~20cm深度土样。2011年9月20日再次以同样的方式采集土样,此时样地A和C在油菜收获后改种玉米,样地B和D进行玉米留茬。对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分别测定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Cmic)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11],微生物量碳含量采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测定[12]。 1.3数据处理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处理、不同距离样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防护林和轮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采用Excel2003软件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 图1为2011年4月20日4种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样地A和B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样地C和D。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明显,总体上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10~20cm土层。水平方向上,轮作之前(4月20日),样地A和B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含量随着与防护林距离的缩短而减小,距柏木防护林0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5m处(P<0.05)。对于>10~20cm土层而言,与防护林不同距离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没有边坡防护林的样地C和D,水平方向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除样地C>10~20cm土层以外,与农田边缘不同距离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由图2可见,样地A和B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与柏木防护林距离缩短而减少,距防护林5m处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85和9.46g•kg-1,显著高于0和2m处;距防护林0m处>1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5m处(P<0.05)。样地C和D中,与农田边缘不同距离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总体来看,边坡防护林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水平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2.2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分布特征 图3为4月20日不同处理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分布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样地A和B中,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随着与柏木防护林距离的缩短而减小,距防护林5m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0和2m处(P<0.05);但对于>10~20cm土层,与防护林不同距离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边坡防护林对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较大。无防护林的样地C和D中,与农田边缘不同距离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由图4可见,9月20日,由于土壤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总体来看,样地A和B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高于样地C和D。样地A和B中,0~10和>10~2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总体表现为随与边坡防护林距离缩短而降低,距防护林5m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0m处(P<0.05)。样地C和D中,与农田边缘不同距离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p#分页标题#e# 2.3边坡防护林和轮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表1)得出,无论是否进行轮作,边坡防护林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而轮作仅对农田表层(0~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10~20cm土层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轮作措施只对农田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活性造成影响。 3讨论 可以看出,川中丘陵区柏木防护林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农田土壤中有机碳主要来源于以各种形式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13],防护林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进入土壤,从而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往研究也证明,增加地表植被盖度,如退耕还林[14]和人工造林[15]等措施均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笔者的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活性的差异[15]。4种不同类型的样地中,有防护林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总体高于无防护林农田,这主要是因为防护林导致农田小气候改变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进而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 有防护林农田土壤有机碳总体表现为随与防护林距离缩短而降低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乔木对土壤养分的大量吸收[15]。柏木为浅根系物种,其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上层土壤中,细根和吸收根较多,粗根较少,根系的吸收面积较大,吸收能力强[16]。二是防护林对近距离农作物的胁迫作用[17]。乔木通过遮挡光照,和农作物竞争水分、养分等途径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胁迫,导致作物减产,秸秆还田量相对减少。 有防护林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也总体表现为随与防护林距离缩短而降低的变化趋势,这与毛瑢等[18]的研究结果相似。这是因为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导致微生物代谢活动减弱;此外,柏木能分泌一种挥发性物质,即植物杀菌素,可能对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有较大的杀灭作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其分解能力,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总之,柏木边坡防护林能够明显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在营建农田防护林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防护林的种植密度和防护林树种的多样性,以减轻对农作物的胁迫作用,增加枯落物,从而达到进一步改善农田土壤的目的。 4结论 (1)总体而言,柏木边坡防护林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有明显的增加作用。(2)随与防护林的距离缩短,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呈下降趋势。(3)轮作措施仅对农田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