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地肉牛业的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移民地肉牛业的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移民地肉牛业的发展

 

通过近年的实践,笔者调查分析了西夏区生态移民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揭示了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饲养水平低、养殖资金短缺、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为西夏区生态移民新区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借鉴经验,为生态移民老区农民肉牛养殖业提质增效、创收致富提供依据。   1发展现状   西夏区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部。辖区现有2镇16个行政村,其中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先后从宁南山区吊庄迁移而来的农民。清真牛肉是银川市优势特色农业“两强多优”和西夏区“四个一万”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截止到2010年,西夏区肉牛饲养量达41600头,其中年末存栏15378头,年内出栏26222头,牛肉产量4133t,比2005年的563t增长7倍;肉牛产值从2005年的0.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0亿元,增长13.5倍,农民年人均收入中畜牧业收入达到1100元左右。据调查统计,辖区肉牛养殖户达2300户,其中初具规模化养殖41户,百头以上的养殖户6户,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23户;有肉牛产业龙头企业4家,养牛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9个;有规范化肉牛养殖园区2处,出户入园养殖户90户,年饲养量5000头以上。育肥肉牛主选品种为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安格斯牛等不同代次的杂交牛。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肉牛良种工程建设滞后   西夏区是银川市新建制的市区之一,畜牧技术推广服务和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黄牛改良基础薄弱,良种基础母牛数量较少,良种化程度不高。现有牛人工授精配种站点4个,人工授精员21名,人工授精员严重缺乏。且多数人工授精员仅初、高中毕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人工授精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2.2养殖户融资、贷款困难   西夏区兴泾镇和镇北堡镇是银川市生态移民的重点区,农户经济基础较差,自吊庄移民到新居住点后难以解决牛舍建设、购买基础母牛及育成架子牛等资金问题。近年来,西夏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将银川市财政筹措的450万元肉牛产业扶持资金注入银行作抵押,促使银行部门放大信贷4倍。尽管现已向养殖农户贷款2900多万元用于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但因部分农户贷款后,不按政策发展肉牛养殖,或是将资金挪做他用,对贷款信誉造成一定影响,致使养殖户贷款难度加大。   2.3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   西夏区4家肉牛养殖龙头企业与农户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运营机制,订单式养殖推广面狭窄,数量少,不利于调动农户养牛的积极性。龙头企业的品牌开发力度欠缺,不利于优质高档牛肉市场的竞争。   2.4环保意识淡,饲养环境差   辖区内肉牛养殖户大多数人居与畜舍相邻,牛粪排泄物随意堆放,蚊蝇滋生,既污染了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又容易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畜的健康。同时由于环保意识淡薄,养殖场的粪便污水因得不到及时处理导致污染地下水源,给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2.5产业链不健全,屠宰加工环节薄弱   辖区内肉牛产业链不全,大多集中在发展肉牛育肥环节,虽拥有牛羊交易市场1处,肉牛育肥企业4家,养殖户2300余户。而现阶段没有正规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地方品牌;初级产品多、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薄弱。   2.6农户的饲养水平低,养殖效益不高   生态移民区吊庄搬迁来的农民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比较落后,多数农户还沿袭“有啥喂啥、饥饱不均”的传统方式,缺乏肉牛分阶段饲养的科学意识。青贮饲料制作规模小,育肥日粮配方还停留在经验阶段,饲养水平低。据调查,辖区农户散养的肉牛出栏平均胴体重150kg左右,户均饲养1头肉牛年纯收入不足400元,繁殖母牛的比较效益更低。因此,部分农户的肉牛养殖效益不高。   3发展对策与建议   养殖业是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按照国家及宁夏有关生态移民政策精神,结合肉牛养殖行业的特点,针对西夏区生态移民区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现就宁夏生态移民区今后肉牛养殖业如何创收致富以及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几点建议。   3.1加强科技服务,提高养殖户饲养水平   切实做好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一项雪中送炭的工程。通过“送科技下乡”、“阳光工程”和“温暖工程”等培训项目,采取农技人员科技服务下乡、入户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依托龙头企业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作为培训指导示范点,重点开展以冷配改良、快速育肥、饲草料加工调制、疫病防治等为主的培训指导,让以“良种肉牛+全混合日粮饲喂+快速育肥+防疫消毒”为主体的综合配套技术走出规模场,走进广大养殖户中。同时加强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并辅之相应的技术设备,赋予其相应的责任,使其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基础上,能就近服务周边的养殖户,提高饲养水平。   3.2加大资金扶持,培育壮大养殖力量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与银行间的协调,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加强贷款农户的监管,积极解决养殖贷款难问题。信贷机构应认真履行农业相关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简化贷款手续,增加贷款数额,协调延长贷款期限,积极支持肉牛产业各环节建设,扶持企业、农户购买发展肉牛产业。同时加强对贷款农户的教育宣传和监管力度,使其及时还款,珍惜个人贷款信誉。另一方面,通过现有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互助社、服务中心、协会)、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开展养殖风险基金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可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协调实施养殖场(户)与保险公司拓展肉牛养殖保险业务;或采取养殖合作社从入社农户资金中提留一部分,政府配套一部分,共同筹集设立养殖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农户肉牛意外死亡补偿、特困户的无偿资助等方面,从而建立起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机制,培育壮大养殖力量。#p#分页标题#e#   3.3依托项目,加强规划,促推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加强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向国家、自治区、市项目申报指导,通过项目带动产业长足发展。目前,应依托宁夏“十二五”农业科技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阳光工程及银川市优质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通过肉牛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饲草加工调制、清真牛肉屠宰加工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重点科技示范带动户的管理水平,加强肉牛养殖技术推广和应运,促进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强辖区内新建养殖场、园区及企业的规划设计、环保审批,从源头上控制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另一方面,改善已建成的企业、园区的养殖条件,积极宣传教育广大养殖户养殖卫生和环保意识,全面推行牛粪无害化处理,生活用水及污水分流处理,使牛粪变废为宝,提高肉牛养殖的综合效益。   3.4加大良种肉牛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结合生殖调控技术的应用,提高良种肉牛配种率,加快本地肉牛品种改良进程。以村为单位进行改良后代系谱档案的建立,并通过生长发育及育肥屠宰测定等综合分析,量化改良效果,加强不同肉牛品种和养殖效益对比宣传,为养殖户们建立起直观的示范效果;同时加强人工授精员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工授精人员的操作水平,从而加快并完善辖区肉牛良种体系的建设及常规免疫和防疫监测生物安全保障。   3.5引进屠宰加工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引进屠宰加工企业,完善肉牛产业链。选择现有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养殖合作组织,在圈舍建设、玉米秸秆的机械收割切碎、运送、青贮,饲料粉碎加工、统筹调配资金投入等综合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形成稳定的优质牛源基地,形成一批拥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同时,在已开展的清真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屠宰基地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对肉牛饲料及牛肉产品等生产环节开展质量认证;加大对假兽药、违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打击力度,严把产地产品检疫和质量检验关,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并通过延伸产业链,加大西夏区清真牛肉品牌开发力度,明确产品定位,尽早打造出优势明显的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