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科技进展趋向与战略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未来至2020年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
未来5至10年,农业科技将发生显著变化。我们在分析未来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如下5个领域分别介绍其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1.1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发展
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发展新趋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
(1)大规模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和在植物上的利用技术将快速发展。科技发展主要特征: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将进一步加速,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通过基因型分析,综合应用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克隆与转基因等技术成为高效种质创新的主体思路。
(2)光合作用研究的可能突破将加快未来植物现代育种大变革的速度。科技发展主要特征:加快探索碳循环调控的遗传控制规律,在提高光合效率上产生新的思路和手段,为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增加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能途径;产生“设计作物”新概念,并开始显示在农业产业中引领作用。
(3)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科技发展主要特征:系统生物学研究将在转录水平(转录组学)、蛋白质水平(蛋白组学)以及代谢水平(代谢组学)等三个主要层次对影响一个或多个复杂生物学过程的多个基因及其互作网络开展功能研究,并将形成高通量、配套的研究技术;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从而显著地改善人类对复杂性状分子机理的认识和加快改良生物学性状和物种特性的实践活动。
(4)分子设计育种将提供大量突破性品种并催生智能植物品种的诞生。科技发展主要特征:植物质量性状的分子标记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理论上将趋于成熟,技术上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将产生的大量基因资源和对关键基因功能解析的进步,并为作物转基因育种提供材料和快速发展的动力;到2020年,主要粮油作物的基因转移和优异种质创新技术接近完善。
(5)第二代生物质原料生产将成为大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发展主要特征:由于以粮食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质能源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威胁,以农林废弃物和能源专用植物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生产技术和原料生产技术工将得到快速发展;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将在能源植物的研发速度上产生主要影响。
1.2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发展
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发展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大规模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和在动物上的利用技术将快速发展。科技发展主要特征: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评价、发掘、保存和利用的分子和细胞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体系将得到快速发展;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动物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有市场价值的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将在经济动物上得到初步应用。
(2)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相结合培育新的动物品系是动物遗传育种发展方向。科技发展主要特征:利用传统育种方法扩繁优质种群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新的畜禽品系相结合,是今后5~10年动物遗传育种的重要发展方向;畜禽水产动物的分子设计育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分子设计育种将依赖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遗传学的知识,得到显著发展;重要畜禽水产动物主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基础研究已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和关注。
(3)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将进一步取得突破。科技发展主要特征:动物克隆技术将在更多的国家和更大规模上研发发展;提高动物克隆成功率的新技术将取得重要突破;克隆转基因动物将在药物产业得到初步应用并将显示巨大的开发和市场潜力。
(4)优质经济动物的良种化和健康养殖科技发展将出现新的突破。科技发展主要特征:低脂肪、高蛋白的优质畜禽水产品科技将成为动物的良种化的重要研发方向;养殖生物特别是海水养殖生物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和产量等诸多经济性状方面的遗传改良潜力技术将引起关注;动物养殖的生态学管理、健康养殖和资源环境改善科技发展加速,实现养殖布局科学、优质高效、节能减排等目标。
1.3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发展
资源节约型农业主要包括节地、节水和节能型的农业,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耕地质量定向培育科技研发体系在不断加强。科技发展主要特征:基于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发展,建设智能化无线网络监测体系与分布式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土壤肥力评价和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健康质量的培育技术和土壤质量的恢复重建技术体系,障碍土壤改良的生物、耕作和化学改良剂技术。
(2)发展农田生态系统节水技术体系和建设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科技发展主要特征:通过工程技术,建立最低水消耗的输水系统;水源配水、墒情预报、田间灌溉等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集成体系;旱地节水农业发展综合技术体系;利用封闭型农田气候工程,抑制棵间土壤蒸发;发展抗蒸化学剂抑制土壤蒸发和减少作物蒸腾;开发基于ET管理的真实农业节水新技术;基于流域知识管理的农业节水型社会科技和政策。
(3)高效新肥料的研制和集成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研发。科技发展主要特征:肥料技术向复合高效、缓释/控释和环境友好等多方向发展,特别是可控释肥料研发技术的创新(如生化抑制剂型缓释肥料、低水溶性无机或有机合成肥料等技术);利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作为养分控释载体的胶粘肥料技术代表了可控释新肥料发展的新方向;农田化肥养分和有机废弃物养分的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增加水土保持能力的少免耕措施与技术。
1.4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发展
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发展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支撑食品安全的生产技术将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科技发展主要特征:注重有机食品和自然食品科技支撑体系;将环境与健康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注重替代化学品的农业生物技术、生物肥料与农药的开发;加速发展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和新型农药的研发;注重植物抗性诱导因子的开发并应用到植物病害的防治实践中;注重畜禽水产营养代谢及其调控、动物环境控制及其饲养技术、动物排泄物无害化增值处理方法研究、动物养殖过程疾病控制和健康养殖标准制订等将继续成为国际动物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科技将得到更大的关注,特别是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p#分页标题#e#
(2)营养和保健功能食品的科技将得到更大关注。科技发展主要特征:增加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维生素(A、E)、微量元素(铁,钙,锌,硒等)、抗氧化物质(多酚、黄酮、胡萝卜素、花色素)、不饱和脂肪酸(ω-3)等含量的科技;通过生物技术(如动植物“生物强化”育种技术)和非生物技术(如施肥灌溉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等)生产富含某些营养素的特色食品;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科技将成为农业科技新的发展方向,在预治贫血、降血压、降血脂、预疗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3)食品安全监控技术体系研发将得到迅速发展。科技发展主要特征: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加快研发对食品安全的关键检测技术创新和应用;建立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体系。
1.5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科技将加速发展。科技发展主要特征:农业资源调查、动植物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系统;农业数据资源与科研设备资源的管理与共享机制;农业虚拟化研究网络化平台建设;农业生产、资源、气象、运输、储存、加工和市场等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体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农业信息、专家系统、市场预测模型和基于空间技术、遥感技术、传感技术、GPS、GIS、智能化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2)种养业管理信息化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主要特征:种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面向种子用户和零售商的信息化服务技术,种业监管信息化技术;种养业生产和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农业生产过程环境和生物信息监测无损化、实时化、功能复合化,农作和畜禽水产模型及决策系统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由局部性到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由经验性到普适性。
(3)精准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技发展主要特征:基于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模拟及调控模型、智能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智能机械精准作业等的科技发展;作物生长过程的形态演变模型、生态生理模型和计算机可视化模型等研发和应用;农业机械及智能化装备关键理论技术与相关产品;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向大型、高速、复式作业等方向发展。
2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
2.1国家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过去30年,我国在农业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适量以至充足的衣食方面所做的努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用仅占世界1/15的耕地供养着1/5的世界人口,食物总体基本达到自给水平,农村贫困人口显著下降,所有这些进步都与农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然而,我国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首先,虽然过去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农业制度创新在农业增长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其次,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不但增产不显著,而且将导致成本上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和面污染加剧的压力。第三,90年代以来的耕地刚性下降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第四,随着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劳动力工资的上升,农产品生产劳动成本也将继续提高。第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水污染的日益恶化,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形成的威胁也越来越严峻。第六,非农部门发展对农业在自然资源以至资金利用上产生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第七,目前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还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要。第八,耕地退化、灌溉地盐碱化、地下水耗竭,化肥、农药和生活废弃物对土壤及水的污染、林地草地破坏等现象相当严重。
农产品需求和市场面临的挑战。首先,随着收入增长人们的消费结构和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要适应市场需求从数量到质量和安全的转变,国家急需实施新的科技创新。其次,农产品一体化市场正逐渐形成,整个农产品的供应链系统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如何让成千上万小规模、独立的农户适应这种供应链系统的变化,国家还没有有效的对策。第三、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加入WTO以来,大豆等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近几年我国已经从食物进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2.2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
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丰收,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57121万t,但粮食安全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2.2.1我国粮食安全于2008年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的目标
粮食(包括大米、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自给率从20世纪90年代平均99.4%,下降到2001-2005年的98.0%,此后,我国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95%以下,2010年为90.6%。饲料粮需求和食用植物油需求的刚性增长是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的主要原因。2010年我国大豆净进口(进口-出口)达5461万t,进口占国内大豆需求总量的近80%;同时,2010年我国还进口了200万t的大豆油,相当于1000多万t大豆。需求增长和国内生产资源与技术约束是大豆进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美国和巴西的转基因大豆的单产比我国大豆高70%左右。玉米供给也正逐渐从国内生产向国际市场进口转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玉米年均出口550多万t,2003年出口曾达到1600万t,到2010年,我国玉米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玉米进口157万t,同时还进口了316万t的作为饲料的玉米干酒糟。
2.2.2未来将面临增加粮食进口的更大压力
最近,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基于深入的实证研究和模型预测,对我国主要粮食生产、需求和贸易做了分析,得到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首先,我国粮食需求增长在未来十年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增加,自给率不断降低。在考虑消费影响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源、政策与技术增长等因素变化情况下,我国粮食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6.7亿t,年均增长幅度约为1.1%,高于预测的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0.6%)。粮食自给率将不断下降,从2009年的92.5%下降到2020年的87%。
其次,口粮和饲料粮的供需状况和自给率存在显著差异。未来10年我国大米和小麦由于消费下降,总体上能保持完全自给,但我国饲料粮玉米自给率将显著下降,预计2020年我国玉米供需缺口在2000万t左右,自给率将下降到91%。大豆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在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7200万t,自给率降低到18%。#p#分页标题#e#
第三,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最有效措施。在较高的技术进步情况下,到202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能够保持在90%以上,但95%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依然难以实现。
2.3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
面对农业面临的各种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急需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政策改革。在科技上,急需在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动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等重大科技领域实现一系列突破。到2020年,通过以上5个领域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使我国农业具备以下各方面的科技支撑条件:国家食物和纤维总量供给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所需要的科技支撑条件;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所需要的科技支撑条件;农业生产结构实现根本转变所需要的科技支撑条件;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安全得到一定提高的科技支撑条件。
面对农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国家对农业科技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并努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应该发挥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在“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研究上有独特的研究优势,在该领域能在国家科技发展上起引领的作用。虽然中国科学院在动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等科技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力量和研究部署,但其绝对优势不在各个分领域的单项科技发展,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在于多学科的联合,在于科技的综合和集成,实现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如果把以上5个领域联合起来,在“生态高值农业”科技发展上将有独特的优势。
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也是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科技发展寄予的期望。2010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我国科技发展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其中针对农业科技的第四点意见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这其中,首次提出要“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
3面向2020的农业科技战略选择: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
3.1生态高值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高值农业”: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将农业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生态高值农业”的目标体系可表述为:D=aE+bV+cS{E,V}
其中:D为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水平;E为农业的生态环境效益;V为农业的经济效益;S为农业的社会效益,体现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协调的程度;a、b、c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人类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等因素决定的。
上述公式表明,生态高值农业绝对不是简单的“生态+高值”,而是需要体现生态和高值协调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人类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等因素也将决定着系数a、b、c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实现“生态高值农业”必然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更加体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的有机结合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可见,“生态高值农业”是包括生态农业及环境,农产品的高产、高质、高效,以及科技、市场、产业经济价值(包括农业的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三者”相结合的总概念,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
3.2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建设目标和研发内容
3.2.1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的建设目标
到2020年,通过重点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构建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为不断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的需求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等生态高值农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到2050年,中国农业具备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食物总量和质量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进入传统功能和现代多功能并存的未来农业所需要的科技支撑条件,使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进入生态高值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建成农业高值转换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3.2.2生态高值农业的研发内容
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研发内容与目标有4个层次:
(1)提升“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理念与五大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
根据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将在如下一些具体方面取得科技重大突破。
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方面:(A)建立生态群落和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与共享体系;(B)培育多基因转移和多性状改良品种;(C)实现主效基因与其互作网络的高效转移和聚合。#p#分页标题#e#
动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在育种方面:(A)建立重要畜禽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共享平台;(B)开发分子标记技术和对特殊价值种质资源的发掘。
资源节约型农业方面:(A)建立耕地和水资源监测预警平台、水肥利用研究平台和新肥料研发平台;(B)建立耕地协同耦合利用和土壤质量定向培育技术;(C)研发节水灌溉工程与改土保墒覆盖集成技术;(D)研究节肥和免耕技术以及新型缓控释肥料;(E)达到中低产田面积减少30%~40%,土、肥、水综合利用率提高10%,养分能源投入降低15%~20%,增加复种指数10%~15%,普及复合肥和缓释肥的目标。
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方面:(A)针对影响农业产品品质安全的主要因素,加强相关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B)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消除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贮运保鲜和加工的标准化技术体系;(C)构建绿色食品生产的生态环境,提供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农业方面:(A)完成农业信息多功能网络平台和专业搜索引擎的开发;(B)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多网络融合;(C)完成精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
同时,我国农业创新的制度背景也发生了迅速变化——更加复杂,而且涉及创新的多个体系和多个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动力更多地来源于市场(需求端),新的需求推动在确定创新研究方向以及从“农场到盘碟”的价值链时,更强调使用者的权力。新型农业的创新需要更多参与者的信息反馈、学习和集体行动。
因此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根据我国国情及地区发展特点,需要构建一系列农业科技发展体制与政策保障。
一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建立国家农业长期科技投入机制,改善农业科研环境。
(2)生态高值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
生态高值农业是能够协调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态高值农业的建立需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A)建立健全生态高值农业创新体制:主要包括各级政策法规等保障与激励制度、生态环境质量保准与快速诊断、区域特色模式研究等。
(B)资源节约发展战略:涉及耕地质量定向培育与集约利用、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增效等。
(C)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涉及环境友好型肥料、生物性农药、病虫害生物防治、可降解农膜、清洁生产标准化体系等。
(D)智能农业预警系统:涉及土壤质量动态信息库、农业物联网技术、农田增汇减排、可控环境农业、精准农业等。
(3)研发6大城市圈、10大典型区域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急需开展与加强以下典型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A)6大城市圈: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沈阳、南京等特大城市生态圈建设模式。
(B)10大典型区域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a)长三角城市群郊区生态高值农业模式;b)华中种养加一体化农业圈层模式;c)西南山地立体农业生态高值农业模式;d)南方亚热带特种农林果综合开发模式;e)滨海滩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f)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农林果流域开发模式;g)黄淮海平原粮养加农业综合模式;h)东北平原粮食基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i)西北寒旱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j)北部漠境盐湖综合整理开发模式。
(4)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加工产业化和综合产业化3大体系
最后在上述4个层次研发基础上,全面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网络技术体系。
3.3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支撑与需求现状,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1)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包括环境友好型肥料、生物性农药、病虫草害生物防治、可降解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染物处理技术等。
(2)农产品加工技术。提升营养水平和商品化水平的高附加值加工技术及相应加工设备的研制。
(3)我国传统农业精华技术。包括间套复种和轮作、保护性耕作、病虫综合控制技术,生态化种养殖业技术。
(4)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就生态化物料投入、生态化种养殖业、无公害产品加工,产品营销技术规程、标准等进行规范化研究,为农业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
(5)高新农业技术。目前主要为分子育种技术、精确农业技术、可降解塑料产的农用薄膜、害虫的性引诱技术、新型纳米控释肥生产、新型微生物制剂等。
3.4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展望
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出现“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等一系列农业变革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过去农业的研究主要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标的相对单一的技术突破,如品种更新、配方施肥、化学防控、节水灌溉等。当前农业已在我国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庄作业、机械化生产”正逐步实现,这些均为生态高值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与条件,也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但当前从全国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大多局限在部分农业园区,尚未形成全局,也未形成全国性的布局与产业。今后还需要从“生态高值农业”的理念、模式、技术及产业体系上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发展,使我国的农业逐步走向真实全面的“生态高值农业”的道路!
3.5对中国科学院发展“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建议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必然是现代化的“生态高值农业”,只有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我院提出以下建议:
(1)将“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建设”列为我院“十二五”期间的重大研发项目,优先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与帮助。
(2)尽快组织“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会同院有关单位提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建设的“十二五”项目规划,并通过院部将此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p#分页标题#e#
(3)中国科学院在系统科学、生态科学和相关农业技术上具有综合优势,组织全院农业力量,引领与联合全国,首先在城市郊区农业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不断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