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实践

 

2003年以来,杭州市积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总体上具备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实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时机成熟。杭州市如何正确把握总书记“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顺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杭州市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并加以实施,是我们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主要任务。   1 杭州市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1.1 都市农业成果喜人   1.1.1 优势产业发展迅猛,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农业块状经济凸现   根据《杭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实施意见》的要求,杭州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的发展。2004年,全市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的总产值分别达133.42亿元和22.64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19.8%和26.1%,优势、特色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4.1%和10.1%,提前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通过农业结构的科学合理调整,都市农业“三大圈层”的格局已经开始形成。城市农业圈中,形成了余杭、萧山的花卉苗木区、城郊的生产与生态休闲文化相结合的生产型农业观光区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区,体现了城市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平原农业圈中形成了萧山、余杭、富阳、西湖的特色水产、设施蔬菜园艺区及萧山的规模生猪养殖区,体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效益农业生产特色;山区农业圈中形成了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的蚕桑、茶叶、干水果、中药材、高山蔬菜区,临安、桐庐的竹业、生态种养区,体现了山区优良生态环境下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态农业产业特点。   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加强监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共建成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森林食品基地)185个,总面积达到57900hm2。通过认证并保持相应标志使用权的安全农产品品牌共计136家20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6家110个,绿色食品19家73个,有机食品21家22个。2004年对杭州市生产基地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茶叶、粮油等6大类农产品例行抽检1131批次,平均合格率97.87%,比2003年提高1.75个百分点。2004年农业部对杭州基地蔬菜共进行了5次130批次的抽检,合格率98.46%,比2003年提高5.96个百分点,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中列第三位。   1.1.2 农业设施逐步完善,科技支撑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杭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改造中低产田。2002年以来,杭州市开展中低产田改造20670hm2,建立市级示范工程42个,示范面积3570hm2。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抗旱能力从改造前的平均38d提高到改造后的65d,排涝能力从改造前的平均5d排除提高到2d排除,农田地下水位从改造前平均0.34m下降到0.72m,农田通透性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磷、钾元素的亏缺状况得到有效的缓解,土壤耕作性、宜种性得到显著改善。到2004年,杭州市已建成高稳产标准农田面积81330hm2,占耕地总量的45.5%。   二是发展设施农业。为了更有效地抗御自然灾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2004年全市以钢管大棚和智能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8670hm2。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大棚中耕机械等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有了新的突破。   三是建设示范园区。两年来,共建成了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13个,总面积13230hm2,养殖规模266.6万头(羽、只),带动农户13.1万户。建成了都市农业专业村500个(市级示范村100个,县级专业村400个)。园区和专业村已成为产业区域发展的示范龙头,产业积聚块状经济的典范。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以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作为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全市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以加强良种引进示范作为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的重点,引进示范农、畜、渔新品种上千个,以良种良苗应用为前提,一大批农业新技术加速推广。“十五”期间共完成丰收奖项目235项,各项新技术的应用面积年均在166670hm2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诸如航天育种、奶牛胚胎移殖等较高层次的科研已在杭州市顺利实施或已获得成功。   1.1.3 经济主体不断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杭州市注重培育能连接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农业经济主体。到2004年底,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7家,连接基地120000hm2,带动农户38万户。全市建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9个,带动农户23万户。农村经纪人(贩销)队伍不断扩大,2004年达到798人,带动农户1.88万户。一批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逐渐形成,在全市已注册的1366个农产品商标中,著名商标49个(省级17个,市级32个),名牌产品53只(省级26只,市级25只)。并发展了有原产地域保护产品15只,原产地标记产品9只。   1.2 促农氛围已经形成   1.2.1 农业理念得到更新,资金投入渠道拓宽都市农业的实施,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更新了农业理念。农业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吸引农业之外的主体投资农业,同时以工业理念管理农业已成为农业经营活动新的导向。同时,大多数区、县(市)政府也安排了配套的建设资金,一些知名的工商企业直接投资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有效地缓解了农业投入资金之不足。   1.2.2 区位、科研优势突出,农业产业开始延伸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临近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市场和宁波的深海港,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为杭州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作为浙江省会城市,市内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为杭州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尤其是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加速了杭州农业与世界大城市和大市场的接轨,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同时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风情和农产品采摘品尝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也正兴旺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都市农业新格局。#p#分页标题#e#   1.2.3 农业倍受各级重视,扶农政策不断加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等等,仅2004年出台的《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就制定了以下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3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和市级示范专业村、1500万元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安排100万元奖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协会开展服务,安排350万元奖励销售杭产农产品规模专营店,安排500万元用于扶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安排5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安排300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开通鲜牛奶、草莓、淡水产品、西瓜、食用竹笋、新鲜叶菜、桃、梨、柑橘等九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   2004年市财政安排的支农扶农资金超过了2.5亿元。同时各区、县(市)也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不少有条件的乡镇也出台了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各区、县(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在1亿元以上。   1.3 反哺农业实力和条件已经具备   根据国际经验,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而成为接受补助的对象,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   就全国而言,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65万亿,人均GDP超过1100美元,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税在中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变小,2004年已降至不到1%,2003年出台的“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标志着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经济结构正在经历一种新的变革,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杭州市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2515亿元,人均GDP4695美元,远远超过国际上工业反哺农业人均GDP1000美元的起始点。而且,工业化已进入中盛期,城市化进入加速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已完全成熟。与此同时,工业化快速发展所积累的雄厚资金正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杭州都市农业的发展正好迎合了工业投资的需求,工业参与农业大有可为。农业科技领域与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先进技术与资金投入来生产适应农业需求的新产品,诸如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植•3•杭州农业科技  2006年第1期物源农药;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先进的农业设施、机械、设备和材料。通过对农业的服务与融合,使现代工业自身得到新的发展。   2 杭州市都市农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迫切需要接受工业反哺  近年来,杭州市的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基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迅速提高,财政支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创造了扶持农业的条件和经验,为都市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农业生产的效益还亟须提高,与城市生活相比,农民生活水平偏低,农业生产服务城市生活的功能还不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杭州市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农与城乡差距较大。近年来,杭州市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近5年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从2.15:1扩大到2.28:1,分别为14565元和6382元,而且农民收入中仅三分之一来自农业。经历了多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后,也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   二是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的风险已从过去单纯的自然风险发展成今天的自然、市场双重风险。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的增加等诸多原因,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雪上加霜。虽然近年来增加了大棚、节水灌溉、机械设备等,但比例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2004年,气候尚属正常年景,然而全市受灾面积达64000hm2,其中成灾37800hm2。今年3月一场大雪,仅茶叶损失超过1个亿。在自然风险的同时,由于生产与市场的对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技术与产销信息服务等不能完全到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的对路,缺乏竞争力。   加之农业信用担保和保险的缺位,使农业凸显生产和市场风险。工业也应该反哺农业了。   三是产业经营机制有待深化。土地少,规模小,效益低,已成为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杭州市能以农业生产收入维持生计的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户仅占2%,绝大部分则为弱小个体农户,农业产业化对他们的带动显得十分苍白。   为此,在进一步深化农业经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同时,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主产区培育发展能真正带动基地农户发展生产的农业经济经营服务主体迫在眉睫。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保鲜企业、农业种养企业、产地批发市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村经纪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而这些正迫切需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四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虽然近年来杭州市农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杭州都市农业的特殊性质对照还是不相适应的。以农机投入为例,杭州与宁波等兄弟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04年杭州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农机补贴专项资金为400万元,加上省财政下拨购机补助费125万元,合计为525万元。而宁波市、县两级农机补贴资金达850万元,比杭州市高62%,其农机化水平已远远高于杭州市。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低,杭州市要发展高、精、尖农业的后劲不足。对农业的投入更离不开工业的反哺。   3 杭州市工业反哺农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总体思路:以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坚持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格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利用区位和经济优势,全面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进一步提升杭州农业,促进城乡、工农协调和谐发展。#p#分页标题#e#   “十一五”期间,工业对新一轮都市农业的反哺的重点应紧扣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高效生态农业。具体要突出四个方面,落实十项措施。   3.1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反哺,促进农业结构   从“平面适应性调整”向“立体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3.1.1 扶持优势产业带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前几年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新一轮都市农业建设要求,“十一五”期间,应认真实施高效生态优势产业带工程,立足区域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产业基础优势,建立以产业化为基础、高效生态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连片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认真编制优势农业产业带区域布局规划,制定《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施办法》。根据杭州农业产业的实际,拟重点发展“七大农业产业带(区)”。   为加快杭州市农业优势产业带从规模化建设为主的规模扩张阶段向以产业整体开发为主的产业整合阶段和以技术创新带动为主的提升阶段转变的进程,使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顺利健康发展的目标,围绕优势产业带工程的建设,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着力抓好优势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在不同的优势产业带内,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每年建设10个左右的优势产业生产示范区,在提升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突出“三新技术”转化和应用,强化产业化带动功能。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企业。鼓励在优势产业带内或附近建立针对产业带产出的农产品的贮藏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发展中、小龙头企业和民营龙头企业,每年在优势产业带内扶持培育10个左右农产品贮藏加工企业。   三是不断培育农村市场中介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关键。每年在优势产业带内培育1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2个专业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科技或农机租赁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是努力培育创建农产品品牌。引导优势产业带中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在做大农产品品牌规模的同时,深化品牌的内涵,提升农产品质量,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HACCP、ISO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每年培育10个左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3.1.2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工程的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杭州建设生态市的目标,到2010年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要达到生态标准,2015年全市达到生态标准,而生态农业是生态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与产业带建设紧密结合,在巩固已建的66670hm2无公害基地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市再建设66670hm2。同时,要努力建成安全食用农产品示范加工企业50家,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其次,要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通过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种养业的转化循环原理,应用、推广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和技术,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创建生态绿色品牌,营造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型节约型农业,到2010年建成100个市级示范区。第三,建立肥药双控示范区,强化对生态农业的监管。为加强对种植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及其对土壤等的污染,“十一五”期间,每年建立10个市级“肥药双控示范区”,示范区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20%以上,并带动全面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提高农膜的回收利用率和秸秆机械还田率。第四,强化养殖业污染的综合理治,提高废物利用水平。“十一五”期间,建设50个市级示范点,其中以污染处理、综合利用、生态养殖为重点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点38个,以质量全程控制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点12个,规模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率达70%以上。   3.2 对提升农业综合实力进行反哺,加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3.2.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新一轮都市农业的需要,根据杭州的实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时修复大田排灌体系,使目前全市1/3左右的雨养田变为灌溉田。二是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重点是中产田)改造力度。从2006年开始,每年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市级示范工程80个,示范面积4000hm2,并带动区、县改造中低产田项目的启动。三是努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快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地力调查和分等定级工作。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从2006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建立地力质量及环境质量定位及动态监测点100个,形成杭州市基本农田地力质量数据库,基本完成全市农田地力调查和土壤分等定级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推行水旱轮作,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切实改善种植条件,防止高产田退化返贫,建立杭州市基本农田地力质量数据库,设立市、区(县、市)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站(点)30个,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和技术到位率,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30个,示范面积3330hm2,推广辐射面积66670hm2,“十一五”期间,力争使基本农田地力水平比“十五”提高一个等级。   3.2.2 加强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设施农业建设。尤其是生产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等鲜活产品的地区要积极发展以钢管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并要同时抓好微灌节水、大棚中耕、除虫等配套设施。二是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按照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的需要,推进农机服务向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渗透,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延伸,在加快实现机械化配套的同时,稳步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积极发展与设施农业配套的机械化水平,引导发展优势特色产•5•杭州农业科技  2006年第1期业需要的小型适用农机具及设施。#p#分页标题#e#   3.3 对农业科技进行反哺,提高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   3.3.1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要依托在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杭州市农科院在杭州市农业科技进步中的龙头作用,逐步建立以种质资源为核心,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平台,科研教育和农户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实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着重解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尽快推出一批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方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项目要以提升杭州市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优先扶持重大技术的突破性研究,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性项目。在内容上,一要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重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有重点并针对性地选育、改良和引进优质高产多抗及专用型新品种;要搞好良种繁育中心(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逐步建成粮油、蔬菜、水产、畜禽、茶叶、水果、蚕桑、竹业、干果、花卉苗木等十大市级良种繁育基地。二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针对制约本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农业科研上有重大突破。三要大力推广农业关键适用新技术。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解决技术难点、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在推广新品种的同时,鼓励采用关键配套的新技术、新设施,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推行乡镇科技特派员制度。   3.3.2 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确保畜牧生产安全   一是市本级要在杭州市畜牧兽医总站的基础上,组建杭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县(市)要加强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室和动物疫病测报点的建设;二是健全市畜产品检测站(中心),依法或受委托开展畜牧养殖环境、生产过程和肉、蛋、奶、蜂等畜产品以及药物、重金属、抗生素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残留检测;三是兴办杭州市病害动物及动物无害化处理站,改变长期以来对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以掩埋为主的处理方式;四是建立市区外来动物及动物产品报检(验)中心,并与县(市)检验站和公路检查站联网,实行网络管理;五是建立畜牧兽医管理信息库,及时掌握畜牧兽医管理信息,并实行动物产品防疫监控。   3.3.3 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的手段,提升都市农业的现代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在继续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同时,以专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及村为重点,从2006年开始,每年建设30个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进一步深化其功能和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二是完善农业服务管理数据库。充分利用现有种植业、渔业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建立种养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数据库,开发网上预报、咨询和远程诊断服务系统;利用杭州市基本农田(含茶园、竹园、果园)地力调查和土壤分等定级的成果,建立杭州市基本农田地力质量数据库,开发测土配方施肥决策服务系统,实现全市农田数字化管理。   3.4 对农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反哺,建立开放有序的投融资机制,确保都市农业持续发展   3.4.1 政策引导,多渠道融资坚持“谁投入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海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形式投资农业,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3.4.2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制度针对农业信贷困难的现状,在“政府扶持、银行合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下,政府要出台政策支持引导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风险基金、运作费用等方面给予扶持。   3.4.3 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灾害保护体系杭州系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在农产品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情况下,要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重点选择优势特色产业主产区且有一定自然灾害代表性产区的产品,以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农民参保投保的联系纽带,采取“政府推动、商保”的方式,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专项基金。在全面开展农业保险工作之前,建议设立农业灾害风险专项基金,用于对受到严重自然灾害损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的补助,以帮助恢复生产,降低投资风险。   此外,为了降低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稳定和提高对种粮大户、粮食主产区的直接补贴政策,重点抓好直补政策的到位率,保证按时足额发放,要扶持发展“订单粮油”,对种粮油作物的订单大户给予价外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