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杭州市农业园区的建设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02年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阶段,全市共投人资金6.39亿元,建成省市县级农业园区252个,总面积34.42万亩,形成了大田作物类、经济作物类、养殖类及观光类等不同类别的园区,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阶段是2田3年至今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阶段,按照《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目标要求,共投人资金7,03亿元,建成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13个,总面积198580亩,带动农户13.1万户,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杭州市都市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 为了客观、真实、科学地评价我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我们于2(XH年上半年,以2的3年建成的50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主要对象,以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研讨咨询等形式,结合我市农业园区建设整体情况分析,对我市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状况、主要问题、功能发挥、对策措施进行调研。 1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 1.1取得的初步成效 1.1.1培育优势产业,区域布局特色凸现在2叨3年已建成的50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中,优势产业占62%,特色产业占22%,传统产业占8%,其他产业占8%,优势特色产业比重较大。种植业园区平均规模为1622.8亩,水产园区平均规模为1474.4亩,林业园区平均规模为3432亩,生猪饲养规模为9-14.5万头,体现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特征。由于坚持了高起点建园、规模化生产,强调重点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并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和产业基础,从而使园区成为产业区域发展的示范龙头,产业合理布局的推动力。城市农业圈中形成了萧山、余杭的花卉苗木园区和城郊生产与旅游休闲文化相结合的生产型观光园区,体现了都市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平原农业圈中形成了萧山、余杭、富阳、西湖的特色水产、设施蔬菜园区及萧山的生猪园区,体现了效益农业中科技领先高投人高产出的经济原理;山区农业圈中形成了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的蚕桑、茶叶、干水果、中药材、竹业、生态种养园区,体现了山区优良生态环境下生产安全绿色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1.1.2提升产业化水平,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园区建设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企业化运作为主体的原则,注重产销一体化和品牌建设,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形成了四种主要运作模式:“龙头企业(公司)+农户”模式。是最普遍的运行模式。共有25个,占50%。其特点是龙头企业和农户都是园区的经营者,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苗与技术服务,并回收农产品进行加工或销售。其又可细分为“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二种,前者龙头企业不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而主要进行特色农产品的产后处理、加工和营销;后者则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园区内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经营的生产基地。 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共有n个,占22%。其特点多为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园区内就是一家企业而没有农户。该类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投资多、附加值大、回报高的特种水产、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产业,多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平原地区。该类园区建设标准高,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企业化管理,经营机制灵活。 “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共有10个,占20%。其特点是以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为纽带联合园区内农户进行生产和营销,农业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是园区的召集人和服务者,农民是园区的经营者和受益者。 企业联合经营模式。共有4个,占8%。其特点是数家企业在同一园区内各自经营或联合经营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产业的不同环节,如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取得更大的产业集聚效益。 1.1.3重视资金科技投入,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高50个园区平均投资873.5万元。投资力度最大的主要有多种经营、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农业园区,分别为1636.2万元、1406.6万元和9708万元。投资结构上,基础设施投资约占1/3强,而水产养殖类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高达68.6%。投资主体上,依次为企业(66.9%)、农民(22.8%)和政府(10.3%)。到2003年底,50个农业园区投人新品种、新设备和新技术开发利用的资金达到4651.6万元,占园区累计投资总额的5%以上。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93人,平均每个园区专业技术人员为7.7人,培训农民20677人,2378个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由于加大科技投人、增强园区专业技术力量和广泛培训农民,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园区中率先应用和示范,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1.1.4强调协调发展,经济生态效益共增由于资金投人较大、技术应用到位、品牌意识强,园区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2印3年亩均产值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茶叶亩均产值7481.7元,比全市高2.7倍;蔬菜5175.0元,比全市高1.3倍;桑蚕3079.9元,比全市高70%;水果3905.3元,比全市高60%;水产9362.4元,比全市高50%;苗木10597.5元,比全市高40%:中药材24(刃.0元,比全市高ro%;粮食1227.8元,比全市高巧%。虾和生猪产值分别比全市平均提高10%和8.9%。在园区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广了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使农业园区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凸现了生态效益。园区在建园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放在首位,推行果园生草、水旱轮作制度和立体栽培、种养结合模式,推广有机生物肥料农药、防虫网和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技术,减少化学农药、肥料使用量,所有食用农产品生产园区经过产地环境和产品检测,质量安全水平均达到或超过无公害标准。50个园区中有30个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或森林食品基地的认定,有18家园区的20个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家3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家4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p#分页标题#e#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一是核心示范区建设有待加强。有些园区核心区不明显,由于投人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尤其是沟渠路建设、防灾抗灾设施和机械化操作设备的配备不足;部分园区的环境、绿化条件较差,影响了园区的整体形象。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小。在50个园区中50%拥有加工能力,加工农产品比例虽然较高(加工比例达50%以上的占70%),但加工增值率较低(加工增值比重小于30%的占52%),说明精深加工能力弱。 1.2.2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滞后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管理、不注意机制创新是我市都市农业园区发展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是科学管理滞后。部分园区缺乏技术型、管理型、市场开发型人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配套;少数园区管理主体不明确,或园区建成后更换管理主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和弱化。二是运行机制滞后。主要表现在投、融资机制、经营机制、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园区融资渠道不畅、经营管理不活、人才集聚困难。 1.2.3面临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一是相关规划与园区建设冲突。园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园区的选址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不矛盾。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或交通运输经常打破原有规划,使刚建成的园区破相甚至消失,给投资者带来惨重经济损失。二是发展空间不足。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惜地势头回升,不仅对未流转的土地待价而沽,而且要求增加已流转土地的租金和农税返还,使园区外延规模扩大受到制约。三是银行信贷困难。建设资金不足是目前都市农业园区成长过程中最普遍的问题,问卷调查表明,32%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62.5%的园区流动资金有困难,许多园区建设主体融资渠道窄,与有关银行信贷政策、信贷管理不对接,抵押贷款难度较大,造成不少园区资金流不畅,运作困难,发展受到限制。四是农业保险缺位。 园区投资风险除市场外,更多的来自自然灾害,如风雪、旱涝、病虫等不确定的因素,往往造成农业生产上致命的损失,农民非常需要农业保险,但目前农业保险基本处在缺位状态,影响了园区快速发展。 2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的功能评价 都市农业园区的功能涵盖了科技孵化、展示示范、教育培训、生态休闲、龙头带动等众多方面,体现“可看、可学、可推广”的效果,最终实现示范带动农民的目标。因此,如何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园区功能发挥现状和潜能,为园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十分必要。 2.1评价方法 鉴于园区功能的发挥受到产业效益、创新能力、运行机制、政府支持、农户素质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在评价过程中,遵循“系统、科学、可比、实用、合理”的原则,设计确定了一套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都市农业园区功能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业园区功能评价数学模型,采用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评价。 2.2结果分析 通过对全市so个都市农业园区的产业效益、创新能力、带动效应、发展环境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得出各园区分层指数值及综合评价值,结合典型园区的实地调研,分析评价如下:总体上看,我市大部分都市农业园区正处于自我发育和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同产业、类型和建设程度的园区其功能发挥各有侧重。 2.2.1从产业类型上看,优势产业类园区由于其发展潜力大,产业经济效益好,引导农民参与作用明显,带动功能较强;多种经营类园区由于采取种养结合,实行水旱轮作,注重与环境和谐发展,其生态功能明显。 2.2.2从运行模式上看,“龙头企业(公司)十基地+农户”和“专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业和林业园区,由于其规模较大,与农户关系紧密,因而直接的示范、带动功能较强。而公司一体化或联合经营的园区,创新能力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应用水平高,示范作用明显,间接带动功能较强。 2.2.3从环境和产品质量上看,由于注重环境保护和整治,开展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和技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品牌,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生态农业长足发展,大大强化了园区的生态功能。 3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功能强化对策 3.1杭州市农业园区功能的定位 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功能的定位应考虑三个背景:一是千家万户小生产。在杭州市农村人均耕地0.62亩、农村户均耕地2.44亩和国家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的条件下,如何不断增加农民的收人。二是杭州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围绕都市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如何发挥园区区域性集聚示范作用。三是农业园区建设现状。通过现有对都市农业园区的功能评价分析,借鉴国内外园区建设的经验,进一步修正我市农业园区的功能。因此,强化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功能,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最终目的,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充分体现杭州特色,重点发挥示范、带动、生态三大功能。示范功能既要展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成果,又要成为农业适用技术、种子种苗的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功能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直接带动,即通过订单销售、收购加工、供应种苗等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园区内外农民增收,另一类是间接带动,即通过接待参观、开展培训教育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生态功能即是体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形成生态种养模式和技术,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2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的措施 3.2.1做大园区规模,提升园区经济效益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原理,适度的园区规模,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都市农业园区必须走规模化道路。首先,注重核心区建设,强化园区的示范功能。根据杭州都市农业的实际,核心区在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加大基础设施和科技投人,提升经营管理和产业化水平,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等新成果的展示区和转化基地,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区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农民培训和学生市民素质教育基地。’其次,因势利导地扩大园区外延规模,强化园区的带动功能。在园区核心区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扩大园区建设规模,形成园区内区域性连片面积达到3以X)亩左右,并不断辐射推广,达到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积极推行企业与农户间的“合约农业”、“订单农业”、“股份农业”,加强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在沟通信息、衔接产销、协调同行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农民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帮手。通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和生产技术指导实现对农民的生产带动;通过定单统一收购农产品原料,实现对农民的加工带动;创建统一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统一销售或及时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实现对农民的销售带动。第三,依托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园区带动功能的持续发挥。#p#分页标题#e# 通过种养加一条龙,做大做强加工企业,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加工重点,稳步发展蔬菜、干水果初、精加工,大力发展优质鱼、虾、蟹、甲鱼精深加工,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层次加工的技术开发,如保健产品、美容产品以及生物制药等。 3.2.2做强农业科技,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应从三方面工作入手:一是建立园区科技队伍,加强技术指导,开展对园区内生产者的培训。二是加强技术合(协)作,包括聘请技术顾问、科技项目合作、建立长期协作伙伴关系等。三是成为科技实验和农业大专院校的学生实习基地。从而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园区的后劲。 3.2.3做深经营管理,提升园区机制创新水平努力完善企业管理经营机制。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走引进、试验、推广、创新的路子,增强发展后劲。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在投资渠道上,除了目前以企业投人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农民积极参与外,还可以通过上市融资发展风险投资,引进外商投资等渠道增强园区资金的融通能力。建立灵活、有序的人才集聚与管理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农业科研、教学和应用推广的优秀人才,积极参与都市农业园区建设。 3.3如何发挥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 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应遵循“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原则,政府则在规划协调、政策扶持、主动服务上发挥作用。 3.3.1科学规划与协调按照杭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与布局,到20(万年底建成20()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从2(X)7年起,政府将注重建设示范性精品园区。要正确处理园区数量扩张与示范性精品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产业主管部门在2005一2《X拓年抓新的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对已建成的园区进行跟踪和功能评价,为2(X)7年以后建设示范性精品园区或省级园区作准备。加强政府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保障园区能长期生存。各级产业主管部门要指导园区建设者在建园前合理规划,要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规划相衔接,与林地保护政策相吻合,计委、城建、土管、交通等部门在制订规划时能事先与农业、林业部门沟通,尽量减少对已建园区影响。 3.3.2完善扶持政策根据对我市都市农业园区运行模式分析和功能综合评价,政府应对产业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加工前景好、经济和生态效益较佳的“公司(企业)+农户”、“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类型的园区予以重点扶持,使之发挥最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扶持园区建设时要完善资金扶持政策、技改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在继续对2仪巧年建成的园区以奖代补奖励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对2007年开始建设的示范性精品园区给予扶持,进一步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财政对都市农业园区实行技改贴息,贴息标准参照杭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资助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但考虑到园区对农民的带动作用较强,建议都市农业园区单体技改项目在100万元以上的可享受贴息待遇。减免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对于销售园区内生产的农产品的依法免征增值税,对于直接向农户收购并进行加工、销售的农产品,依法按13%的税率计征增值税,再将返还地方的增值税退还给园区企业;免征园区农用建筑的“农用建筑税”,并制订非农建设用地优惠政策。 3.3.3强化主动服务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要逐步转向对园区建设的服务上来,重点做好技术、信息、资金三方面服务。依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组织开展农民素质教育、技术培训,通过农技lro专家开展电话咨询或现场技术指导,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围绕“金农工程”的实施,完善市、县二级网络平台,丰富网站信息内容,加强网上供求信息、农业110专家咨询、农产品展销、都市农业园区推介;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企业、协会、合作社、大户等经济主体)四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使园区建设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和效益提高。针对信贷困难和保险缺位的现状,在“政府扶持、银行合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下,政府支持引导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并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风险基金、运作费用给予扶持。采取“政府推动、商保”的方式,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专项基金,以园区内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对象开展保险,降低园区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