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一项增收节支效果显著的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必须在掌握水稻高产生育诊断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基础上,着重把握好壮秧精确定量、密度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定量和管水精确定量等“四大”关键技术。
关键词:水稻; 精量栽培; 关键技术
广东省是全国水稻生产的重点产区,双季稻面积大,提高水稻单产的潜力较大。 2008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1.95×106 hm2,占全省粮食面积的78.00%。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5.00%以上;中优质稻(二级米以上品种)面积1.67×106 hm2,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85.82%;超级稻面积超过5.33×105 hm2,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27.40%;水稻抛秧面积1.49×106 hm2,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76.47%,占全国推广面积的20%。然而,目前我省水稻的单产水平还比较低,2008年全省水稻每667 m2平均产量只有360 kg。为了进一步提高广东省水稻产量水平,2009年开始我们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2],经过初步试验研究和示范,表现增产节支效果显著[3]。结合广东省生产实际,现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一、高产诊断指标定量方法
1.1 叶龄诊断
诊断高产群体的叶龄。准确掌握当地水稻主体品种 的3个关键叶龄期,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
1.2 茎蘖诊断
诊断高产群体的茎蘖动态。前期增长较快但不旺长,一般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苗;此后无效分蘖增长平缓,到拔节期高峰苗量不可过大 ,一般掌握在手插高峰苗为适宜穗数的1.3~1.4倍(机插稻与抛秧则为1.4~1.5倍);而此后则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实现预期高产穗数,获得高成穗率(双季稻70%左右)。
1.3 叶色诊断
诊断群体叶色“黑黄”交替规律。在有效分蘖期群体叶色应显“黑”,此时叶片大小表现为顶4叶>顶3叶;至N-n叶龄期,叶色开始褪淡,此时顶4叶与顶3叶大小相当;从N-n+1叶龄期起,群体叶色“落黄”,此时顶4叶<顶3叶;通过穗分化始期(倒4叶出生)至倒2叶期初施用2次穗肥,群体叶色逐步回升,至倒2叶期重新显“黑”直至抽穗期,此时顶4叶与顶3叶大小相当;抽穗后15~20 d内群体叶色仍显“黑”,此后叶色逐步褪淡,至成熟期仍能保持2片以上绿叶。
二、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要着重把握壮秧、密度、施肥和管水等四大关键技术。
2.1 壮秧的精确定量
2.1.1 科学安排播期 以适宜秧龄为基础,按照茬口迟早的需要,在适宜播种期范围内对具体播种日期进行科学安排。(1)手栽稻的适宜秧龄标准是:5叶期的秧苗(具备第2叶位主发根节位和第1、3两个辅助发根节位,)有较强的发根力,可作为各类品种拔秧移栽的起始叶龄期;拔秧移栽的最适上限叶龄期,以移栽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有4个(双季稻)或5个以上(单季稻)的叶龄期,以便在有效分蘖期显“黑”完成穗数苗后,于无效分蘖期及时“落黄”。(2)机插稻的适宜秧龄标准是:各类品种均必须保证秧龄在18~20 d,秧苗3~4叶移栽。
2.1.2 科学确定播量 根据叶蘖(叶根)基本同伸的要求科学确定适宜播种量。(1)手栽稻:常规稻旱育秧5叶移栽的秧苗,每667 m2播种量为90~120 kg,秧大比 为1∶30~40;6叶移栽的秧苗,每667 m2播种量为60~90 kg,秧大比为1:20~30。杂交稻品种则更应适度减少播量,增大秧田面积。(2)机插稻:常规稻播量以100 g/盘为宜;对杂交稻品种,种子千粒重<25 g者每盘播量50~60 g,种子千粒重为26~28 g者每盘播量70~80 g。
2.2 密度的精确定量
2.2.1 科学确定基本苗数 基本苗是群体的起点,确定合理基本苗数对建立高光效群体至关重要。其根本是要据水稻品种生产特性、秧苗质量与单株成穗相应的其他条件等来合理确定基本苗。
2.2.2 科学确定栽插规格 确定合理的基本苗之后,还应配置合理的株行距。现有高产籼型杂交稻品种的行距可扩大到30~33 cm,双季早晚稻常规品种以26.5~30.0 cm为宜。抛秧则要强调均匀定抛。
2.2.3 科学确定每穴本数 对于每穴栽插本数,手栽稻以常规稻每穴2~3苗、杂交稻每穴1~2苗为宜;机插稻以每穴1~2苗为宜。
2.3 施肥的精确定量
肥料施用的科学定量,生产上最重要的是氮肥施用的科学定量,磷、钾肥的施用则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进行合理配比。
2.3.1 科学确定氮肥总量 氮肥施用总量的科学定量必须从水稻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规律等3个方面综合考虑,缺一不可。
2.3.2 科学确定氮肥配比 一般中、大苗手栽,基蘖肥:穗肥以5∶5为宜;小苗机插与抛秧,基蘖肥:穗肥以6∶4为宜;生育期短的双季稻栽培,基蘖肥:穗肥以7∶3或6∶4为宜。如果实行前茬作物秸秆还田,水稻生育前期则必须适当增大氮肥施用比例。
2.3.3 科学确定施肥适期 (1)分蘖肥的施用,中、大苗手栽,应在栽后5~7 d及早进行,基蘖肥比例以6∶4为宜;机插小苗,苗小苗弱、活棵慢、吸肥能力弱,应待活棵长出第2叶、第3叶分两次进行,基蘖肥比例以 4∶6为宜。(2)穗肥的施用应在搁田到位、田间表现无效分蘖期群体叶色褪淡落黄、高峰苗稳步下降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这样有利于优化群体质量、巩固穗数、攻取大穗。
2.4 管水的精确定量
2.4.1 活棵分蘖阶段的科学定量 (1)中大苗手插移栽:从移栽后到分蘖期,均应以浅水层(2~3 cm)灌溉为主,并结合2次灌水之间的短期落干通气。(2)小苗机插移栽:移栽后一般不宜建立稳定水层,宜采用湿润灌溉的方式(阴天无水层,晴天灌薄水,1~2 d后落干,再上薄水),待长出1个叶龄秧苗活棵后,再断水露田,田间保持湿润状态,进一步促进发根;待移栽后长出第2片叶时,苗体已较大,此时结合施分蘖肥开始建立浅水层,并维持到整个有效分蘖期。(3)塑盘穴播小苗带土移栽:由于其发根力强,移栽时仅需薄水;移栽后期1~2 d可不灌水,晴天灌薄水,2~3 d后即可断水落干,促进根系深扎;活棵后浅水层(2~3 cm)勤灌。#p#分页标题#e#
2.4.2 排水晒田阶段的科学定量 (1)排水晒田时间: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70%~90%时开始排水晒田。即在N-n-1叶龄期断水晒田,晒田效应发生于N-n叶龄期,使N-n+1叶龄期起发生的无效分蘖被有效控制。最迟的直至拔节初期仍可晒田。(2)晒田程度: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块应重晒田,以人站立田中不陷脚、叶色明显落黄为度;相反则应轻晒田,采取多次露田,田中泥皮紧、田边裂细缝、群体叶色褪淡即可。
2.4.3 拔节抽穗阶段的科学定量 拔节抽穗阶段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期,既是水稻生理需水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水稻根系发展的高峰期。本阶段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
2.4.4 灌浆结实阶段的科学定量 水稻灌浆结实阶段的生理需水量仍较多,但并不要采取传统的保持稳定水层的灌水方式,而以保持土壤湿润且土壤不回软为最好,直至成熟前1周为止。
三、结语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根据不同生态区的光温条件确定目标产量,根据品种的生育特性确定适宜穗数等指标。根据品种的叶龄模式、土壤基础肥力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施肥量和施肥时间。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地区、土壤和品种适应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体系系统性强,但经过当地农技人员将其本土化,变成针对性极强、简单实用的操作规程后,也易于为农民掌握,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J]. 北方水稻,2007(2):1-9.
[3] 叶丹杰,陈少婷,胡学应,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