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加工工程课程教育团队的建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石油加工工程课程教育团队的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石油加工工程课程教育团队的建构

 

早在2007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了贯彻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就提出了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含系列课程)为基础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意见。教学团队的建设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1,2]2007年伊始,中国高等学校分别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教学团队,有的以专业为核心,有的以课程为核心,化工类的高等学校大部分以专业为核心建设的教学团队。[3,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加工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建设的一支课程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一、历年来化工类教学团队的课程特点   从2007年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在高校中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以来,到2010年共评选出的化学和化工类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9个,其中化学类教学团队10个,其课程特点见表1,化工类教学团队9个,其课程特点见表2。表1显示,化学类的教学团队课程主要是以基础化学课程群为核心的,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根据学校特色不同,有的还有胶体化学、药物化学或仪器分析等。表2显示,化工类的教学团队是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主要有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工艺等。根据学者研究,高绩效的教学团队成员控制在12人以内为宜,否则就可能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难以形成凝聚力和相互责任感。[5]以下2个表格的数据显示,大部分教学团队人数超过12人,甚至高达118人。   二、石油加工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构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设有石油的勘探、开发、储运以及加工等石油主干专业和国贸、营销、会计等非主干专业。石油加工工程的目的是从开采的原油中得到质量合格的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石油产品,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石油加工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石油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化工专业的本科生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核心内容是石油产品,包括石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石油产品的加工工艺。因此,学生首先要对石油有个基本认识,这就是石油的基础知识。石油的基础知识包括石油的一般性质、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的物理性质以及石油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在了解了石油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学生需进一步学习石油产品的加工过程,石油产品是原油经过不同的加工过程最终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不同种类的商品。石油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包括原油的常减压蒸馏切割的一次加工过程、轻馏分油的产品精制、重整过程、重馏分油以及重油的催化裂化、催化加氢、热转化等的二次加工过程。[6]化工专业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就业以及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高等教育理念以及非化工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有关石油产品知识的愿望,石油加工工程教学团队承担起为非化工专业本科生开设有关石油加工工程系列课程的任务,非化工专业的本科生如营销专业、会计专业、国贸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石油储运专业以及钻井和石油开采等专业,为非化工专业的本科生普及石油产品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他们专业相关的石油产品的知识,这样就拓宽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就业机会和工作能力。   三、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团队建设核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是1953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校。1953年建校初期就设置了石油炼制工学专业,并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由我国著名化学工程专家杨光华教授为该专业学生开设了石油炼制课程。自此,本课程的开设在我校从未间断,已有55年的历史,一直是我校石油炼制专业(后来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和必修课。目前,本团队形成了以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化工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专业负责人及高水平教授为骨干,综合实验、工程实践环节指导教师为支撑的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11人,从年龄结构看,8人在40~50岁,2人在40岁以下,1人在30岁以下。从学历来看;除了只有一人是硕士学历以外,其余都具有博士学位;从职称看,只有1人是讲师,3人是副高职,其余7人都是教授。团队成员中只有3人没有国外学习经历,其余都有半年以上的国外留学或做访问学者的经历。   四、教材建设是教学成果的反映   化工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是《石油炼制工程》教材,该教材是我校前辈林世雄教授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具有权威性的炼油工程技术方面的教材。它不仅被全国石油高校广泛采用,同时也是国内炼油工作者人手一册的必读教材,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材从1988年第一次出版发行后,先后已改版三次,被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以及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曾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主讲教师徐春明教授于2006年开始组织石油大学北京、华东两地的教授修改该教材,参加编写的教授既是多年使用该教材的授课老师,又在炼油行业某一领域具有很深的研究资历,取得过重大科研成果的专家。他们将多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写到教材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历经三年的艰辛劳动,教材的第四版已于2009年正式出版发行。非化工专业的学生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教材是石油大学寿德清教授主编的《油料储运学》。由于近几年油品质量及相应的加工手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年对非化工专业学生授课的周亚松教授结合课程需要,于2008年编写了《石油加工与油料学》,用于非化工专业的学生使用。[7]#p#分页标题#e#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研究   团队的建设,旨在提升每个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最终达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培养创新型的社会需求人才。石油加工工程团队充分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1.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研讨。团队制定了严格的会务制度,要求每学期召开6次教学研讨会,及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切磋商讨,讨论的内容大到课程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小到某一节某一内容的讲解方法。2.团队之间听课观摩。团队成员每学期至少听一次其他成员的课程,并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必要时在研讨会上进一步讨论。3.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活动,[8]近几年来共承担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4项,学校教改项目12项。共获得省部级教学改革奖励4项,学校教改奖励6项,其中石油加工工程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4.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教学团队成员皆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骨干,多数成员都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年来获得过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团队成员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和实验过程中,为化工专业的综合实验增加了新内容,[9]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石油加工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徐春明教授的带领下,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11人,团队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校级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团队建设的宗旨是通过团队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石油加工工程系列教学团队,其课程特点就是围绕石油加工工艺开设的一门课程,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课程的侧重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团队以同类课程为核心,便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小到某一节、某一问题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讲课经验、技术的交流,真正做到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因此,建议以课程为核心建设教学团队,更有利于团队的交流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