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育改革回顾及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研究生培育改革回顾及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研究生培育改革回顾及探索

作者:周兰芳 单位: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需要多种类型、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人才,研究生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和就业指导。因此,建立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武汉大学也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4年率先实行2年制硕士,通过弹性培养的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逐步建立了科学研究以导师为主导的责任制和与科研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导师责任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改革的核心。合校以来,我院紧跟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步骤,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先总结如下:

1培养目标的调整,优化培养方案

当今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单纯培养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还应积极培养能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1]。根据当代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点,我院侧重于基础性的科研,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主要是培养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武汉大学从2004年全面推进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围绕这一新的改革举措,努力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行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力度。将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英语课程改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部分。"公共英语"着重培养硕士研究生英语的听、说等应用能力;"专业英语"着重培养研究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对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所有课程均按"专题"讲授,确保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术前沿性、系统性和时效性。

2课程体系搭建和教材的改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是不断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我院根据武汉大学的培养目标及结合我院培养的实际要求,构建了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通开课及专题讲座等四大模块组成的基本知识平台,它们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以培养类型及专业划分班级的基础上,按需设课,建立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课程体系。前者侧重于传授专业基本理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训练实验技能或科研基本功,后者则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院主要以建立科学学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大大拓展了不同专业研究生对综合性、交叉性以及新兴学科知识的选择范围,而一些课程的边缘性、前沿性,又为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空间。教材建设是夯实研究生教育基础、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又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经常更新,通用的研究生教材出台很困难,而选用教材往往带有较多的不适用成分,因此,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是比较好的方式。为了确保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教学整体水平,我院遵循"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优先选用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优先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的3个优先原则,严把教材的选用关,另一方面加大研究生教材建设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在加紧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创新工程:

2.1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公共课改革,大力推进学科通开课建设;

2.2同时也建设一批研究生优质的精品课程,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模式等特点的示范性研究性课程。

3导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度

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是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为了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我校痛下决心,完善了研究生导师遴选制,按学科所需设置导师岗位,制订选拔导师的量化标准,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化,明确了导师的标准和条件,规范了遴选程序,强调淡化层次,强化岗位意识;提出"导师是工作岗位而不是学术地位"的口号,废除了导师终身制,并建立起动态上岗制度,只有兼具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申请人才可能入围,"三无"(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导师及其他在审核中被认定不合格的导师只能"下岗待业"。定期召开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会议,并对新增博导进行上岗培训。我院在一年一度的导师遴选中严格按照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同时我院还实行研究生导师组制度,联合培养,共同孵化,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把研究生从师徒制的体系变成多学科交叉的引导方式;在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中,重视和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学术承传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新任导师的上岗培训,让他们听取老导师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导师的基本职责、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与责任、因材施教的经验等,了解关于研究生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吸纳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多方吸纳人才,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是导师制度的改革,要真正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度[2]。这两个制度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强调科学研究,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应用,而不是单应用的应用。

4培养模式的改革

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徒式培养模式和专业式培养模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专业式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因此我们应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2004年我校进行了学制的改革,实行了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或进程,从而一定幅度地缩短或延长在校的学习时间,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主发展的选择权。2007年我校开始实行1+4硕博连读制度,1+4硕博连读制度的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把硕士阶段、博士阶段必须学习的公共课在一年之内全部学完,然后用四年的时间,立足于博士学位论文开展学习和研究,它的整体设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线,硕士阶段的学习与博士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年制学生存在的科学实验研究时间短的问题,它对高科技含量论文及科研成果的产出将会生产积极意义。在培养过程中,1+4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三学期初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者,正式进入博士研究阶段,未能通过资格考试者,退出硕博连读程序,按硕士研究生培养,这有效保证了硕博连读培养过程的管控。#p#分页标题#e#

5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搭建研究生学术科研舞台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为他们创造浓厚的学术探讨气氛,当今科学发展突飞猛进,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即使是学识非常渊博的导师,也难以解决研究生提出来的所有的问题,何况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在探讨中发展的,努力创造学术探讨的气氛,不但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这对人才的成长非常有利。我院支持研究生开展常规性的学术科技活动,注重引导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创新,重视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邀请众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到我院进行参观讲学,举办了多场学术专题讲座。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科技激励制度,我院重视研究生学术科技激励制度建设;建立了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考核制度,并将其纳入培养方案,明确参加学术活动与毕业答辩资格、评奖评优确认挂钩。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发了研究生参与学术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研究生学术科技活动品牌。我院在成功举办"第一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之后,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每年5月份都举行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博士生导师进行点评,提出问题和意见,让博士生们受益匪浅;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召开,不仅激发广大博士生的求知热情,拓宽广大博士生的学术视野;而且营造学院学术氛围、构建学院交流平台,为我校基础医学领域的学术互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6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科研水平,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自2007年起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我院有多名学生派出。同时,武汉大学医学部积极实施开放性办学的战略,与美国耶鲁大学、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基金会)、比利时根特大学、芬兰瓦沙综合科技大学、日本福岛医科大学、法国南锡大学等20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院校、国际组织建立了院(校)际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