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网络新词的包容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网络新词的包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网络新词的包容

 

1.引言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更新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交流方式。特别是近几年来,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平台盛行,人们有了更多的发表自己言论和思想的舞台,网络新词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新词,我们究竟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呢?在围绕网络新词的诸多争论中,笔者注意到,视之为“洪水猛兽”,动辄“喊打喊杀”的声音还颇有市场。2007年1月18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钱玉趾表示,所谓的网络语言只是网上流行的一种“符语”,并不具备语言的特征,更不具备合法性、规范性及通行性。2009年9月2日,中国语言文字网登出李淑章先生的《当前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三股逆流》[1]一文,在李先生眼中,充满各种奇怪符号的网络语言,不啻是阻碍汉语健康发展的一股逆流。2010年上海中考委员会发出通知,通知的大概意思是:作文中禁止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给力”、“伤不起”、“杯具”等都算错别字。[2]2010年12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3],根据通知精神,目前在网上使用频率很高的“ungeliable”(不给力)等词汇将只能在网上流行,而不能进入出版物了。   2.需规范但不能扼杀   网络新词诚然需要加以适当的规范与引导,比如涉及错字、别字、词语误用,以及表达意义低俗、暴力的,当然需要坚决匡正。但是,如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网络新词这一特定的群体,全部归为“异类”,采取抵制和反对的态度,大加指责和批判,甚至予以扼杀,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3.包容网络新词的三大理由   3.1网络新词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   网络媒体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媒体,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使网络具有其他媒体难以比肩的特点,对其他媒体传播及其语言使用样式产生影响,实属正常。同时,网络媒体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也使网络媒体不单单是新闻传播的工具,更是集信息传递、娱乐、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交际平台。因此,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认为,应将大众传媒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4]。网络传播过程中,键盘输入、屏幕阅读的非面对面的交际方式以及即时、快捷的交际特点,使之迥异于网络之外口耳相传或白纸黑字的“传统”交际行为,这促使人们以最简洁的输入形式来应对快速的信息交流,进而寻求以缩略、替代、新造的形式来代替以往有词典规范的“传统”表现形式,网络也由此成为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一个孵化器,也是新词语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pk”、“粉丝”、“山寨”等的流行就是典型的案例。网络新词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网络媒体独特传播方式的有效工具。既然我们接受、认可互联网与网络媒体,又有什么理由排拆、拒绝它们的衍生物网络新词呢?互联网与网络媒体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何妨以积极的心态包容网络新词、拥抱网络新词呢?   3.2网络新词抚摸社会脉搏,承载世情民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在解释新旧网络流行语的变异时说“: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不再是网虫们标新立异‘不足为外人道’的专用语言。这些热词并不仅仅‘热’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也会出现。社会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开始向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渗透,不能按照过去的习惯把一切流行语都归结为网络流行语,现在的网络热词确切地说也是一种社会热词。”[5]诚哉斯言,当下很多风行的网络新词,都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联,甚至是“一一对应”,网络新词的背后跳动着最鲜活的社会脉搏,网络新词的身上承载着沉甸甸的世情民心。比如:“打酱油”、“躲猫猫”、“很黄很暴力”、“我爸是李刚”等都是出自社会热点事件。而“蒜你狠”、“逗你玩”、“姜一军”、“糖高宗”等更折射出深层次的民生痛感与民意焦虑。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当下,“杯具”一词开始流行。“杯具”由于和悲剧谐音,被网民赋予新的含义,成为当前的流行语。“我的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不要迷恋哥,哥只是杯具。”在各大网站论坛盛行。人们对建筑的质量问题相当敏感。2010年上海市一幢在建楼房倒塌,被网民称为“楼倒倒”。此后“楼脆脆”、“楼歪歪”等反映房屋质量的网络新词不断涌现。网络新词虽小,关涉却大。作为官员,如果无视网络新词的存在,如何捕捉稍纵即逝的民意,如何关注复杂纠结的民瘼,如何把时尚的网络问政落到实处?作为教师与学生,如果仍奉行两耳不闻“网上事”,一心只教/学圣贤书,那么与“书呆子”何异?作为普通老百姓,如果对网络新词不“敏感”,如何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如何打开眼界汲取教训,利用网络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如果不想与这个世界脱节太多,如果还想做个社会上的“有心人”,那么就请包容网络新词吧!   3.3网络新词是对现代汉语的丰富   不少人之所以不待见网络新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担心——汉语的纯洁性将会因此受影响,并认为它们是对传统语言的破坏、颠覆。事实上,这样的担心根本没有必要。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母语——汉语,抱有足够的自信。如果才出现时间不长且数量有限的网络新词,就能对已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汉语造成破坏、颠覆,就能让我们的汉语丧失“纯洁性”,那么未免太“小瞧”汉语了吧?笔者以为,包容与接纳网络新词,不仅无损汉语的传统地位,相反倒是可以彰显汉语的自身的雍容气度与非凡优越性。其实,从传播内容和载体看,汉字本身具有无穷的变化魅力和内在生成机制。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结构组合灵活。再加上汉字合体字组合模式多种多样,有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等,所以在汉字合体字中,部件只要重新排列组合就可以有不同的汉字出现。“?”即是将“开”、“火”两个字变成了上下结构的模式,“?”是将两个“呆”字组成了左右结构而变成的新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汉字结构组合的灵活,正是网络新词出现的原因之一[6]。其次,我们要对汉语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也是语言文字不断发展的历史。我国在新文化运动前,政府官方公文和学校书面语一直是文言文,白话文被视为“引车卖浆者之流”的专利,是没素质的代名词。然而文言文到底没有阻挡住简单易理解的白话文的冲击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纵观人类语言文化的发展,不难发现,语言本身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的。汉语也是在不断接纳新词汇、新的语言方式和淘汰旧词汇、旧的语言方式的过程中发展的。现在,我们为何非要把汉语与网络新词对立起来呢?其实,网络新词的出现未尝不是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未尝不是对传统汉语的丰富与补充,它们犹如“润物春雨”,让我们传统语言保持常青。比如:以前的一些网络新词,如“硬件”、“链接”、“复制”等词,现在就被广泛运用到计算机以外的各个行业中。此外,在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第十一版里,“房奴”、“考试门”、“晒隐私”等网络新词被请进来,而“马力”、“马达”、“合作社”等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被请出去。我们要坦然地接受这种变化,因为这本身就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p#分页标题#e#   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包容网络新词吧,至于其能否最终“存活”下来,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新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们也能丰富我国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