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技术的转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传播技术的转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传播技术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它构建起来的网络空间消除了传统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将人类带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革之一就是人类传播方式的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有着与其他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新特征,是最便利、快捷、综合的传播方式。   一、传播技术的飞跃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技术也实现了飞跃,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传播开启了人类传播历史的新篇章。   (一)传播工具的创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传播工具的不断创新,即传播工具从较为原始、简单发展到复杂和尖端。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把传播媒介的作用看成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人类最初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如耳朵、眼睛、嘴和手等来交流信息,有了文字以后加之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人的感官第一次得到了延伸,可通过书本、信件、报刊来传播和接收信息。在有了电话、广播、电视和通讯卫星等现代传媒以后,人的感官又一次得到延伸。[1]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感官再一次得到提升,而且这一提升是综合、全面的。网络是集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传播媒介之大成,在网络传播中,传递的不是单一的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也不是它们的简单集成,而是把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把原本需要通过不同“通道”传播的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信息纳入同一通道处理,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原有的不同媒介的技术鸿沟已不存在。   (二)传播性质的综合。根据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按照受众的数量可将传播活动分为个人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不同类型。个人传播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群体传播是点对多的传播;而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传播成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定向的活动。大众传播的载体是大众传媒,它不仅是一种传播工具,也是一种舆论工具,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面,乃至面对面的传播。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突破了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传播技术的改进之所以能带给人类一个全新的时空概念和生活方式,其原因在于这种技术或者方式拥有不同于以往技术或方式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自身获得了比以往媒介更强大的符号负载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击穿时空阻隔,达成更为有效的沟通。[2]   (一)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从技术层面而言,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网络信息交流系统中,不同型号、不同厂家、不同系统的计算机能够共存于同一个网络之中,不同网络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相互传输信息和交流信息,而且,这个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可以兼容新的技术。“包切换”方式连接的无中心的分布式网络,使互联网避开了中央控制的问题,任何一国的政府都难以将互联网封闭在边界之内,人们总有办法突破限制,连接到外界中去。由于所有分布于不同家庭、单位、地区和国家的计算机被连接起来,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人们使用着同一种语言———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很多人曾设想的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目标成为现实。   (二)海量性。计算机采用了比传统信息处理方式远为先进的记录、处理和传播方式,将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都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经过压缩来高密度存储。   网络传播的单位是比特,计算机以及由它组成的互联网系统,其能存贮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反观传统的媒体,书籍、报纸因为版面和保存的原因,其承载的文字是有限的;广播、电视限于频率和时段的原因,也不能传播大量内容。而且计算机网络不仅是因为个体的存贮量大,它更可以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与网络相连的各个节点的客户服务器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存储量是网络传播的一大优势。   (三)迅捷性。网络传播具有快速扩散能力。它消解和降低了传播载体的连接障碍,网络传播所需要的全部配备就是一台电脑,一台调制解调器,一根连线,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实时地把信息送上网络。与传统媒介不同,互联网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传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无阻碍化。[3]   网络传输中,信息是以光速传播的,世界上的任意一个接入互联网的节点,可以瞬时地交流,几乎是没有“时差”的。近年来手机上网技术的普及,使网民上网更加便利,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传播的迅捷性。   (四)综合性。网络传播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传统媒介所不能提供的表现方式,而且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综合的表现形式。过去,报纸以文字方式传递信息,而广播以声音来传递信息,电视则在广播的基础上,以“音画结合”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网络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全部整合为数字信号来传播。互联网技术综合了原来所有的传播媒介,成为了一个集大成的传播系统。   (五)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最基本的特征。   网络传播交互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直观的表现是人与机器的互动,更深层次的看,交互性体现为不同网络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网络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活动,任何一方都不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对于传播方式而言是质的飞跃,因而具有革命性。它深刻改造了长期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传统媒体。网络学家尼葛洛庞蒂对这种变化有详细而形象的描述:“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a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的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4]#p#分页标题#e#   三、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   网络传播正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其特征在于它已经成为“融媒”,不能再以固定空间为衡量标准来看待现在的传播形态,网络融合了原有的各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同时且共同发生着作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融合,传播方式和时效也与传统时代完全不同了。[5]   (一)“传”与“受”的辩证统一。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结构基本是稳定的,传者就是传者,受众就是受众,不轻易互换“身份”。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生产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时互换的。   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传方的主动变为受方的主动,传方的推出变为受方的拉取。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传受主体双方的不平衡关系,它除了保留了传统大众传播中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还运用了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传受关系是交互式的,传播的角色变换是实时的,这进一步形成了“传”与“受”的辩证统一。   (二)全新的“议程设置”环境。“议程设置”是重要的传播权利,它决定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话题。   在现实社会中,个人很难获得“议程设置”的权利,大众传媒几乎垄断了“议程设置”,公民议论的话题都是由传媒经过筛选后提供的,人们不得不接受媒体为他们设置的“议事日程”。由于传媒的报道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这也就影响着民众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控制传媒也就控制了话语权。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民也能主动参与议题的设置,传媒不再拥有对议程设置功能的垄断权,而且媒体要想在网络空间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主动迎合网民感兴趣的议题,网民成为了议程设置的主体。   (三)小众化与分众化。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诸如小众、分众、个性化等概念也开始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词汇。小众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而言的。典型的小众化传播,就是传播对特定的信息针对特定的用户的传播模式。所谓分众化就是根据受众的特点划分受众群体,而后划分不同的媒介组织,定制不同的媒介信息来满足这些不同群体的需要。[6]   分众传播就是指面向一个有清晰特征的受众群所进行的“窄播”。分众传播的思路,就是如何从获取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为目标转向以获取某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为目标。因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传播内容要想吸引大多数人的关注是很困难的,只有牢牢抓住小部分网民,才能最终实现“积小成大”。   (四)传播的去中心化。网络传播展现出鲜明的去中心化趋势。网络技术本身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从隔离到兼容、从集中化到分散化的过程,分散多元的网络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呈现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权力思想。[7]   传统媒介的传播结构是:信息传播者在交流中处于决定传播内容的支配地位,实施着以传者为主体的“中心———边缘”的传播结构模式,“把关人”则担负起信息审核的责任,有着最终的决定权。网络传播的互动方式打破了“中心———边缘”传播方式,传播主控权力被削减。网络还颠覆了传统媒体把关人地位,网民通过网络这一新平台新环境可以自主选择、自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等,网民也可以履行把关人的任务。[8]   当“把关人”的权力瓦解后,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实现了网络传播自由、多元和开放的优势。平民化的网络主体,消解了精英、权威对现存社会的话语主导权。   (五)网民个体力量的凸显。网络传播有许多新型的载体,它们赋予了网民前所未有的传播权力,个体所拥有的话语权甚至可以超越组织,超越政府,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微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用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微博加以发挥,融入了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等新的特征,将其打造为一个开放式的个人信息分享平台。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微博话题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微博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其涉及领域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微博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使“自媒体”或“个媒体”特征更加突显。   网络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前台,整合了既有的信息系统,动态中平衡着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草根”群体的不断涌现和壮大正体现了网络传播的特点。[9]   网络传播的发展使得话语权回归到民众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网民都能够成为网络中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