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社会管理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与社会管理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与社会管理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又被称为“社会管理创新年”,这标志着我国从“十二五”起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提出“要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1]   这既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创新导向,充分说明了利用网络进行社会管理和协调,推进网络执政能力,既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一种创新,也是解决由互联网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   一、互联网的发展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媒体,一种工具,而且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网络用户呈现出增长的态势。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已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网站数191万,域名866名。[2]   网络已经成为民众交流、参政议政、信息服务等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打破了以往社会政治生活的定势,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网络的普及已逐渐形成网络社会,使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管理就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离不开互联网管理。   1.网络改变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格局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其海量、便捷、高效传输各种数字化信息的表象背后,是社会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分配的重大变革。网络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给社会民众层的话语表达开辟了自由的新空间,使社会话语权被精英所垄断的非对称性被打破,这与以往话语权的分配失衡相比,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也给传统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管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二是公民,而互联网在两者之间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官民互信、互助、平等、合作的关系。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和诉求,以达到参与社会管理的目的。“如果社会边缘群体也成为政治系统中的彻底参与者,政治系统会因过多的要求而引起危险,这些要求一方面扩大了政治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破坏了其权威。”[3]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主张和诉求,在网上均能够被凸显和放大开来,给社会管理中的利益分配与调节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必须积极面对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解决好社会公正这一社会核心问题。   政府在社会管理事务中如何有效地吸纳由网络充分表达的民众意见,疏导和化解较之于现实社会激烈得多的网上社会情绪,满足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表达社会主张的愿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2.网络控制和降低社会管理运行的行政成本   在社会管理成本中,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的运行费用构成社会管理的直接成本。网络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一是网络监督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2003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负起责任来,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众通过网络监督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运行情况,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二是网络监督可以提高行政人员素质,降低社会运作负担,减少腐败的发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   网络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使权力接受群众的监督,保障权力阳光民主运行,可以转变部分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贴近群众,提高办事效率。三是网络推进了政府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政务,建立电子政府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   政府信息化建设可以克服各种物流障碍和组织障碍,杜绝传统管理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   政府可以利用专门网站,有效地驾驭各种社会管理信息,及时处理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工作效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网络能以新的利益表达机制释放社会风险,以较小的社会改革成本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协同,为长期停滞不前的社会管理难题提供新的动力机制。   3.网络催生虚拟社会问题和现实社会管理问题的相互转化   随着3G、4G技术及各种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实社会对网络虚拟社会的依赖性还将会与日俱增。网络的存在不仅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数字化的生存方式,而且同时是现实社会的写照,许多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收入差距的问题,收入分配体制的问题,失业问题或者说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等等,都将通过网络凸现出来,成为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管理的压力问题。网络里面的一些热点问题,像“我爸是李刚”事件、富士康事件、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各地校园袭童事件、方舟子遇袭事件等等,通过各种网络引发了社会的讨论,形成了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的互动,这些就要求政府在面对这样的新问题要通过网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由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大,虚拟社会引发的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层出不穷,这促使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比如党务、政务、社务公开。加强虚拟社会管控、构建虚拟社会防控体系成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p#分页标题#e#   二、网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总理每年两会前夕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到各级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各级政府都积极采取“网络问政”的方式采集民意、倾听民声、捕捉民智。但是,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还影响和制约着网络作为社会管理有效形式的作用。   1.网络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不全面   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在思想上习惯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思维,对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观念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把虚拟社会管理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目前,各级政府对网络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内在机制、管理规律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对网络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多数还停留在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层面,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认识。同时还有很多领导干部产生“网络恐惧症”,对互联网持有消极抵制的态度,有的对网络舆情不敏感,不善于同互联网打交道、不善于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不知道如何同网民正常互动交流。据《人民论坛》2010年5月(下)做了有关“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调查,70%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有“网络恐惧”症。“恐惧”什么?60%的受调查者认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28%的受调查者认为,“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一部分官员“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等。   2.网络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缺乏常态   对网络创新社会管理,各级政府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008年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之后,网络反腐、网络问政、政府微博等不断涌现,但这些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大多是在少数高层官员的带领和大力推动下进行的,没有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   即使有的基层官员利用网络进行社会管理,但是由于行政性事务的繁杂和个人网络素养的问题,存在明显的个性化色彩和价值取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确实存在这样一些政府官员,虽然在网上名气很大,搞出来的动静也很大,但其上网更多地是在展示其个人魅力,展示一种所谓的亲民态度。   3.网络管控约束了社会管理创新   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了不良信息、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稳定等消极面的出现。由于仍没有建立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很多地方采取删帖、封站、压制网民参与等手段干预网络,其过当的管制在抑制了消极现象的同时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互联网的自由公正性,削弱了网络执政新模式的积极作用。   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模式无法完全适应网络社会管理为公民服务的需求,在出现行政危机事件后,往往采取封堵网络舆论的方式,试图控制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效果却适得其反,往往被“网络”搞得焦头烂额,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遭遇更大的指责和非议。   4.网络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不配套   要使互联网在社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做到网上工作和实际工作相配套,形成以虚拟网络促进现实工作的动力机制,否则新模式就会流于形式。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有的玩网上网下两张皮,就网谈网,为了答复而答复,做表面问政,玩形而上学的一套。网下实际工作还未根据对网上新模式的要求做出调整和优化,网下和网上脱节、不配套的现象比较明显。“开展任何公关活动,都要研究公众,掌握充分的、明确的、相应的事实做基础……对每一信息都要完成传播———反馈两个环节的过程。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者是任何一项信息的沟通过程不完善,就会造成整个信息链的中断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4]   三、利用互联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网络执政能力建设   要把同志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示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就要深刻领会同志和中央重要指示的精神,以更为积极开放的心态引导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互动性,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开创网络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1.政府必须解放思想,对网络持开放的态度   要科学分析、正确判断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责任感、紧迫感。社会管理涉及两种参与力量:政府和公民。   互联网在两者之间起到一个互动作用,形成官民互信、互助、平等、合作的关系。同时,政府利用网络平台在吸纳民意、知晓民情、体现民智方面都有了新的技术手段;很多地方的官员已经接收并逐渐熟悉使用网络语言和网民进行互动,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民意。   为了方便网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包括全国政协在内,目前全国七成省级地方政协、人大等机构都相继开通了“区域+机构名称简称+.中国”形式的纯中文域名。   [5]政府在利用网络创新社会管理时,一定要采取既开放又理性的态度,开放考验的是政府利用网络创新社会管理的诚心。开放就是通过互联网,所有的网民意见都能听得到;理性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或者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意见,及时去处理,特别是对工作中的意见、建议和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马上整改,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网络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协调的一种新颖服务载体。   2.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网络舆论引导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考验的就是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要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提高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要把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政府要突破技术、源头管理、新媒体管理等难题,着力破解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要注重长效,强化统筹协调、分工协同、绩效考评等机制,着力形成网络社会管理新体系;要抓住主线,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在加强网络主流舆论引导。#p#分页标题#e#   各级政府要从了解公众的要求和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网络了解、掌握居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介与建议,建立起社区网络舆情关注机制。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舆论。   利用网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有一套转批、办理、反馈、监督的健全机制,实现政府与网民“制度化交流”、“制度化互动”。“社会事务也是通过网络的形式展开的。这种网络把从没有参加过任何团体的人联结在一起。‘网络’是与一个特殊的个体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状物。”[6]同时,还要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的实时动态管控,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推动网站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3.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网络社会管理体系   追求效率最大化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根本目标,世界各国都在为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而努力进行行政能力建设。   一是各国政府着力构建危机管理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网络成为传播政府决策的途径、公众获取正确信息的渠道和官民共同解决危机的桥梁。   法国有一套比较健全的网络新闻制度,在事件发生后,基本都能在第一时间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信息,以杜绝社会上的猜测和不良传闻,显示国家发言人的权威。   二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通过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质量,加速政府信息化步伐,加强网络杠杆的社会管理调节作用,从而使社会管理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在德国,遍布全境的“公民办公室”,就是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直接面向普通公民,为公民日常生活提供政府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的基层单位。[7]   政府重视网络时代下公民参与渠道的立体化、多样化,充分借助现代电信技术建立高效、便捷、透明的公民参与网络。   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过程中,避免生搬硬套,要根据中国实际和发展水平有选择地借鉴,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网络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创新、融合的过程,互联网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政府搭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平台,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网络来进行应该是最可行和最行之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新的社会管理需要在技术基础上通过法律道德规范构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会公共秩序。面对网络普及给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课题,各级政府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推动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实现新的改革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