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公众资源管理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中公众资源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中公众资源管理

 

所谓的创新与革命,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巨大变化,任何产品的发明、设计与革新——从功能、外观到其支撑其背后的作用运营模式,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21世纪的互联网也必然未曾停止过其迅猛发展的步伐,新技术的诞生、不断扩张的Web数据库以及网络服务的交叉复杂化,都赋予互联网新的潮流趋势。   互联网的初衷,是使建立在通讯与资源共享基础上的信息能够有效的分布到各个用户端;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集中多个计算实体的计算处理能力,使用户能够最大限度地享用网络虚拟资源与服务。然而互联网所做与所能做的不止如此,互联网不仅只是单向向用户提供服务,它在无形之中亦汲取了硬件彼端的公众力量;搜集公众资源并对其进行编排整理以及进一步利用,是如今互联网发展模式的特色之一。   一、互联网中公众资源利用的背景条件   1.设计源于需求,网络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与个性化定制的发展趋势,迫切要求互联网市场走出单一的内部服务供应的发展模式,着眼于拥有无限潜力的互联网群众信息与人力资源。Web3.0时代在承接2.0时代网络用户积极参与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用户在信息创造与分享时所产生的劳动价值。在互联网服务-用户体系中,用户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其主动性有时甚至完全出乎人们预料。如全球著名的T恤设计社区“Threadless”里,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与非专业的T恤设计爱好者都乐于抽取闲暇时间免费上传自己的T恤设计,通过网络公投产生的胜利者获得一件自己的杰作,而其他人则可在这些设计中购买自己喜好的产品。Threadless的成功代表一种新的服务模式的出现——公众服务公众。   2.新互联网时代的编码标准化,信息数字化提供了任务分销的可能性。面对网络上种类众多面相各个层级(从入门用户到高级用户)的开发软件和服务门户,用户可以像逛超市一样按一己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造工具,加入自己最感兴趣的组织群体。   二、互联网背后公众资源的搜集应用模式   互联网络中常见的公众资源搜集应用模式有以下几种:   1.主题驱动   依据网站本身的主题属性吸引用户注册并上传资料是最普遍的公众资源搜集模式;这是获取用户资料的最基础模式之一。   如今互联网上许多网站的内容本质上即架构在用户上传的资料本身,一个网站必须是有目的性的向群体用户提供某类服务才具有对特定群体的用户凝聚力。如大型社交网路服务网站Facebook,Facebook抓住的是最本质的人与人之间渴望交流的心态,提供给广大用户一个免费的交友平台。   2.激励机制   通过虚拟或物资的奖励刺激用户贡献个人价值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公众资源搜集应用方式。典型的激励机制网站有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为了鼓励用户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知识以共同创造出一部全人类“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依据用户的参与度与劳动质量等维度为参考建立了“维基荣誉”之类的奖励制度。编纂词条的“维基人”尽管没有得到实质的物资上的回报,但通过贡献知识获取的荣誉头衔回馈给他们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肯定与愉悦。   3.服务驱动   如果说前两种模式是明着向用户“索取”资源,服务驱动则比较像一种隐藏在功能之后的智能数据搜集分析,大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之意。在这一点上,Google可谓是将“服务驱动”做到了淋漓尽致。   Google除了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搜索服务外,还不断开发各种诸如Gmail类网络应用产品并对广大用户免费开放。通过一系列的产品推广使用Google获取了大量的用户参数(如邮箱、地理位置、关注领域等),从而在向广告商的成本嫁接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地向用户发放、推荐广告,既有利于用户消费,使用户不必浪费时间在不感兴趣的广告上;又有利于广告商投资价值的最大化,不用把广告投资浪费在没有购买意愿的用户身上。   三、互联网中公众资源利用的利弊分析   合理利用互联网中公众资源,有以下益处:   1.有效利用空闲生产力,刺激个体用户的个人价值发挥   互联网服务的设计与应用当以“人”为根本的角度来作为最佳考量,“一个工作的最好人选是最想做这个工作的人”,“用户”不是一个冰冷的互联网乙方的代有名词,每一个个体用户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热情,有自己的专长与价值取向。除了主流的物质生活外,他们也乐意为了自己的兴趣不计回报的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精力之余创造点力所能及的个人价值。不管是维基百科的建立,还是“Threadless”的成功,它们都是用户通过互联网寻求到另一种自身价值肯定的有效方式,是利用公众用户空闲生产力的有力代表。   2.低成本高效率,资料来源覆盖面广、快、全   互联网提供给公众一个没有地域、年龄、职业、阶级限制的“同好会”集结基地。互联网本身的群众优势大大扩展了传统的资源获取渠道。比如在摄影爱好者的社交网站iStockphoto上,专业或非专业的用户都可向其上上传自己的图片,然后以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图片需求方,比起昂贵的传统专业图片门户GettyImages,iStockphoto使需求方能在保证得到同样质量图片的前提下大大节省购买图片的开支。自由用户提供的图片类别有时比专业摄影师提供的还要多,而图片上传者通过薄利多销亦能赚到一笔不小的外快。   3.对网站而言,可以扩大用户群,提升用户粘稠度   一般来说,一个网站的生存需要有固定用户群作为保障,用户群数量越大范围越广,越有利于一个网站持续稳定的发展。#p#分页标题#e#   许多网站为了扩展用户群,都会向用户提供虚拟或实际的奖励刺激他们介绍朋友前来注册网站,而朋友又会介绍其它的朋友;一旦用户群扩展到一定数量,用户与用户之间便能形成相对紧密的网际社会关联。如Facebook,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都是依靠用户圈发展壮大的社交网站。有分寸的利用公众用户的网际社会圈,让用户以“主人”而不是“使用者”的心态来面对网站,有利于网站品牌的提升与自然推广。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共享和传播渠道,互联网在搜集和应用互联网公众资源的同时,也必然存一些缺陷:   1.安全隐患   当公众将自身资料“暴露”在互联网端时,安全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为了保障用户数据资源不被攻击和破坏,从政府到各家网络门户都有实施多种安全技术手段以保障互联网安全。但也不乏会有一些个人或者企业会利用网络漏洞以不正当的手段盗取用户资源进行不法活动。比如常有一些骇客利用邮件服务器向用户邮箱发放病毒,以入侵破坏他人系统。2009年在中国网络突然爆发的“毒邮差”病毒事件,在短时间内感染百万用户主机,不仅严重侵犯被感染用户的个人隐私,也对很多网络门户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巨大威胁。   2.资源的规范与质量   尽管网络的诞生为任意用户创造了提供资源的便捷渠道,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然而数量不等于质量,资源本身是否足够专业,不同用户共同合作创造的数据语义是否统一,这一切都还有待商榷。在百度百科中,曾有部分用户为了谋得奖励恶意大量复制粘贴词条以获取积分,他们不是在为网络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资源,而是在制造信息垃圾。在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门户必须有意识的引导用户,规范用户上传的数据格式,以保证用户上传资源内容的有序化和高质化。   3.资源的合法利用   在中国,民众的法律意识建设并不是那么完善。一些网络门户会利用公众相对薄弱的版权意识,对公众进行潜在的“劳动力”剥削。比如一些公司借助竞赛名义向网络公众进行创意征集,暗中确已将“奖励”指定给公司内部人士,或者公布一份虚假的完全不存在的获奖名单,如此一来公司便可以不劳而获的从公众中窃取创意。为切实保证网络公众利益,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互联网法律政策;而作为公众本身,亦应该提高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避免自己创造的价值被不合理的利用。   四、有效利用互联网中的公众资源,建立良性网络生态链   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服务,这并不是网络门户设计的全部内容。作为信息的有效传播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服务设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当我们准备面向一个群体设计某种网络服务应用时,不仅我们要思考“怎样是正确的”,也要引导用户去思考“什么是正确的”,“我们能为人们做些什么”。群众资源亦需要有选择性的去应用,只有健康导向的网站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链接强大群众力量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建立出一个良性循环的网络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