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场域下的社会交往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场域下的社会交往,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场域下的社会交往

摘  要:场域理论是社会学术语,是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文章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为手段,以当前网络建设为基点,通过交往媒介的应用,建构网络场域教育规范。分析、评定网络场域弊端,并探索网络场域下的交往教育,最终把科学的网络场域交往模式运用于社会实践的管理当中,以切实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创新网络教育的研究方法和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网络场域下社会交往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关键词:场域;交往;网络场域交往;对策

    皮埃尔•布迪厄是国际知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他吸收借鉴前人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场域

    布迪厄指出:“场域是由各种不同地位所构成的多维度的空间,是社会关系的构成单位,是一种关系系统”。社会是由各个小场域构成的大场域,各个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有机社会组成体。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这些空间构成了社会的不同“场域”。布迪厄经过多层面的论述指出:首先,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场域本身就是客观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不论你承不承认它都是事实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通过改变内部的结构使其向预想的方向发展。其次,场域内部具有规则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每个场域有每个场域的规则,例如文化场域、语言场域、经济场域等等,它们内部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原则,而且都有自主空间,有自己个人的空间世界。再次,场域内部具有争斗性,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每个场域都在不断的斗争,实现权利的转换,谁拥有更多的资本谁就占据了有利条件,如此往复竞争,推动事物进步;最后,场域界限具有模糊性,场域的边界是经验的,场域间的关联是复杂的。场域之间相互竞争和斗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力量权利此消彼长,资本占有量不断发生变化,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经验上的理论空间,由于内部不断竞争和发生变化,他们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复杂多变,产生关系的多样性。

    社会各个场域之间相互区别相互竞争,虽然个个场域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他们划分取决于权利的地位,在各种相互交织的关系下,场域之中各种权利你争我夺,相互侵占,在这种相互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场域出现,同时也会有旧的场域灭亡,往复循环,这样世界就会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由于权力的竞争,使得场域中行动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这种社会地位构成了一个阶级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又在斗争中相互制约和平衡,而这种制约和平衡由内在的资本总量所决定,主要表现在:第一,行动者的不同社会地位所掌握的资本总量。第二,整个资本总量中不同资本的相对比例。资本在不同场域中的总量和在同一场域中不同比例的状态下实现权利不断的运转,才会在社会关系网中不断地竞争和斗争。

    场域为各种资本提供相互竞争、比较和转换的一个必要的场所,反过来,场域本身的存在及运行,也只能靠其中的各种资本的反复交换及竞争才能维持,因此,任何一个场域始终都是个人或集体行动者运用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本进行相互的比较、交换和竞争的场所,这些行动者相互间维持或改变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本,并进行资本的再分配,这一切都取决于行动者的社会地位和资本的占有量,才使得行动者在整个场域中进行资本和数量的竞争。

    布迪厄把社会空间的各个场域中的资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分成了四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经济资本是有生产的不同因素(诸如土地、工厂、劳动、货币等)、经济财产、各种收入及各种经济利益所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种资本不断地竞争和转化,实现各自职能,建造社会各种场域,维护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本是构成社会区分化的总和,是社会所表现出的一切文明和历史,它有三种基本形式:被归并化的形式、客观化的形式、制度化的形式,文化资本在不同的场域中扮演者不同的作用;社会资本是藉助与所占有的持续性社会关系网而把握的社会资源或财富。社会资本并不是一种自然的赋予物,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要经过一个劳动过程,某种创建和维持性的劳动过程,特别是经过行动者长期经营、有意识的笼络、交往及反复协调,才能形成;象征性资本是用以表示礼仪活动、声誉或威信资本的积累策略等象征性现象的重要概念,它是通过无形和看不见的方式,达到比有形和看得见的方式更有效的正当化目的的一种魔术手段和奇特的竞争力量。

    场域是社会化的空间系统,是各种资本在其空间的斗争,是权力关系的相互制约,是各种客观关系的体现。

    二、交往

    交往”一词源于拉丁语,意即“共同的或使共同的”。 英文词是communication,有沟通、传播、信息、通讯、交流、交往、联络等涵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交往的解释是“相互来往”。 它起初意指共同的,而现在人们一般理解它为分享思想与感情,交流情感、观念与信息。交往概念最宽泛的含义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关于交往,马克思有过大量的分析论述。他的交往理论来源于他的实践哲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把人与自然界的交往视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人的一种普遍生存方式,任何人类社会实践都离不开交往。

    所谓交往,简而言之,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交往作为一种关系,是基于实践基础以实践活动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中介,因而又被称之为交往实践。

    社会交往的特征

    1. 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与作用的肯定,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社会交往以人为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人们不断的交往,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逐渐推进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交往在人的认识中逐步升华。#p#分页标题#e#

    2.交流和对话。社会交往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为了共同的目的而达成一致。交流与对话主要是人内心世界的满足与获得,由于情感世界的相似一致,在人的心理才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去实现各自价值。

    3.理解和共享。社会交往以人的内心世界为基准,通过语言的交流,让对方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对话,彼此相互理解和帮助,你我之间共享内心的苦痛,你的经历通过我们的交流,彼此得到了解和尊重,你我之间建构了理解的桥梁,我分享了你的经历,你懂得了我的内心,知道了我们各自想要什么,这样我们相互理解,共享社会交往中的宝贵资源。

    4、语言为介体。语言是人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使人们交往更加方便快捷,语言构建了人类交往之间最好的媒介,通过语言彼此相互交流对话,探讨社会世界,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内心,增进了解,认识世界,由此积累社会经验,创造财富。

    社会交往是社会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在人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内心世界的声音,是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分享,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表达艺术。哈贝马斯曾云:“世界的一切活动在于交往,交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交往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交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条件。

    三、网络场域交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场域应运而生,网络场域以信息通讯为载体,以资源的共享利用为手段而建构起来的全球信息系统,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接收和传递信息,改变了地域的限制,而且随时了解世界动态以及各种信息资源,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方便,人们通过网上各种资源的交往了解彼此的心理需要,构建网络心理体系,同时也通过网络聊天建立友好关系以及得到内心世界的平衡,有时虽然彼此不认识,但是通过网络场域的交往,能和更多不认识的人倾诉内心世界,而达到心里的发泄,得到情绪的提升。但是也正是它本身的特点而带来了负面效应。

    第一,网络场域的虚幻性,缺乏道德约束,蕴藏犯罪心理。虚幻的世界往往只是给人们片刻的安宁,他们通过网络世界寻求内心的满足,例如网络游戏,很多人从游戏里寻求快乐,久而久之,当他们再次面对现实的时候,没有了寄托,从而引发心理疾病,更近一步说,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网络场域下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你我之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你不是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我们可以模拟不同年龄的人,注册不同年龄的资料,让对方信以为真,这样他们互相交流,但是当有一方以不纯洁目的为中心,当聊到一定程度,他们可能想看看对方的庐山真面目,约个时间见面好吗?好家伙,机会来了,鱼也上钩了,最后往往是不幸的结局。在这里道德往往是最后的界限,约束一旦失去,没人知道最后的结局。

    第二,网络场域资源共享,缺少能动意识,削弱了创新精神。网络场域的特点就是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资源的共享,人们的创新意识逐步下降,因为当我要写材料、论文或是其他的一些东西,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先上网查查看看别人怎么写的,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没有更多的思索和个人主观见解,阻碍了能动意识的发挥,俗话说:“思维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意识被阻断,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自然而然就会减弱,长此以往,学术文化和社会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三,网络场域言论自由,缺失实践基础,减弱了共信度。网络场域是一个宽泛的共享世界和空间,人们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由于这样,很多资料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没有知道数据的正确与否,就随随便的发表在网络世界中。当人们真正用到之时,往往是喟然长叹,不仅仅如此,有时候很多人就是胡编滥造,把假话说的活灵活现,把自己都骗了,没有实践的基础,缺乏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