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特色课程创建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学特色课程创建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学特色课程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丛俏 曲蛟 蔡艳荣 单位:渤海大学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1995年和2000年教育部先后下达两个重点教改项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环境类专业基础理论建立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同时都将环境学课程建设作为重点研究任务。1996年和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明确规定环境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渤海大学2008年批准建设《环境学》课程为校级精品课。

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环境学》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它是构成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平台之一;它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气象等多学科知识为一身,综合性、交叉性强,融合了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环境学是不断发展的领域,必须随时追踪“最新”,才使学生感到是鲜活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5个“最新”:最新理念、最新问题、最新技术、最新方法、最新成果。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出现,势必要求在课程内容中及时反映,而且应该超前去学习解决当代问题的原则和原理,为此提出4个“必须”:教材和所选授课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用当代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必须坚持使用当代最新教育技术和方法;必须注重实践教学。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环境学》是一门阐述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综合性课程。介绍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重点讲解环境演化规律、环境质量的调控、环境污染问题与控制技术、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以当代世界环境问题为案例,介绍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等环境社会学问题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政策。教学内容以浅入深、从宽到窄,以感性-理论-形象的具体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宏观层面和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变、积累、归宿等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的微观层面等两个层次,介绍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形成研究型的学习行为,培养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及信息获取的研究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教学内容采取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授课与讨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大气、水、土壤中污染物的性质、来源以及控制消减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及程序;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清洁生产及资源、能源保护的基本原则;运用所学知识了解身边存在的环境及生态破坏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与生态意识,为系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内容建设中,始终坚持教学与重大项目或热点环境问题紧密结合的原则,敢于把最新的内容及时做成教学课件,放到课堂中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实践相联。

(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教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环境学,它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各门课程息息相关。环境学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参观实习、科技兴趣小组几个部分。通过参观实习,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废物排放、工程措施等环节,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科技兴趣小组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沿的科技动态,拓宽视野,培养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的实践教学表明:实践环节训练了学生对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并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后续学习有较感性的认识,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方法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参加实际课题、讨论班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注重调动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网络课堂、网上答疑、定期考核和课外沟通等多种教学方式协调整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形成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主讲教师将所讲课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的有关信息的查阅和获取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其他的上网条件,最大限度地获取本课程的最新信息。

3.教学手段

对于《环境学》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仅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手段改革势在必行。随着多种先进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共享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渠道的多元化,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具体的实施形式主要有:专题报告、学术讨论、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内外的各类专业活动、学生科研活动系统、学团教育与教学文化系统、学校生活与社会交往系统,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全程。#p#分页标题#e#

三、课程特色

1.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课程系统阐述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环境规律的定义与内涵、环境科学的知识结构等基本理论,全方位讲述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现象与机理。立足于大环境、大生态的视角,选取新颖教学材料,创建了开放式的知识教学体系,建设了创新型的专业教学梯队。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手段丰富

突出实践环节的作用,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突出环境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打破了传统环境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只注重概念,忽略实践的弊病。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借助于多媒体组合教学方案的优势,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体系有机整合,从而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形象化、生动化,与此同时积极采用“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加强多学科交叉,体现能力培养

环境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其重要体现即多学科交叉,而这些必然也体现在专业主干课《环境学》上。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以及主讲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各学科的交叉点和融合部分,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点,而且为以后创造性工作提供了基础。

4.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与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方法,提高了他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测试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