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土壤环境学教育实践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李张伟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
“土壤环境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通过介绍土壤环境污染的概况和评价方法,建立土壤污染动力学模型,并探讨了修复土壤污染的方法和研究进展[1]。通过对土壤环境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土壤环境污染与防治的基本专业知识的目的。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土壤环境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不仅重视土壤污染的特点和污染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更深刻认识土壤污染的内在特征及其防治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具备防治土壤污染的能力。要培养符合课程要求的学生,就要依照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灵活采样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不断探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围绕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就怎样培养合格的土壤污染防治与治理的人才展开讨论,希望为广大从事土壤环境学教学的同行提供一点有用的经验。
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土壤环境学”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壤环境学这门学科也不断在进步。在新的世纪里,土壤污染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土壤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消除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个特点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消除土壤污染的方法也日趋先进和成熟。要讲好土壤环境学这门课程,一方面要紧靠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托,捉住重点和难点,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融入土壤环境学科前沿成果,介绍最新的发展趋势,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与课本的理论知识中综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学习到教材的内容,还能了解目前最新的科研成果,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特点”这一节时,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情况,介绍了潮州市主要工业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特点,分析了污染来源和污染的方式,提出了防治污染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的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运用“互动学习”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除了理论联系实际之外,笔者还探讨了“互动学习”的学习模式。所谓“互动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能力,围绕教材里的某一个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各自的观点。例如在讲解到“典型的土壤环境污染”这个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身边有没有出现土壤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果有,思考一下污染源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污染土壤,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个论题,3-4个人为一组进行了讨论,并且将讨论的结果写下来,推选出代表进行回答。这样一来,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不断提出身边土壤污染的例子,并且总结出比较完整的污染特征,这样的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交流-提出观点”的学习中掌握教材知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更好地证明理论的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解教材内容外,笔者还组织部分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在粤东凤凰山茶园的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并通过消解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和茶叶中铅、镉、铜和铬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结论。通过课外科研的平台,使学生们能够亲身地经历“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这样一个流程,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明显提高。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部分学生参观了城市的垃圾堆埋厂,了解垃圾堆埋厂周边土壤污染情况,加深学生对垃圾污染土壤的感性认识。另外,笔者主要从事改良剂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研究,为了让同学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笔者邀请了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加入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和同学们较好地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良剂消除土壤污染的实践研究方法,加深了对土壤修复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4.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丰富课程的教学方式
多积累土壤环境学科方面的素材,也是丰富教学手段的方法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日益丰富。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也被多媒体教学所代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大大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使学生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相关的信息[2,3]。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土壤环境学”课堂教学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与土壤环境相关的新闻、图片和视频,并将其做成一个个专题,作为在讲解教材相关内容之前的引子,这样能够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效果。另外,如果课时比较充裕的话,笔者还会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放映一段与土壤环境有关的电影,增强学生的土壤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因为课时比较有限,所以平时无法在课堂上大量介绍与土壤环境相关的课外新闻报道,因此课外补充的内容需要布置给学生课外去完成,而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选取部分作业完成得比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给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进行详细讲解。例如,笔者在网上看到有关湘江流域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长篇报道,就布置同学回去查阅相关材料,每人写一份报告,分析湘江流域土壤遭受污染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提出治理的方案,作为课外作业。
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有创新性的建议,后来笔者选取了部分同学的作业,请同学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业,通过这种师生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利用了多媒体这个交流平台,从而使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更加地丰富。在“土壤环境学”课堂实践过程中,笔者还有其他一些体会。例如,土壤环境污染是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在我们身边就存在着很多土壤环境污染的例子,因此,让学生多关注身边土壤环境污染的例子,特别是学生的家乡有没有相关的土壤污染情况,利用假期的时间,组织同学回家乡进行调研,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评价家乡土壤环境质量,这样学以致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4]。另外,在课余的时间,可以推荐一些与土壤环境有关的书籍和电影,例如《寂静的春天》、《垃圾与地球》等给学生课外观看,可以增进学生关注土壤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更好地扩展教材上的知识。“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紧靠教材内容,依托教学大纲,灵活采样多种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素材,和学生多互动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