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非环境学教育问题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任丙南 耿静 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社会与发展分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分院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乃至全球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全球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等诸多方面。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人类究竟向何处去”,“人类应该如何发展?”这样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环境问题归因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往往都发生于人们在发展中缺乏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清醒认识,只注重了单一的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不能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1]。
1高等学校开展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意义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明确提出环境教育是改善和保护环境所不可欠缺的,从此环境教育开始被人们所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才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环境教育中不仅要完成环境知识的传播,更要着眼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社会发展所需各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产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高校各专业毕业生的努力,所以在高等院校进行环境教育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大学毕业生没有受到应有的环境教育,没有培养其正确的环境发展观,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在他们工作中就会忽略或意识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如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教授曾在1999年5月世界绿色大学研讨会上所讲,“清华从建校至今,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但由于环境意识的缺乏,他们的创新技术许多为错误技术,绿色技术相对较少,这些错误技术在给我们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与危害,也给我们带来过严重的灾难”[2]。因此,在我国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等院校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不受重视
在许多高等院校,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没有把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落实到每一所高校,每一个专业。在高等院校中,非环境学专业开设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院校只占高等院校总数的10%左右[3]。甚至存在某些高校就没有考虑过环境教育。“绿色大学计划”自1995年清华大学提出之后也进展缓慢[4]。虽然这几年许多高校在选修课中增设了环境类课程,但由于每年招收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99.5%以上,还是有很多学生接受不到环境教育,缺乏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据有关调研报告显示:70%的被调查大学生略微了解或不了解《环境保护法》,28.4%的被调查大学生不知道有“世界环境日”[5]。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必须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首先要意识到环境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和环境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其次在学校的教学活动进程中提高环境教育的地位,安排教学工作时突出环境教育,具体制订出在学校层面的环境教育规程,以此促使各分院各教学部门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
2.2教育思路不明确
高等院校都是具有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综合性院校,在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必须做到教育思路明确。如今的环境教育仅仅开设几门与环境相关的课程,不考虑跨学科结合的特点,这样的教育思路远远达不到环境教育的目的。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能够将环境教育与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进行结合,综合整体的考虑环境与各专业的特点。另外环境教育要突破环境专业传统的自然科学束缚,需要用跨学科、多角度的思路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立足点要高,以环境学为基础,兼顾不同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角色来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把环境知识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
2.3教育方式单一
在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高等院校,大部分以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进行。虽然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但以单一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效果较差。首先是由于学校在安排环境教育选修课时没有突出考虑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其地位与其它开设的选修课程等同,没有对环境教育课程进行多样化的设置,只是简单的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来供学生选择;其次学生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没有意识到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选修该课程其本以拿学分为主,简单的课堂讲授引不起学习兴趣;最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仅以枯燥的课堂教学为主,再加上课时少、学生专业背景复杂,更不愿意花心思进行多样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创新。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环境教育方式要多样化,不仅仅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还应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必修课,同时结合专业方向开展多种多样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再利用学生社团、学生会进行宣传活动。
2.4课程开设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的课程开设包括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和部分专业的必修课。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和环境相关的选修课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方式,该课程通常由环境专业教师申报后开设。从任课教师来说,申报的选修课程随意性大,只是考虑该课程是否能吸引学生来选课,授课过程中选取的内容系统性不强,讲授内容从专业课程中来节选,甚至凭个人喜好或熟悉程度来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不出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学生来说,除了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外,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自于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所以课程很难把环境知识渗透到不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的特色相结合。而开设专业必修课也很难体现出渗透性,这些专业必修课虽然课时足,但承担教学的要不就是环境专业教师,或者是专业老师兼任,这两种方式都难以实现将环境知识渗透到不同专业,环境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在开设专业必修课时要充分考虑环境知识和技能与自己专业的结合渗透,实现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教育,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与环境教育的共性与不同,找到专业内容与环境科学的结合点,以专业知识为工具讲解环境科学知识。此外应开设与英语等课程一样的独立环境必修课,列入全校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环境知识。而对于选修课的要求要更高一些,不仅是讲授环境知识,更要做到与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现实相联系,和经济建设相一致,既要做到与环境基础理论的一致,又要保持选修课的独立与现实性。#p#分页标题#e#
2.5缺乏实践环节
环境教育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过程,不仅理论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环境和经济社会的联系。但目前的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支撑,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保证环境教育的效果。对于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中缺乏实践环节的问题,首先需要得到学校层面的足够重视和配合,因为实践环节需要建立实践基地,需要走出校园,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经费来支撑实践环节。其次就需要任课教师及学院针对课程学生的专业特色,来设计环境教育环节的形式,比如说实地考察调研、趣味实验、生物多样性调查、在自然保护区调查、参观学习环境处理设施等。在形式的选择上要突出环境与专业的结合,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环境,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论是学生收集资料、调查问卷的研究性实践,是课堂实验演示的操作性实践,还是走出校园的参观、调研、考察等参与性实践,只要设计合理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促进环境教育的开展。
2.6课程本身建设不完善
目前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中最基本的课程建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师资;缺乏合适的教材;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1)缺乏师资。缺乏适应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师资是制约环境教育开展的首要因素。通常开设环境必修课专业的任课教师由本专业老师来兼任,这些教师本身缺乏环境理论和环境技能的系统学习,在教学中只能完成知识的简单讲授,很难做到本专业和环境教育的结合。学生在上课中往往很困惑,“我们为什么还要上这门课?”和“环境课程和我们专业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经常会提出来,最终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虽然是由环境专业背景教师来承担,但由于习惯了专业环境教育模式,在向非环境学专业学生讲授时,也采取和环境学专业学生上课一样的模式来进行。再加上学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低、课时有限、学生专业背景变化大等因素,也没有动力多创新,多探索向非环境学专业授课的模式。所以首先各高等院校要建立专门的、稳定的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师队伍。另外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力度,积极参加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其它学校教师的交流。此外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思考,提高充实自己,学习吸收新的环境前沿理论和观点,并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以环境专业学生使用的专业环境教材,还没有适合非环境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专业环境教材专业性强、内容多、难度大,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背景差异和课时少的原因,学习时困难较大。再加上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结合不强,学习兴趣较低。另外即使是专业环境教材,其内容也存在更新缓慢,与环境学快速发展的现实不吻合,适应不了如今对环境专业的要求。这些教材内容老化、观点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比如以宣传可持续发展概念为主的不足40种[6]。这都严重制约了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开展。相关部门、高等院校以及专家教师等要充分考虑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特点,从教育规律出发,编写出适合的教材。教材内容要与社会现实和时展相适应,以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环境突发事件及环境典型案例为出发点,然后引入环境学知识和理论,要做到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应用性强。
(3)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目前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大纲基本与专业环境教育相同,甚至是不加任何修改,只是进行内容的删减和课时的调整,基本体现不出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也基本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而课堂教学更适合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对于普及提高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课程并不合适。考核方式更多的以考试或简单的交作业为主,学生往往从网络或书本找答案来交差,很难体现环境教育教学的效果。这些不足都需要任课教师进行不断的思考、摸索来进行环境教育课程的建设,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专业调整教学大纲,保证教学的完整性与灵活性。讲课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影音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判断为主要目的。要能够突破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环境情景模拟、学生游戏、现场直观感受、开展辩论等方式来完成教学。而对于学生的考核要更灵活,可以参考学生参与教学的表现,也可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来综合考察,考察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该包括环境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环境价值观是否正确,环境行为是否符合环保理念等。
3结束语
高等院校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但在实行过程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高等院校必须重视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明确环境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在课程开设、教育方式上要充分考虑环境教育的跨学科特点,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建设中要努力做到师资力量的培养、编制规范适用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综合考核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院校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发挥作用,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