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风环境创建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伊廷华 黄宙 李宏男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风从主流上看是刻苦认真、顽强拼搏、勤奋扎实的,大部分学生有志向、有抱负、勇于登攀、积极进取、追求知识、崇尚文化,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颇具社会责任感[3],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纯,功利主义色彩严重,把考试分数与能否应聘到一个报酬丰厚、环境舒适的职位联系起来,考试时采用不当手段作弊只为提高一点点的分数。许多学生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纪律松懈。例如,有的学生经常性的迟到、早退、旷课;上课时睡觉、吃零食、玩手机,看小说者也不在少数,即使听课的学生中,不少人也是心不在焉。
不良学风和育人环境存在问题成因分析产生不良学风和育人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稳重和成熟,没有明确坚定的理想信念作后盾,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指引,因而无法确立专业思想并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社会知识,经验不足,情感丰富强烈,容易意气用事,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缺少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愿刻苦学习,不勤于思考。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差,易受到身边其他观点和现象的影响,产生矛盾心态,致使信念和理想发生突变,以至于有的学生自卑、自暴、自弃,轻视学习而过上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大学生活[4]。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高校本是锻炼大学生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地方,但一些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独自求学,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不会调节情绪,过分压抑自己甚至于走向极端。产生不良学风和育人环境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社会风气的影响首先,功利意识增强,信念意识减弱。随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和物质利益得到了全面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物质财富的同时,淡薄了社会主义信念、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滋生了种种道德上的弊病,社会风气趋于功利性[5]。其次,人情意识淡薄,道德意识缺失。当前高校内一些学生精神缺失,道德修养日趋低下。“我爸是李刚!”成为经典名言,“官二代”、“富二代”飙车撞人构成当代奇观,各种“门事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闻,“五道杠”的照片更让大家认识了对官方主流价值的认可和褒奖。最后,堕落意识增强,追求意识减弱。
在当前社会思想政治领域中,顽固坚持自由化的人大肆散布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从政治上动摇、瓦解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腐蚀人们的心灵,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混乱,淡化理想追求,思想上开始堕落、散漫,追求理想的意识开始淡薄[6]。高校自身弊端的影响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当前教育重点大多是对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缺少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而且自身素质和造诣也良莠不齐。有的教授虽然拥有专业领域内较高的成就,但教学水平一般,对学生不够负责,这对于校园文化的营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第二,教学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应用型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至于不能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6]。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备课不充分,讲课缺乏新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探求欲,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执行力度不够。有的制度过分理想不切实际,有的不够坚持,久而久之易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只管上课完成课时任务,对课堂纪律、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考试纪律等不闻不问,考试时送“人情分”,对补考学生“开绿灯”等。
家庭因素的影响第一,部分家庭在子女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对子女精神世界、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一部分家长沿袭应试教育观念,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忽视其性格、情感、兴趣和意志的综合全面发展。第二,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学识和见识领域有限,在教育子女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单纯依靠学校教育,片面认为学校教育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特别是一些生活较困难的家庭,赚钱养家成了父母的首要任务,致使对子女教育无暇也无力顾及。第三,家庭经济收入也是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普遍内向、敏感、压抑、情绪低落、自卑感强,对生活缺乏激情,对学习缺少应有的兴趣和动力[7]。一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不能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内心极为敏感并且自设屏障,他们不愿与同学交往,故意逃避各种活动,最终产生偏执倾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学风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不变的主题,是落实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6]。良好的学风和育人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推进学生奋发图强、健康成长的助燃剂,是学生追求理想、净化心灵的港湾,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和鞭策,更对高校整体文化氛围起到浓厚的渲染作用[7]。优良的学风是指一种勤奋治学的精神。学而不厌、勤于进取、精益求精的良好学风不仅有利于提高和完善教师的自身素质,而且对形成学生学习的优良学风起着带动和推进作用[8]。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会促进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学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进程,学生学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对于优化校园学习条件、增强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校园主旋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决定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全面成才影响重大。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良的学风和育人环境人才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的好坏与人才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处于人才竞争的前沿,必须把目光投向世界,从世界人才竞争这个背景上来理解高校学风和育人环境与人才成长的关系,着重于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科技、文化激烈竞争,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建设人才[8]。高等教育是高级人才密集的领域,其学科专业覆盖了人类文化的所有领域。高校是文化的摇篮,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而良好的学风和育人环境则是培养这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学风,雄厚的师资力量,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浓厚的学习空气,优良的教学设备,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天地,既有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又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优良的学风和育人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学风恰是学校方方面面作风的集中体现[9]。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校园内优良的环境设施,赋予学生探求知识的平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良好的校园学术风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的管理措施,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奋发向上。总之,优良的学风和育人环境是高校培育优质大学生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学风,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弄虚作假的恶劣学风,就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毕业生,会阻滞教学改革的进行。可见,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学校教学工作质量、体现师生素质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和建设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值得研究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p#分页标题#e#
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好的学风形成往往需要几代师生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因此,搞好学风建设既需要全校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进行综合治理,又要经常、持久、坚持不懈地把它作为学校重要基本建设搞下去。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建设优良学风的前提。学校领导要坚持以教学和科研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把握办学方向,集中精力、统一认识,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重要的任务,并列入党委、校长会议议事日程,切实的、认真的狠抓不放。建立主管教学的部门和校、系主管教学的同志听课工作制度,校、系领导最好亲自抓点,抓一个班级或一个教研室,深入到师生中去,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动向和解决问题。加强学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对话,听取学生对学校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他们表达自己要求和愿望的渠道,有助于合理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加强师资建设,优良优化教风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先导。
教师有着强烈的示范性,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强烈影响并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个性品质、文明习惯、道德风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教风才能带出良好的学风。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自身的严谨治学、从严治教来影响和陶冶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把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课程教学过程中[9]。要富有敬业精神,严格要求学生,把教书育人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健全教师教书育人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总之,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发挥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加强管理,规范制度建立健全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证。管理主体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工作作风会全方位地影响着学生。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8]:“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
很多学风不正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思想不明确,认识不到位,而是缺乏管理。因此,强化管理、严明纪律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管理者在执行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力求将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自己的管理中,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此外,学校要做到院系、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三位一体”,实现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给予学生及时的监督和教育,让学生端正态度,充分正视学业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有效方案、寻求有效措施,督促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规章制度的建立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一项最基本内容。高校一定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狠抓理想信念与使命感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学习英雄人物、爱国科学家的事迹或报告,教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学风[9]。此外,还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一些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感到茫然和恐惧,不少人会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自立生活能力不足、交往困难、失恋等而发生跳楼、卧轨等自杀悲剧,因此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自信和希望。高校存在特困生现象,部分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内向、敏感、压抑、自卑,对生活和学习失去激情。
因此,要特别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关注,给他们补助生活费,减免学费,提供工作岗位,使他们的经济困难得到解决,同时从思想上经常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勇气,正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增强自主、自强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可信度和效果。加强课外文化活动建设课外文化活动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助推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发展的摇篮[10]。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陶冶美的情操,树立进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要重视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建设,对各社团进行检查、点评,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学生会和社团要定期组织各种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动,比如“辩论赛”、“英语角”、“科创大赛”、“名家讲座”等一系列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灵感的主题活动。
定期开展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勤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习惯,增强其自律力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个人内涵,素养得到提升。多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校园文化艺术节,师生才艺综合能力大赛,学生歌咏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情趣。组织师生参加重大节日公益演出、社区文化建设宣传、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身觉悟学风建设的最关键因素是学生。没有学生本身的积极配合与主动参与,再大的努力也是徒劳。良好学风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习态度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切实成为“四有新人”[10]。要明确学习目的,知道自己来大学是为了什么,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立下雄心大志,努力去实现。要有饱满的求知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切合自身实际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支持学校采取各种建设优良学风、优化育人环境的措施,端正思想,服从管理,积极响应学校领导的号召,密切配合教师,热情投身校园文化活动,为营造优良的学风和育人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优良的学风和育人环境是学校的生命线,是促进学校不断进步的动力,高校必须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学风及育人环境的现状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风与育人环境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此,深入探讨不良学风和育人环境的成因,在充分研究学风建设与育人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学风与育人环境建设的措施,建立优良的学风,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使学风建设体现出现代化和规范化的时代特征,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昌盛做出卓越的贡献。#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