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创新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环境创新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环境创新思路

本文作者:金琳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

校园环境除了基本功能之外还有社会功能,即育人功能,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是指校园环境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环境意识、良好习惯等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即育人。校园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给人以最直接、最完整的感觉和知觉,从而达到审美的效果,它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构成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与蕴藏其中的神韵一起所象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其体验到事物的美好,从而扩展到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爱可以引申到对学校、对集体、对国家的爱,从而形成良好的凝聚力,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努力成才的学习热情。健康充实的校园,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对稳定的、特有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按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方式、感情倾向和性格的基本特征。美丽的校园环境,就是从教育的合力出发,在空间上、时间上着力对受教育者在统一教育的影响下,提升育人的力度,促使其全面发展。

校园环境应是使用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统一校园环境的功能首先是实用功能,这是基础性的、显性的,然后才是育人功能,这是延伸性的、隐性的,校园环境的这两种功能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大学生通过在校园环境中活动,感受环境的影响,接受环境的熏陶,实用的校园环境能使活动其中的人产生美的感觉,让身在其中的人更加珍爱优美的校园环境,比如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经之路,建设中就应该取直取捷,方便学生通行,倘若只求唯美而建设成曲径弯路,人们就会踩踏草坪以走捷径,结果产生不文明行为和不美丽的环境。因此,校园环境建设一定要把实用性与育人性结合起来。

古语云,“欲造物,先造人”。人造环境,环境造人,好的校园环境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环境文化,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校园规划、建设和使用中,要有意识地营造环境文化。校园环境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融合,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不仅要突出文化品位,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为师生营造出具有亲和感、人情味的人文环境。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需求。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安全的校园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安心学习,成长、成才。曲水流畅、碧波倘佯纵然美丽,但校园若有太深的湖泊,就会存在安全隐患;站的高,看的远,高处的风景虽然迷人,但若无护栏或护栏过低,就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安全是校园环境建设首要考虑的因素。要考虑学生的生活需求。校园建设中,要处处让人觉得方便快捷,大路要直,主道要宽,生活设施、文体设施配套要全,指示牌、楼牌要明显。树荫下的条椅,人工湖畔的石凳,既是艺术景观,又是生活的体现。特别是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就是把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理念,转化为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实际行动。一个小小无障碍的标识,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条条缓缓的坡道和扶手,体现了学校为特殊群体提供自由交往、共同参与的承诺。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大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必须要有利于学。除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外,还要修建适当的休闲读书点,让莘莘学子在花香鸟语的清新环境中朗朗读书,在鲜花簇拥的长廊中静心看书,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中尽情的交流和探讨。要考虑学生的文化需求。一般校园绿化较好,花卉树木品种繁多,如果对每种植物都竖碑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再进一步,如果对特定的植物配上相应的诗文,如在莲池边上配上碑文《爱莲说》,在梅林旁饰以《咏梅》词,学生耳濡目染,熏陶更甚。要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在校园建设中可以注入中国园林的色彩: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亭台楼阁;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回廊曲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小桥流水、荷池水塘;以及拱门格窗,玲珑怪石、参天古树等等。漫步其间,步移景异,诗情画意,更显巧、宜、精、雅的特色,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自然情调,极富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气息。运用庭院风格的文化和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美化校园,自然增添校园庭院环境的情趣,使师生轻易感受到园林的美韵。在校园中注入园林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装点,而是体现融情于山水的概念,将山水自然贯穿于整个校园的教学、生活、工作的始终,达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通过空间功能的意向转换,把具有特色、具有亲和力的校园生态环境展现给师生,为师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舒缓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创造条件,也为师生交流提供丰富多样的空间和场所。

近年来,很多学校大兴土木,兴建新校区。虽然各校的校园修建得像花园一样花艳绿浓,大楼建造得像博物馆一样美轮美奂,但往往趋同的多,有个性、有内涵的少。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风格的办学者,应将自身的类型特征,自身办学风格,校本的文化内涵,有选择、有追求地融入在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之中,使之符合自身的位置、角色、功能和需要,形成自身的特点。学校环境的建设中,也应尊重个性价值,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个性因素和方法,去营造个性化的环境,使校园环境富有个性魅力和功能。当然,个性化建设是相对的,整个校园文化主旨应该是一致的。优秀的大学校园环境应有清晰的个性烙印,应在大学主流文化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建设。

文化是一段历史的载体,是一个群体共同性格特征和渊源的反映,更是人类文明活动记录的一种积淀。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物的建筑的构成,更需要人文精神的积淀。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积淀的景观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美、欣赏美、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比如我校文一校区,不仅有古朴的建筑、粗大的树木承载文化,连行政楼北的“小兰亭”山石,也因积淀着学子之情而成为校园一景。校园环境文化要成为能够影响学生心智和情操的大学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淀。传统的大学校园能够持续成长,离不开它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环境,在传统的大学校园中,古老的建筑、郁郁葱葱的树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文化名人遗迹,都会增添强烈的文化气息。一些国际一流大学,都有其丰富而独特的校园文化。比如:哈佛大学校园的主色调是哈佛红;牛津大学校园的草地800多年一直保持细嫩葱绿,学生每年5月在泰晤士河上举行划船比赛,这些都凸显了学校的“个性”,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文化的体现。校园环境文化不同于校园的一座建筑物,可以随意地推倒重建。任何文化都是积淀的产物,校园环境文化更是如此,它是物化的人文,它不仅需要精雕细刻、精心谋划,需要逐步推进、渐续展开,更需要经受历史的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芜存菁,把校园中的精英精神物化下来。#p#分页标题#e#

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环境的育人功能,教育发展的趋势,总结规律,研究问题,进一步利用、开拓学校长年逐渐积淀下来的,孕育巨大潜能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把学校建设得美观,成为一个舒适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当然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的工作,并非易事,我们还面临许多亟待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校园环境建设正朝着整体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化,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精品意识,追求高品位的设施建设,完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能否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

我们要正确区分精品意识与片面追求奢华的界限。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校园环境建设往往受场地和资金的制约。环境建设要力图有所突破,赋予环境丰富的生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学校每一景观,每一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我们要正确处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作为管理者要注重研究和探讨校园环境发展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吸纳新观念,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工作,从理性高度解决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新老问题。如“如何实现学校教育环境与人的活动的和谐”;“如何发挥环境的最大教育效益”等。环境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决定着学校育人的质量,校园环境建设是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途径,创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