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及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医疗的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因此,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1]。作为医药类院校各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为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2]。 一、采取“1+X”的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医学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四门选修课(即“2+X”)。实践证明,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及信息应用等方面综合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学生专业需求的不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学生表现出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等问题。此外,由于不同地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经常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跟不上的尴尬局面。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和医学院校的实际,我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进行调整,即将计算机基础的两门核心必修课程合二为一,确定为“1+X”的课程结构体系。“1”即“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X”是根据医学专业发展需要设计的若干门计算机应用技术选修课:包括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信息学、SPSS医学统计、多媒体制作、摄影技术、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完成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学习后,即可根据专业需要或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分两个学期教学,合并计算成绩。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该部分比较全面、概括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重要概念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引入专业领域,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医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第二学期选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涉及的高级语言或软件开发工具进行讲授,根据课程特点及专业需求,信息系统专业选用SQLSERVER、管理类专业选用VisualBasic、其余专业选用VisualFoxPro进行教学。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及程序设计的操作技能和基本应用,培养学生具有利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知识及今后使用或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奠定基础。选修课分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专业限选课针对具体专业开设,如信息系统专业开设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信息学、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多媒体制作、摄影技术、网页设计等课程;统计专业开设SPSS医学统计课程。公共选修课面向所有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包括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等三门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修。 二、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或指导的作用,实现教学方式从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从“填鸭式”的被动学习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转变的基本条件。所谓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学校信息资源、信息管理和沟通传播的数字化,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基本组成包括:①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②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③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④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⑤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4]。数字化学习环境不仅解决了学校内学生和教师之间知识传授的关系,也为校内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当然也包括更加便捷的获取来自Internet的全球共享知识资源提供重要的平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撇弃陈旧的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自主的获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并通过选择性的自主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海南医学院一直很重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建设。自1996年校园网络开始建设以来,目前已实现办公自动化、教学区全面无线网接入、实现网络教学和网络会议功能、实现学生公寓区全面接入校园网和Internet。建成6个现代化的网络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0个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近700余台教学用计算机。实现数字化语言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电子阅览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功能。实现全部教学课室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此外,还包括Blackboard网络课程、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电子图书、数字学习资源、视音频点播等多种资源平台。利用学校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校园内随时随地、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从而形成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 三、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大班制、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分开进行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较差,无法达到预期教学要求。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借助于学校良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我校自2000年开始实行小班制教学,即按每机房40人、一人一机、理论和实验教学在机房中交叉进行的方式。小班制教学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讲,教师与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互动,利于单位课时发挥最大的效率[5]。此外,利用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诸如任务驱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学生互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p#分页标题#e# 2.强化技能训练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要求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可能已经被许多大学新生所掌握[3]。因此,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第一学期教学中,将原有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全部讲授+学生上机验证”转变为“教师导学+学生依托‘教材、数字化学习环境’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大纲中将该部分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学时比率由1:1调整为1:3,使学生能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原有15个基本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1个综合设计型实验或自主设计型实验,由教师给出某些生活或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学生自行选择相关软件完成题目要求,最后再由教师打分并进行点评。 3.改革考核方式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相对独立,同时基于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教学内容的考虑,该部分采用阶段考核形式,即按知识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和“多媒体和网络基础”,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每完成一部分的学习就进行一次课堂上机考核。 教师课后问卷调查、学生课后问卷调查及学生课程成绩等方面均表明,教学改革中的各种举措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教学实践基本取得预期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项目组将继续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以便根据新的教学现状进行下一轮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