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革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近年在跟踪调研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统计结果显示,那些在众多功课中学有所长学有所精的学生比科科平平没什么专长的学生更具竟争力,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也表明,能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解决问题的往往是那些在校时学得特别精的功课。由此,我萌发了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的构想,首当其冲在教学和推荐工作中加以运用。在此,我将这一在实践中成熟的构思整理成文,与大家探讨。 目前,高职高专类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达到十五门之多。在实际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的授课老师都希望学生将本门功课学通学精,学生亦希望自己可以将十八般武艺学得样样精通。但由于受到有限的时间、精力和不同兴趣、偏好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将每门功课都学通学精。结果是教师疲于教学,学生疲于学习,各门课平均用力,什么都学了一点却没有起色。为了解决这一疑难症结,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对人才需要联系起来,既能促进教学的科学化,合理化,又能使学生学有所长,适应社会的要求,模块化教学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尝试。 一、专业课程模块化划分的可行性 传统的专业教学思想认为,一个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是链状关系,各门功课的教学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一门课程学不好,就会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每个专业课教师都极力强调本专业课的重要性,导致了教师和学生都在各门功课上疲于奔命。模块化划分则认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之间呈现的关系不是链状关系而是树型关系,从社会性需要来看完全可以由一门基础课而生发出各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一个不值得计算机维护的学生可以熟练运用PhotoshOP,一个搜长程序设计的人不一定熟悉财务电算化。各门课程中,photoshop与vF,C语言与网络之间,是独立、互不影响的。这样,我们便可依据课程所具有的独立性,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计算机专业课划分为几个模块,注重实效、培养实操人才,进行模块化教学。 二、模块化划分的现实意义 随着计算机对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但用人单位所需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是指他在计算机的某方面有突出的专长,或者是一个维护专家,或者是一个开发软件人才。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亦可分为几个荃本模块,如硬件维修、网络管理、程序设计、财务电算化等。而模块化划分正是适应了社会的种种实际需要而对专业课程进行的一种划分和组合,这种划分遵循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更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使得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需要接轨,使得学校教学更具有直接性,实用性,使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某一方面的需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在专业课中所学到的专长.所以说,模块化划分不仅能够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它还能在此基础进一步促进计算机教学. 三、模块的划分实施 模块化教学可分为划分及具体实施二个阶段 l、划分阶段:在每一届新生入学前,学校便应依据计算机软硬的发展及社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专业课程的划分和设置,在划分时先要细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上文提到的社会对人才需求,学校便可把专业课程划分为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多媒体和程序设计等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基本上能满足社会不同类型计算机人才需求。 然后,依据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合理配置主干课程,并配上基础模块课程,这样便完成了模块的划分。模块化划分后,在三年的专业教学中,模块课应依据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作相应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2、实施阶段:专业模块划分后,在新生入学后便应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给学生介绍专业模块的划分情况。让学生明白自己三年中将学习哪些课程,学习哪些课程能适应社会的哪一个方面的工作。 并在要求学生尽里按教学要求完成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可按照模块划分进行补强,学生可依据自己学习情况及兴趣,选择其中的某个模块进行补强,进一步加强该模块课程的训练。另外,的过程中,专业课程,如学校因各方面因素影响,在模块化教学不能开设所有我们便可同时开设二个或二个以上模块,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来选修。 四模快化教学效果模块教学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及时地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因为任何一种教材在实际使用中都会相对滞后,与学科的最新发展总会有脱节,而模块教学恰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其次,模块教学能使学科的基本结构活起来。因为模块是综合的、相关联的,这样就可以打破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死板一块”。此外,模块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当前的教育更多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模块教学更多地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 模块教学优势明显,但对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模块教学中,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备课上,因为它突破了原有的教材,而老师自己选择课题和资料,需要老师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这对老师自身的功底及对教学的把握都是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