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算机课程设计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信息时代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中,对于包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综合型,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专业的特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文章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就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及分级教学的可行性、构建、运行做了探索研究。 2计算机教学的技术性、应用性特点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lj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的部分思想和方法,构筑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技术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技术。而计算机学科本身的强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导致教学内容的传授仅靠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讲述、快速演示是不够的,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计算机实验课在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而言,应对课程内容以及相关方面有比较深人的了解。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不仅具有.一定的深度、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而_且最主要的特点是更新发展非常快。于是,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及学科的研究方向就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教师必须随时学习这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且从中挑选出一些放到教学内容中去,作为对现有内容的更新或补充。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及时的接受到新的内容,也使他们感受到科技前进的步伐,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目前的教学方式正在从过去的注重知识的理解积累逐步过渡到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高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建立在学习的主动性的基础之上的,而学习的主动性来源于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会一些东西,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用成功和乐趣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用创新的成就感来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和求知欲。 第三,由于计算机图形化用户界面的逐渐成熟,使得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教学要求了,相关课程的授课都必须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两个因素比较重要,一个是要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另一个是针对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操作演示示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例题和操作实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造就学生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积极的研究探索精神。在教学课堂中如何体现这一要求,也是应该解决的问题。明确要求学生不要局限在课本和讲课内容中,应该多学一些相关的内容,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多样性,利用Intemet的特长,下载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刻成光盘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作为课后的自学内容。 3课程设置与非计算机专业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软件开发工具不断创新和升级、新的设计模式和解决框架不断涌现,相应的课程设置,似乎很合理,但已滞后于现行的工程实际,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起什么作用,甚至有些学完的课程,在今后就很少再用到。在学习与计算机知识联系很强的专业课程时,可能这些学过的计算机知识派不上用场。因此,学过的计算机课程虽多,但不实用。另外,课程体系内有许多是过时或无发展前景的技术知识,如Pascal、FoxPro;企业中uGcAD逐渐替代AuTocAD;操作系统已推广到WindowsServerZoo3;网格计算、web一Services、嵌入式系统、协同技术这些学科前沿在现行课程中没有设置。实用性人才要在3一4年后走出校门才会体现出来,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具备前瞻性,这样会在将来的工程应用领域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二,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上课主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以理论讲解为主,很难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在其他行业内的专业经验,导致了这一缺陷。 一些高校聘请工程应用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走进课堂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青年教师更应从“教育研究”型成长为“研究教育”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教学时也有上机操作、课程设计这样的配套课程,但缺乏有效的监督、评定学习效果的机制,因此达不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4探索分级教学可行性、构建及运行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本专业学习的每个环节、基础能力、计算机掌握水平、学习兴趣等方面为依据,将专业教育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紧密集合起来(基础课一计算机初级应用;专业基础课一计算机中级应用;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一计算机高级应用),其中计算机的初级、中级、高级应用能力水平是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本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使学生置于“最近发展区”之中,促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计算机基础上,有专业方向的提高,以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 4.1分级教学的可行性 (l)分级教学符合“教书育人、服务学生”的办学理念。由于各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度的不同,兴趣差异较大,如果重心低移,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如果重心高移,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后进生越来越差,整体教学质量下降。实行分级教学的目的在于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成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两条线,计算机教学跟着专业教学走,打破原有计算机教学的单一“课程”格局,建立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系统”教学格局。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p#分页标题#e# (2)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只有使教师的“导”适合于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而分级教学恰恰能使教师的“教”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分级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分级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 4.2分级教学的构建、运行 (l)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侧重于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构建体系时遵照“基础-技术一应用”的教学模式,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教学的每个过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做出学生计算机实际能力的评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的有关规定制定个人的发展规划,进行选课和分级教学。将学生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对于毫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系统的操作使用。通过学习达到教育部IT一AT教育工程考试的要求,这是第一层次。对已达到或接近国家教育部IT一AT水平者,在快速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后,进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种语言,能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思维方式,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要求。这是第二层次。授课内容主要有数据的类型和运算,程序的结构和设计以及与所选高级语言相关的知识。对于已能熟练运用一种语言,并且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第三层次的教学。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分软、硬件两方面来分别组织教学,要求能够熟练进行网络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开发或硬件控制,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水平,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方向。(见表z) (2)运行。实行分级教学后,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实行必修、选修和免修相结合的政策。允许学生参加免修考试,考试通过者可以免修相应的课程而获得学分,从而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将知识面广,责任心强,知识更新速度快,擅长将基本概念讲得生动活泼的教师安排在初级、中级教学环节,将专业知识强的教师安排在高级教学环节。在安排上机实践课时方面,按照学习的内容来安排相应的学时,保证每一层次的学生拥有与其所学知识相当的实践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