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伴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经过多年实践改革试点和理论探索,逐渐形成了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道路的蓬勃发展局面。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深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其目标都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而这些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把在高考中分数相对落后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期望值较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大型企业还是小规模公司以及各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网络管理人员的需求都与日俱增,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及系统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在具体教学执行过程中,把技术发展、社会需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符合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   在过去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每一次的教学改革都是场面热闹,结果依然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具体的课程实施环节。在高职计算机教育方面,课程实施环节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教材建设问题;实验实训配套问题;教法实施问题;课程评价与考核机制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高职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才有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下面就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学院计算机教育的具体现状,试着去分析与探索,力求为进行中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教材建设问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依据,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新成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技术教育在教材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一直努力去解决。通行的方式一般都是每个学期都做新教材的选订或院校教师出版部分教材。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行得通,但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其一,即使每个学期都选用新的教材,但既然是新教材,那么其质量高低是否能反映出技术的发展前沿都得不到保证,同时破坏了教材建设的稳定性。其二,院校教师出版教材,这是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鼓励教师去做的工作。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出版的困境,目前教师出版教材除非是各级教育部门规划项目,否则要出版教材就得接受出版环节中的各项限制。另一方面,高职教学课程繁多,教师出版教材只能解决部分课程的教材,并且同样面临教材质量问题。   要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首先应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拓展,然后依据教材建设的“适切性”和“先进性”原则,对现有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做出一些对教材有益补充的教学材料,比如课程讲义或自编实践指导材料等,有条件的更可以根据院校自身特色,结合计算机学科门类,建立“以教材为核心的资料库”,形成“活页化”的教材体系。并且可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充实和更新,来弥补教材的片面刚性和滞后性。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教材建设完全依赖院校或教师是不够的。高职院校教师对于高职课程教学理论较难理解,对于本学科的社会需求和专业技术发展程度都很难把握。因此,高职院校教材建设还有赖于课程专家引领课程开发和改革,由行业专家提供协助,并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全程参与,才有可能开发出实用、先进的教材体系。   2实验实训配套问题   现在各高职院校都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各院校除了已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还充分利用校办工厂或校企合作资源,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然而,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与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虽然各职业院校都建设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但是却存在着利用效率不高、课程与实训条件不符、实践指导教师专业技能不高等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与企业之间都缺乏了解和沟通,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参与不够,学校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深入,没有服务于企业的意识。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忽略了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的合作,很难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合适途径。学校应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了解和沟通,创新机制,组合自身的功能,提供切合企业的实际服务,本着双赢原则开展多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否则,企业与学校的产学合作问题很难落到实处,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和利用效率也难以得到保证。   另一方面,实践条件趋于完善后,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很难跟进。企业由于没有教育教学体系的经验,即便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支持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保障,都很难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得以体现。教师方面则仍然存在着转变课程教学观念的问题,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高职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学生掌握的知识会过于零散。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企互动,鼓励企业进学校,教师下企业,从而开发出能适应市场需求、能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的课程,结合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真正地培养出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也同样因为存在着这些问题,教师在面对新的课程内容和实验实训设备时,由于缺乏在行业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而各院校的师资培训体系又普遍落后,导致自身的专业发展跟不上,落实在具体的课程实践指导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教学“双师制度”,将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即把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引进到课堂,侧重于实践教学的指导,同时结合现有教师的理论教学,既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还有利于教师在与行业专家互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另外,对于承担课程改革主体任务的教师,应通过制度设立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来做市场调研和专业提升,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改革目的。#p#分页标题#e#   3教法实施问题   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通过多年的积累,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经验,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以工学结合为主体的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基于任务驱动式的课程设计,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的专业规划,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实施等,都是高职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并得以在各高职院校里面广泛推广施行。   上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在于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其一,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是上下一致的,首先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高职教师,在观念上都应该做好改革的准备,其次才是教师作为教改主体在技术上的准备;其二,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让高职教师把教学改革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使教学改革成为教师教学能力、创造能力展示的理想舞台;其三,教学改革应该是主动并有计划的执行,高职院校作为教改的决策中心,应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实施权力,确保教改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在具体的教法实施上,教师作为主体,还应该研究这几个问题:课程的标准、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人才市场的需求、教材体系建设的合理性、课程教学的策略、方法及评估考核机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变。   4课程实施与考核评价机制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对课程实施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长期以来以结果评价课程的机制已无法反映出课程改革后新的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课程结构、功能、内容及实施方法的变革,结合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评价及考核机制应该分为两个方面:即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和课程考核的评价机制。   课程实施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主要针对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教学互动等考面的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是反映教学成果,促进教学实施,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不应仅由结果性考试来实现,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准确地检验平时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完整反映教学实施效果。   在具体的评价机制设计中还应考虑评价策略的制定,这是一套评价机制科学与否的关键。课程实施与考核评价策略应注意这些方面:其一,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其二,多样化。即从单一的量化考核转为注重质性的分析与考核,把量化考核和质性考核结合起来,形成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5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高职院校要求专业教师的配备按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并加大专业实践技能课教师的比例;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及时了解掌握教育理论、专业方面的最新信息和产业前沿技术的最新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不足、新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福利待遇不配套、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需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具体的措施。   (1)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为起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使教师队伍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历结构、合理的理论、实训课程教师比例结构。加快兼职兼课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社会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同时,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利用各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强化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与职业技能的提升。另外,高职院校应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一方面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另一方面对教师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探索教师考核科学化的途径。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通过专家学术报告、教学现场观摩、参与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度交流、参与课程改革等途径,来转变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在掌握专业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同时,要确立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市场调查,熟悉企业和市场实际技术应用水平,了解行业动态。   逐步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鼓励骨干教师深入校企合作,推出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科研成果,以此服务社会。   此外,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观念的转换就显得尤其重要,简单通过行政命令是无法实现这种转变的。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高工作量和低收入是教师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现象无法得到改善,也将会是改革的主要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