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患沟通论文:儿科临床教育研究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吴学东 温建芸 裴夫瑜 井远方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
据国内外权威的统计资料:大部分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全国有7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3]。交流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可有效避免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儿童疾病有患病急、变化快、病势凶的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所患疾病的种类不同,各年龄阶段的儿童中表现为相同临床症状的病因亦不相同;而且儿童自我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不适症状,患病后就诊时因精神紧张而经常哭闹不安,尤其是有打针体验的儿童,看到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时感到紧张甚至恐惧,查体不能配合,干扰医生诊断治疗疾病。有些家长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孩子患病就诊时为引起医生的重视,有时甚至会夸大病情,还有个别家长甚至对医生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医护人员百般挑剔。由于儿科临床中存在这些特殊性,从而导致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在儿科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及需求,及时处理病变、缓解疾病痛苦,预防医疗纠纷的产生。实习生处于医疗工作的一线,直接与病人及家属打交道,应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儿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源自书本,但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其涉及到成人内科学的各个系统疾病,也涉及神经、精神心理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等各门学科,临床专业知识庞大而复杂,很多医学生的儿科理论知识不扎实,并且缺乏临床经验,与患儿或其监护人进行交流时,尤其是遇到家长所提出的医疗问题超过他们解答能力时,回答往往不能令家长满意,从而缺乏进一步与其进行沟通的勇气,失去了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拉大了与患儿的距离。此外,由于实习生临床技能不足,缺乏沟通经验,在儿科实习中,面对的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自己痛苦的婴幼儿和非常疼爱孩子的家长,都会产生紧张及胆怯的心理,不知怎样与患儿及家长进行交流。在当今医疗纠纷不断的情况下,实习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学生害怕面对患儿家长,很难自觉地与患儿及患儿家长沟通以了解患儿病情,获得患儿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的机会几乎为零,严重影响了儿科实习教学的开展。临床带教方面。我国临床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几乎都是在毕业后的临床实践中及医学继续教育中逐步累积而来,这反映出我国医学教育的不足与缺陷。传统的临床带教,往往是重点地把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传输给实习生,带教过程往往忽视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患者的生理康复,而忽视病人的心理健康指导。在当今医患关系恶劣的情形下,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和保证医疗质量,多数情况下带教老师不愿让学生“动手”操作,医学生的医患交流多数是局限于临床实习中的病史采集过程,特别是在儿科,患儿依从性较差以及家长过分疼爱,教师更是不敢让实习生进行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减少了学生与患者交流的机会,导致当今大部分实习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医患沟通障碍。患儿及家长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加上家长对医疗服务要求提高,维权意识增强,医学临床教学遇到了强大的冲击与困难。儿科临床实践和其他科有所不同,往往得不到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在临床带教中发现,患儿顺从性低,愿意配合的病人仅占20%[4]。在我国,患儿大部分是独身子女,比较任性,加上家长太过溺爱和迁就,往往一见到医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大哭大闹不愿配合,家长也不愿自己的小孩成为教学“道具”,处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也会拒绝实习生的临床实践,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家长都希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自己的小孩诊治,对年轻而且没有多少经验的实习生会有怀疑、不信任,存在排斥心理,大部分家长仅会给学生讲述病史而拒绝实习生给患儿体格检查,少数家长甚至不愿向学生讲述病史,导致实习生与患儿及家属程度的交流困难。
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教导医学生调整健康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儿科学专业素养。在医学生进入儿科临床实习之前,具有“儿科工作难”的思想准备。我国国情导致现在很多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度紧张,都希望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孩子诊治,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存在一定的排斥、不信任态度。因此,临床实习生要有思想准备,不应出现消极畏惧的抵抗心理,更不应与患儿及其家属对峙,而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以自己的热情、真诚去感化患儿及家属,为患儿提供细心而耐心的服务,多与患儿及监护人沟通交流,赢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尊重和认同,增进医患之间的信赖感,进而改善医患关系。做好儿科实习要求医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提高儿科常用临床操作技术水平(如骨穿、腰穿等),使实习生对儿科实习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实习生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在遇到紧急情况及家长对相关疾病的各种询问时清楚准确的做出回答,不会因为知识缺乏导致答非所问,进而增强了与患儿及家属交流的自信,也加强了他们对实习医生的信任,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只有在思想上、行动上注重儿科专业理念,才能在儿科临床实习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加沟通亲切感和知识性。临床医学所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并患疾病的人,临床医疗不仅是一个疾病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儿科实习中,儿童住院一般都有家属陪伴,实习生与家属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实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5]。
实习生在与患儿家属沟通时,应注意:①态度真诚,耐心倾听:实习生对患儿家长要热情真诚、亲切和蔼,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亲和力是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保障正常沟通的前提;耐心倾听家长讲述病情,这样使家长感觉到你很重视他讲的每一句话,是非常认真负责为患儿看病,增加信赖感;②掌握病情,有效表达:掌握病情发展、治疗情况和各项检查结果,做出分析,分析病情时,要根据家长的接受力及理解能力,避免用专业术语,做到通俗易懂。与患儿的沟通时,实习生需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与患儿交流,接诊年龄较小的婴儿时应注意动作要轻巧、熟练,尽量减少刺激,并尽量用语言和抚触给予关爱和呵护,增强患儿的亲切感,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接触年长儿时注意态度和蔼亲切,并注重方式方法,说话的语气、问诊的语言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疾言厉色,伤及患儿的自尊心。在给患儿做检查或治疗时,应耐心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尽量消除他们的恐惧,使其积极配合医疗工作。对哭闹不配合的患儿也一样要有耐心和爱心,尽量用表扬或称赞的语言去鼓励他们的信心,消除他们对疾病的恐惧感。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使学生能在沟通交流中化解问题,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增进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与患儿建立了良好医患关系,有助于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加强临床带教老师素质,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临床带教医师对提高实习生专业技能及沟通能力并走好行医生涯的第一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带教老师的言谈举止、观点立场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教育方式不再是课堂教学,而更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p#分页标题#e#
在儿科实习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应向实习生灌输儿科医生是崇高的职业,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祖国的未来,教育他们树立专业思想;注重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紧密联系临床,给学生介绍接诊患儿的方法,如在给患儿做检查时应先进行容易接受的检查,例如对咳嗽的患儿进行检查时,可先行肺部听诊,再检查咽喉。培养学生在医疗工作中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明白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的学习同等重要,将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和各种技巧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使学生在实习过程锻炼提高沟通能力,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合理选择病人。在儿科,尽管孩子是病人,但是与患儿的沟通很大程度上讲是与患儿家长的沟通,由于患儿家属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受教育程度及性格各有差异,对临床教学的理解与配合程度不同。选择配合度高、症状及临床体征比较典型的病人作为学生临床实践的对象,避免家长及患儿因不愿配合而出现矛盾、纠纷,影响开展医疗及临床教学工作。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医学教育者在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同样也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更多的医学生成为从身体到精神两方面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综合性高素质医学人才。在当前儿科医患矛盾日益增多,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应加强对儿科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患儿及家属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及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