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资源型城市建筑形态特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0引言 我国东北地区土地广袤、资源优势突出,在建国初期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带动了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特殊的气候、资源条件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其建筑的外部形态个性鲜明,如建筑形体规整、外界面厚重、多采用暖色调、带有异域风格等。分析其建筑外部形态及其深层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把握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建筑形态的特征,为实现资源型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建筑外部形态适应自然环境 任何建筑的外部形态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的变化总是比较缓慢的。因而,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几乎是恒常不变的。”[1]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各地区的建筑形态,也正是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千姿百态、形式各异的建筑形态。 1.1气候因素 东北地区严寒的气候赋予建筑以独特的地域特征。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短暂,无酷暑;冬季日照时间短,盛行西北风和偏西风,降水的主要方式是降雪。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为获取充足的日照,建筑总体布局大多采用较为分散的南向布局,建筑的长轴多垂直于冬季主导风向布置。这是因为冬季冷风直接影响建筑的热损耗,这种布置方式可以加强建筑之间的挡风效果,降低建筑热损耗。寒冷的气候,不仅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布局,在单体建筑外部形态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为抵御严寒,东北地区的建筑外墙和屋顶通常比较厚实,北向的门窗洞口面积也相对较小。建筑层高不高,外观厚重封闭。而且,为减少建筑的热损耗,单体建筑平面多为集中式布局,形体以规整的几何形体为主。东北各地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差异,建筑的外部形态敏锐地反映着气候的这种细微差异。例如,在降雪量大的地区,建筑屋顶坡度也较大,以利于快速排除屋顶积雪,减轻屋面荷载。而在降水量较小、风力较大的西部地区,大多采用坡度平缓的平屋顶,以降低建筑高度,减小建筑的风荷载。 1.2自然资源因素 东北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县级以上的资源型城市有89个,资源产业赋予这些城市以独特的风貌特色。建筑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产业的影响,但随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有逐渐淡化的趋势。首先,自然资源的分布对城市整体布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一般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的建筑布局大都围绕资源的自然分布展开,城市呈分散型布局。以抚顺为例,城市整体呈带状分布,北半部分为工业、商业和居住等功能,南半部分则是以散布的矿坑、矿井为核心,呈散点状分布的生产、生活性区域。其次,不同的资源产生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资源类型不同的城市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观。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矿山上,而石油资源则主要蕴藏于广袤的平原之下。辽宁阜新在海州露天煤矿的再开发中,保留了煤矿开采后留下的废弃矿坑,将带有城市历史印记的地形地貌所蕴含的历史感凸显出来,成为抚顺的标志性场所。最后,自然资源不仅对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城市景观等宏观层面产生影响,某些自然资源则对建筑外观形态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例如,20世纪初,我国东北林区常见的“木刻楞”,是一种纯木结构的井干式木屋,就是充分利用当地森林资源而建造的。建筑墙体以圆木垒叠而成,屋顶覆以木瓦,外观粗犷古朴。南向开设较大的窗户,北向则不开或开小窗。这种建筑既与东北地区的气候和自然资源相适应,又能满足生活的要求,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2建筑外部形态承载地域文化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发展与形态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曾有大量移民人口迁入和外来殖民统治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则成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这使东北地区的文化具有多元交融的特征。 2.1传统文化 东北地区生活着多个民族,原住的满族先民推崇萨满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则各具特色,衍生出了独特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而外来的移民人口则带来了汉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的交融孕育出了新的文化模式,使东北地区的城市和建筑也呈现出多民族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的特征。例如,该地区比较典型的满族民居大多采用硬山顶,后来,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出现了歇山顶。这是一种简化了的歇山顶,是在硬山顶的基础上设明柱架起戗脊形成“八字型”的歇山顶,这种屋顶形态是满汉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2.2外来殖民文化 19世纪下半叶,外来殖民势力由于经济侵略需要在东北地区修建了中东铁路,铁路沿线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就有资源型城市。由于受到外来殖民文化———主要是日俄文化的影响,使城市与建筑的布局和形态带有明显的殖民特征。城市与建筑风格多样,且带有异域性因素。例如,哈尔滨的城市布局具有典型的欧洲城市特点,城市采用巴洛克式的结构,注重轴线和节点,呈辐射状分布。其建筑风格则纷繁复杂,基本包罗了当时东西方世界流行过的各种建筑思潮和流派,象巴洛克、新艺术运动和折中主义等等。但单体建筑的形体通常为规整的矩形体量,主要通过建筑的门窗、屋顶、女儿墙和装饰等形成多样的建筑风格。长春则是一个以折中主义风格为主的城市,建筑融日本建筑细部和装饰与中国古典建筑符号于一身,被称为“兴亚式”或“帝冠式”风格。 2.3现代工业文化 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很多资源型城市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因此,工业文化是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大都与资源的开采加工相关,像石油、煤炭和金属工业等,其生产加工一般都需要庞大的设备及空间,超常的建筑规模、尺度,与工业设备、管道一起构筑了充满时代感的工业建筑形象。而且,工业建筑的外部形态是由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所决定,这与现代主义建筑“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相契合,给东北地区带来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它所倡导的清晰的结构逻辑和技术理性精神,也体现在建筑的外部形态上。#p#分页标题#e# 3建筑外部形态表现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的推陈出新,极大地推动了建筑的创新,也促进了建筑外部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其中结构和材料技术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外部形态。 3.1材料技术 建筑材料是建筑形态创作的物质基础。东北地区早期的建造活动通常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以土、木、石、砖、瓦等为主。建筑的外部形态契合于材料的自然属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满族民居的“跨海烟囱”在布局、形态上都独具特色,这是由于早期的满族民居屋顶通常采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如果把烟囱直接设置在屋顶上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很大,因此烟囱通常独立建于建筑山墙之外。随着建造材料的不同,烟囱的形态也各异,土坯建造的烟囱为收分明显的锥台形;砖砌的则呈正方形,截面逐层缩小,状如小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玻璃、混凝土、合成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材料。这些新材料以其丰富的色彩、质感和优越的性能,为建筑形态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这些新材料往往工业特征明显,缺乏地域特色,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建筑趋同的现象。如何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来创造能够延续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文化特色的建筑,实现传统与现代多层次的互融共生是设计关注的重点。 3.2结构技术 任何建筑都离不开结构体系的支撑,密斯认为,“结构体系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它比工艺、比个人天才、比房屋的功能更能决定建筑的形式。”[2]与建筑一样,结构技术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受材料、技术和经济条件所限,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早期的建筑以木结构、土木结构或砖混结构为主,建筑形体简洁规整、外观稳定敦厚。随着材料技术和结构科学的发展,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建筑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结构类型,象钢筋混凝土结构、索膜结构等新型结构为建筑外部形态的多样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建筑突破了单一的矩形体量,出现了几何体块的有机组合,甚至是非欧几何的自由曲线形态,建筑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彩。 4结语 在我国各地区城市、建筑逐渐趋同的背景下,发挥资源型城市特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创造时代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的新建筑,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建筑外部形态的诸多影响因素,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为基础,深入挖掘资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地域特色突出、形态多样的新建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