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病理学教学成果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提升病理学教学成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升病理学教学成果

作者:赵东海 钟秀宏 张以忠 赵丽微 杨宁江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是病理学的基础,由于课程设置的特点,许多学生会对前期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遗忘,因此在介绍病理学知识内容前要做到对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在加强学生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认识的前提下,进而介绍病理改变及功能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点,提高学生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要遵循学科性、适度性原则,在实施教学时,要遵循病理学学科特点,引入的知识点必须为病理学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疾病诊断能力服务,而且介绍的内容不能过多、所占据的时间不能过大,避免冲击正常的教学安排。另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还要遵循病理学教学规律,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学生接受能力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根本,力争做到简洁、科学、有效。

教学实践的连贯性病理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病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研究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安排的实验内容外,注重引导学生完成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病理学常规技术,培养基本的科研能力均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学生专业思维及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衔接病理学课程内容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有密切关系,只有明确掌握正常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才可能理解疾病状态下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的功能性或形态学变化。由于医学生病理学课程大多在第四学期开课,此时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两门课程已经结课近一年时间,因此对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特点有很多已经遗忘。教学中,在介绍每种疾病前,先简单回顾这一器官的解剖学结构和组织学特点,让学生首先对正常的结构加以掌握,然后再介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这样从正常到异常,从简单到复杂,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病理变化的特点。例如:在讲解门脉性肝硬化时,首先复习和回顾正常肝脏的解剖学结构和组织学特点;然后,着重介绍肝硬化时病理改变,并对比假小叶与正常肝小叶之间的差别,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变会引起哪些后果。这一教学过程既复习和总结了正常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又讲授了肝硬化时的主要病理变化特点,利于学生认识和学习这一疾病,而且也做到了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

注重为后续课程的知识内容做铺垫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病理学的知识内容更要为后续性的临床课程服务。因此,在讲解病理学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的思维能力,逐步将临床思维渗透到病理学教学内容中。例如,在介绍了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表现后,针对其病理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由于门脉性肝硬化的主要病理学改变是形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因此在B超检查时可见肝实质内为反射不均的弥漫性斑状改变或呈索条状、结节样光带、光团改变,透声性差等改变。而作为最为经典的诊断依据是肝穿刺发现大小不一的假小叶。对于门脉性肝硬化的治疗,依然需要以其病理改变为依据,即保护肝功能和抑制肝脏纤维化。通过以上知识内容的讲解,将影像学、内科学等临床知识与病理学知识结合起来,利于学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转化实验与实践环节不仅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也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4]。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病理学课程的终极目标。传统的病理学实验和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这种实践方式具有简单、有效的特点,但是学生往往表现为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坚持传统实践方式外,通过开放实验室、第二课堂、自主设计实验等实践活动开展,引导学生完成切片制作、疾病模型制备等,不仅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连贯性,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任务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丰富教学手段,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探索,以适应知识更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对加强病理学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