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与英语小说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阅读疗法与英语小说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阅读疗法与英语小说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作者:许胜男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在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当前,青年人心理健康的调适业已成为时代难题,也正如洪水猛兽,需要及时遏制。虽然文学对人心灵的矫正与医治作用在我国古往今来皆有认识,但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可操作体系,相比而言,欧美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只是在大学有相应的学科与专业,商业上也有相应的应用操作,一些普及化的读本如《阅读疗法:女孩生命中各阶段阅读指南》(Bibliotherapy:TheGirl’sGuidetoBooksforEveryPhaseofOurLives)也已出版发行,很值得我们借鉴。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介的高校外语系的文学教师,应积极协助这种研究与应用在中国的开展与普及,拿起文学这个古老但又得力的武器,为此尽微薄之力。本文思路的形成是基于对英语文学课程和学生心理问题多年的观察、分析与思考;理论依据为阅读疗法的心理干预作用与英语成长小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法上则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法。本文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旨在寻找、链接和综合这三种理论中与本论题相关的部分,并阐明这种链接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一、阅读疗法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阅读疗法(Bibiotheraphy)最早见于欧洲中世纪向病人诵读《圣经》、《古兰经》等宗教经书来进行心理矫正并配合内科治疗;发展到17、18世纪,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内科医生给病人开出的药方往往就是阅读书单;19世纪中期起,开始出现将非宗教书籍也列入阅读治疗的书目的呼声。而在近两百年来,美国率先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的SamuelMcChordCrother是将阅读疗法系统化、正规化的第一人,他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发表文章“文学门诊”(ALiteraryClinic),并创造了“bibliotherapy”一词。到20世纪30年代后,阅读疗法得到了西方相关机构的普遍重视。193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医院图书馆分会设立了阅读疗法委员会;1961年“阅读疗法”一词首次被收入第3版《韦氏新国际词典》;词典定义为:“在医学、精神病学领域,利用精选的阅读材料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同时可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来指导人们解决一些有关人本身的、内在的问题。”凌珊、华薇娜在《临床精神病学杂志》中将其总结为如下的公式:治疗=精选阅读材料+个别辅导+确定的目标;[1]196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阅读疗法”研讨会。在前苏联,20世纪70年代有4000多家医院向病人提供阅读疗法服务。匈牙利、德国等国家的一些医院也相继为病人开展了“诗歌疗法”、“喜剧疗法”和“有声服务”等。意大利则成立了“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病人对症选读。1984年国际图联发表了《图书馆为医院病人和残疾人服务纲要》,肯定了“阅读疗法”在病人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阅读疗法在国际上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阅读疗法已成为图书馆学和医疗康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李芬等在《现代情报》中“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综述”中提供的数据,[2]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系统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在:(1)2008年王波先生的理论专著《阅读疗法》出版;(2)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明了阅读疗法对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3)撰文探讨了阅读疗法对高中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与治疗作用;(4)1999年开始高校阅读疗法这一论题的研究,迄2008年有162篇相关,其中大多是在图书情报学的领域论述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与实践的可行性讨论。(5)在此基础上有学者2006年创造性地提出在高校开设阅读疗法课程,认为这对于预防人们心理问题的出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推动阅读疗法的发展和阅读疗法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开设阅读疗法课程以及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

对此两位高校文学教师胡龙春与许胜男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胡、许2009年撰文提出开设高校英语文学选修课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构想:认为文学即是人学,其功用之一就是代为表达。成功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内心最隐秘的部分,碰触人心中的黑暗与创伤,当那人还在黑暗与隐藏中不知所以时,作家却因着天才的观察力,看清问题的所在,然后就用语言将它表述,同时也将人内心说不出的叹息表达出来,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一种改变和引导。文学医治的其中一个方式是借由观察作品中类似的案例而发现历史、社会和自己的错谬所在,通过发现谬误而得到医治。因为错谬带来伤,伤带来痛,痛带来扭曲与压抑,所以通过阅读成功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在心理和生命上健康成长,从而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3]该文也认为:欧美文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更胜于中国文学,欧美文学对全人类的生存困境多有深刻洞见,对人性幽暗多有深邃透视,对人类心灵为之生死的真理多有虔诚信奉与守望。所以这里“成功的文学作品”需由欧美文学教师与学者加以界定与导读。

二、欧美成长小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再看目前作为传统科目的英语文学课,许多学校依然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老师罗列大堆的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习惯于机械式记忆一些事实,如作家作品,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关于文学的深层互动就很难展开;同时由于缺乏引导和自我表达,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表现日趋复杂化;因此预防重于治疗。因此高校英语文学课也有必要按阅读疗法的理论、采用恰当的教学与辅导模式将英语文学教学与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研究相结合,通过在文学课程中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和解读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相关成长课题帮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做好心理疾病预防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英语文学课的授课方式应符合阅读疗法的治疗公式即“精选阅读材料+个别辅导+确定的目标”,这里“精选阅读材料”可被上文中“成功的文学作品”所替代,所以应用阅读疗法的英语文学课程的授课模式应为:成功的英语文学作品+个别辅导+确定的目标。

在研究中,首先需要选择与界定“成功的英语文学作品”,哪一类型的英语文学作品涵盖成长课题呢?值得留意的是: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指南中首次列入了“欧美成长小说研究”,芮渝萍、范谊等的“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得以立项。他们认为:我国青少年缺乏理想、思想麻木、道德虚无、极端个人主义、色情泛滥等社会和心理问题是商业社会和个人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产物。[4]根源在于人们在满足青少年的物质和感官需求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他们精神和道德成长的看护和滋养。他们希望我国教育界能够认识到青少年成长文学对于青少年成长的独特意义,把成长文学阅读纳入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体系,使我国青少年能够在中外优秀青少年成长文学作品的滋养下健康成长;而研究成长小说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认识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和成长需求。#p#分页标题#e#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起源于德国,根据后来《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成长小说“涉及的是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是“关于一个笨孩子离开家到社会上寻求冒险,经过一番艰难终于获得智慧的传说故事”。然而,成长小说并不仅仅是关于冒险的故事,更主要的是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的历程。这种长大的过程会有固定的模式:主人公离开家后,经历成长和抗争的各个阶段。在和周围环境相接触、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主人公的个性在不断形成,也在不断变化。在饱受危机和恋爱的考验后,他最终会找到发挥自己特殊才能的最佳位置,而他的许多愚蠢错误和痛苦经历也会随之消失,一种有益的生活就会出现在眼前。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变革和机械革新的19世纪是英美成长小说最流行的时代,作品的主人公常常由低层的工人阶级成为受人尊敬的绅士。成长小说对主人公的行为、思想和反思给予同样的关注并试图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成长的过程往往是充满危机的,所以在有些成长小说中,第一主人公并没有成功地成长而是被生活和错误摧毁了,但小说的叙事者作为旁观者,却通过主人公的挣扎和毁灭过程获得了人生的启发和成长的体验。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成长中寻找精神家园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共同经历,成长小说也因此是人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个人身份、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有力切入点。”[5]芮渝萍通过对美国成长小说的系统研究在其专著中也写道:“成长小说具有原型特征,能够激活读者潜在的无意识成长体验,帮助读者从阅读中发现超越个人生活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把过去朦胧的成长感受清晰化,从而进一步认识‘我是谁?’‘我在何处?’‘我往哪里去?’这些人生的基本问题。”[6]因此,应用阅读疗法的英语文学课程授课模式应为:欧美成长小说+个别辅导+确定的目标。

三、英语文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究性

项目式学习20世纪初期发源于美国,60年代被应用于医学领域,70年代项目式学习被引入到二语习得之中,80年代形成一种教学模式,直到90年代,项目式教学模式才真正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至今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并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使用的实例。秦亚欧等认为采用“项目学习法”8W教学模型可以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因为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它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7]刘景福认为项目式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因为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指导教师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依照教学内容设计出项目(或方案),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其自主学习流程分为选择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学习评价等六个阶段。作品制作是项目式学习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重要特征。作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图片、录音片段、录像片段、电子幻灯片、网页和戏剧表演等。[8]项目式学习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首先应用于医学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至今尚停留在理论认识的阶段;至于将其引入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理论探讨或实践尚未有所闻。但我国研究者也发现:项目式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建议去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实践的真实性。除此之外,项目教学法符合Gardner(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语言发展所需要的心理机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即真实交际的需要。因此,有助于促进语言教学。[9]因此,英语文学课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来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世界的结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主动选择和探索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以找到对人生问题正确的看法与解决方式,并按兴趣分成探究和学习小组;其作品制作与成果交流阶段则可以根据原著改编剧本与戏剧表演的方式或评论写作来进行。这就满足了应用阅读疗法的英语文学课程授课模式的后两项: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为之量身定做的学习目标。

根据我们2008~2011年在天水师范学院英语系对这种授课模式的初步尝试:英语文学项目式教学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是教学、教研、科研活动与学生活动的结合;具体工作分为两个部分:教研室课程建设与研究部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活动部分,在执行中需要两边协同工作。根据项目式学习所支持的自主学习流程,英语文学课程中的戏剧项目按六个阶段来进行:选择作品、制定计划、解读作品、剧本制作、演出交流和学习评价。[10]为验证项目式学习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是否也具有同样优势以及本戏剧项目设计的原定目标是否能实现,我们于2011年7月对全程参与2011年4~6月美国文学课程戏剧项目及本校外院第四届英文经典作品展演的2008级1班和3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模式不仅具有调节心理与价值取向的作用,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要旨,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等文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卓有成效。所以该思路基本正确,可以再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虽然文学对人心灵的矫正与医治作用在我国古往今来皆有认识,但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可操作体系,相比而言,欧美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通过链接和综合欧美阅读疗法、英语成长小说理论和项目式学习中与本论题相关的部分发现:高校英语文学课可按阅读疗法的理论、采用项目式学习教学原理将英语文学教学与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研究相结合,通过在文学课程中指导学生解读优秀成长文学作品并借由项目式学习自主研究与其实际相联系的成长课题帮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做好心理疾病预防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相关实验结果则显示:该模式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要领,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等文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卓有成效。下一步研究应为对英美成长文学具体作品的选择与对作品中所关注的具体成长课题的界定,同时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总结应用研究成果的最佳方案。#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