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发展内涵及形成因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文化发展内涵及形成因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文化发展内涵及形成因素

 

作者:邓显超,幺翔宇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探析   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5](P211)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的,是一种以生活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农民为主体所创造的、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软实力是农村(乡村)文化在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对本地农村甚至是其他地区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内可以为当地农村带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多样和社会和谐,对外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制度吸引和文化向往。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农村文化软实力体现为农村文化的凝聚力、保障力、生产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凝聚力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也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直接关系到文化强村战略的实现,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乡风文明的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提供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农村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制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着我国农村文化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广大农民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发展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改革开放中农民的首创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乡风文明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能够作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策要素和行为规范融入到农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益变化发展的农村社会提供精神支柱。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的乡土文化、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培育农民的公民文化、民主文化和集体文化自觉,抵制宗族之风、迷信之风、奢靡之风和赌博之风等腐朽和落后文化,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激发农民文化创造的热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民素质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全过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素质教育中的需求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认同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中的坚持度,是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核心的农村文化保障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常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称。[6]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政府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际,着眼于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党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把文化建设同农民基本文化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切实保障农民公共文化权益的重大举措。覆盖农村广大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共享格局的形成,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关系到一个地方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关系到当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相对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意义也更为深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文化运行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公民的文化权利主要包含四个基本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新的权利,四是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和开展文化创造的文化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以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平等享有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推进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着力改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乡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p#分页标题#e#   (三)以经营性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农村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发展趋势的产物。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带动就业多、发展潜力好的“绿色经济”,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创业,拉动内需消费,促进跨越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农民为创作生产主体,以农村文化资源为主要依托,将地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形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文化富民、加强和谐农村构建、保障传统农村文化传承、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和加速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选择。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发和萌芽状态,农村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文化市场发育不良、发展速度缓慢,文化品位不高,管理相对薄弱。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产业在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民俗风情展演、产业机制完善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维护手艺农户利益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达的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体现。农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很多优秀的农村文化艺术,具有走向产业化、形成产业优势与效益的潜质。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需要各级政府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借鉴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文化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文化产业,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实施重大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掘农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本”,吸引民资及外资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逐步使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提升农民的文化意识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加强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释放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   (四)以区域特色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吸引力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整个文化表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原生性、稀缺性等文化特征。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也特色鲜明,构成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显著个性特征,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有很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特色文化发展的品牌欠科学、知名度不高、个性不突出,尤其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对更大范围和更多民众的吸引力。农村特色文化创新是提升农村文化生产力的关键,是农村文化软实力持久不衰的灵魂。“文化创新是人类在继承、借鉴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实践需求,逐步对旧文化模式和系统进行革命性改造和扬弃,从而创造新质文化的进步运动,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重要实践方式。”[8](P17)   农村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等方面。提高农村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就要在开发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上下工夫,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凸显特色,巧打乡村历史文化牌、乡村景观文化牌、乡村休闲旅游牌、乡村饮食文化牌、乡村传统工艺牌、乡村民俗文化牌、乡村节庆文化牌。追求农村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就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全面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找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实现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打造农村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五)以文化传播和交流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影响力   农村文化软实力不仅表现为农村特色文化的吸引力,也表现为农村本地文化对区域外的影响力。再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交流,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传播和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客观要求,是扩大农村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农村文化影响力是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能力,不仅包括农村文化对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而且也包括农村文化对区域外受众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不仅包括农村文化“走出去”,而且还包括把区域外的优秀文化“引进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互动和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中华文化带来的“中国风”、“汉语热”风靡全球,方兴未艾,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很有限,世界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推动包括农村特色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农村是文化资源富矿,民间、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相对完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本土文化的振兴,文化内容和文化创意在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本土民族特色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颇受国际文化市场的青睐。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把彰显悠久农耕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活动及产品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受众感受到农村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优秀的地域文化走出农村,走出区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世界上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的伟大成就,扩大农村文化影响力。   结语   农村文化软实力对新农村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撑,它能扩大农村区域的外在影响,传播农村的形象,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文化经济日益结合和区域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形象、品位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杆。一个地区要赢得竞争优势,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决定着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和幸福指数。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1]#p#分页标题#e#   这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实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战略机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农村文化凝聚力、农村文化保障力、农村文化生产力、农村文化吸引力、农村文化影响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统一于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和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之中。在这个统一体中,五大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功能的发挥,都要依赖其他构成要素的支持及与其他要素的互动,五大要素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