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成就报道的叙事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成就报道的叙事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经济成就报道的叙事学

 

引言:   人的一生都被各种叙事包围着。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1]单从新闻叙事来看,它不同于文学叙事,是人们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并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新闻话语[2]。就经济成就报道而言,和其他类型的新闻不同,它的故事性相对最弱,说理性、论证性文本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多。《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可见,经济新闻报道背后有一系列政策和理论问题,专业性很强。本文将从叙事切入点、数字运用与细节等要点入手,对经济成就报道的叙事模式进行探讨,寻找优秀报道的要素,以及如何避免因为叙事不当而造成报道失败。   一、报道切入点选择   1.相对较弱的时效性   成就报道的属性决定了和动态性消息相比,其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对较弱,往往是等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确定的成绩再进行报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时效性,事实上对任何类型的新闻报道来说,时效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属性,这就要求报道时仍要寻求事件的最新进展,并以此为由头进行文本写作。记者采写报道,尤其是写分析性的报道时,要想把事物说透,不能只从事物本身说起,还要从相关的问题说起,或者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事物就会看得比较清楚,所谓“跳出事物看事物”就是这个道理。[3]同时,电视媒体的特性决定了要用镜头语言表述,这就需要等待事件进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实质性进展再进行报道,因此成就报道不必苛求时效性。   2.正面报道或悬念的设置   成就报道要通过事实的呈现、理性的推理分析论证其成为成就的合理性,因此作为切入点的新闻事实必须经得起推敲,同时同一件事情选择什么角度叙事也是必须精心考量的环节。“文如看山不喜平”。一方面,成就报道容易陷入平铺直叙的窠臼;另一方面,经济报道需要说理、论证,电视媒介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在观看时往往不能及时对这些内容作出反应,所以为了吸引观众收看,鲜活有趣的故事是非常必要的。在2006年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一部叫《走进新农村》的系列报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三个小故事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一般媒体做相关题材时,容易陷入题材陈旧、角度老式的窠臼,这篇报道采用三个并列的小故事,不同于普遍采用的创卫生村、整治村容村貌等老套题材,而是从外来工在异乡过年、电子眼管卫生、为老百姓关闭七家水泥厂等独特、新颖的角度展现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的变化,故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点滴微小变化体现出新农村建设实实在在的成就。   二、文本的结构   1.事实与说理   当我们分解一条电视经济成就报道时,其内容大致可分成事实部分以及随之而进行的论证说理部分。不少成就报道因为事实或不具代表性、或展现不充分而导致报道流于平淡;还有的报道则过于偏重说理而给人以乏味感。事实上,好的成就报道所选事例不必过多,两个左右即可,但必须给予充分展现,在叙事中将需要论证的道理展示出来。仍以《走进新农村》为例,在关闭水泥厂建设和谐新农村这篇报道中,超过8成篇幅是果农、村民的采访及背景介绍等,结尾部分也尽量通过村长、村民的采访进行赞扬,点题部分只有几句话,胜在生动不枯燥。所以,优秀的成就报道未必要长篇大论,遵从新闻叙事规律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设置悬念   悬念是很多报道常用的手法,比如先引入一对矛盾进行设问,随着事件的展开矛盾逐渐化解,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说理与论证。2005年获奖作品《中山盲人自主创新填补国内IT软件领域空白》,单看题目就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盲人如何创新?”“盲人与IT之间有何关联?”引发观众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关注新闻,这就有效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3.细节展现   说理性再强的经济报道,都应该有细节支撑,好的经济报道必然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和情节。中央电视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系列报道,很多都是经济类题材,以《东北振兴》系列为例,记者介绍玉米产业开发时,手中拿着产业大树图表,这都是吸引受众的要素,使报道摆脱了教条及空洞的说理,带来过目不忘的观看感受。   4.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   法国叙事学家巴特把事件按重要程度分为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核心事件对故事后续发展有不可或缺的引发作用,卫星事件对核心事件起丰富、补充作用。受此启发,国内新闻界也将新闻事项划分为主要事项、次要事项、边缘事项和背景事项四类,[4]而主要事项、次要事项与核心事件类同,边缘事项、背景事项和卫星事项类同。在叙事结构中,核心事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卫星事件往往能增加故事性和曲折性,因此不能轻视其叙事功能。在报道经济成就时,选材要反复权衡,通过合理搭配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比例,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三、镜头叙事———蒙太奇效应   蒙太奇是电影语言,其定义为镜头的剪切与组接。经济报道中镜头承担的任务主要有两点———在叙事段落用镜头与文字搭配,展示事件来龙去脉;在论证阶段用镜头承担叙事、抒情功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芯海信造》是在自主创新确定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拍摄的一条好新闻。当时海信装有首批自主研制芯片的电视机下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电视机所有芯片全部进口,海信芯片改写了这一被垄断的历史。在报道中,记者首先以出镜的形式,手拿芯片介绍“中国芯”的优势,让观众把注意力立刻集中到核心事件;介绍芯片核心技术被垄断时,配以彩电生产线镜头,凸显巨大市场与微薄利润的差距;而在介绍这项突破的意义时,则大量采用研发大楼外景等具有抒情性质的镜头。叙事、论证、观点都辅以相对应的镜头,充分利用镜头的表现力突出主题,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p#分页标题#e#   四、字幕与图表的运用   对于电视来说,当涉及数字及观点性叙事内容时,应尽量使用字幕与图表。电视具有稍纵即逝的传播特点,展现经济报道中所涉及的数字、政策背景、推理等时,容易过耳即忘,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当涉及这方面要素时,一方面要尽可能表述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应制作清晰的字幕、图表加以辅助,可以借助柱状图、饼状图等数学工具,同时还可以利用动漫等形象增加直观性。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循环经济使济钢实现全国同行成本最低》,通过示意图展现了过去和现在炼铁炼钢时的不同,将枯燥专业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展现了新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的独特优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很多此类报道都增加了图表等要素的设置,这一趋势是符合电视传播特点的。   五、自然而不生涩的结论   经济成就报道容易落入的窠臼是———论据和论证相互关联度不强,为了得到某一结论而勉强选择事件,则新闻事件不生动、成就报道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在流程上要严格把控,确保每个叙事环节不出纰漏,主要涉及两种情景:一种是记者在采访中首先获知新闻事件,结合对事件的了解以及对当下社会经济工作的形势把控,选择报道角度和叙事方式,在吃透当前经济工作重点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得出经验或结论。“如果长期以同样的开场白,引入新闻话题,势必会使观众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5];另一种是任务报道,一般是在年终或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进行配合报道,也就是所谓命题作文,当报道的流程变为结论已知———寻找论据———推导结论时,事件的选择往往成为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这需要创作者反复考量、打磨角度,使得事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紧密,不突兀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