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学经典与教学创新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何谓文学经典?这是一个首先需要辨析的问题。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文学经典无疑是这笔财富的集中体现,要让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中有选择地阅读作品,经典无疑应该就是他们首要的阅读对象。尽管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具备经典的过程中,它本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经典的存在。文艺理论家刘若愚先生归纳出经典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其次,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再次,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最后,经典应该具有可读的无限性。 文学史家黄曼君则从思、诗、史三个方面来把握经典的“本质特征”。他认为,第一,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第二,从艺术审美来看,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的内涵。第三、从民族特色来看,文学经典还往往在民族文学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总之,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常读常新。 作为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阅读经典本应该是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在目前互联网、手机、游戏、QQ等与学生亲密接触之后,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被占用,纸质经典愈来愈远离他们。 笔者曾给大三的学生开设《散文创作》的专业选修课,我在上第一次课时就曾抽样调查过学生对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的阅读情况,得出的结果确令人沮丧。他们对于古今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确实读得太少。一些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重要事件以及现状等知之甚少。这让我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文科学生如何才能抵住网络的诱惑,回到文本?按我个人的理解,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阅读方式上,就应该与纸质的文本面对面。尽管现已有大量的电子图书面世,但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仍应该成为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载体,传统的纸质阅读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一次课的摸底让我明白了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也试着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纸质作品的热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我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阅读纸质经典”竟然在班上掀起了一股热潮。这里我简要介绍自己的一些举措,以飨同道。 二按现行中文专业的教学计划,大一大二还更多地是在学习文学史。分文类的学习从大三才开始,主要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比如我院就为大三学生开设了《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四门专业选修课。就我的课堂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在大一大二的阅读主要以小说最多,诗歌其次,散文第三,戏剧最少。所以,散文类作品尽管接触较多,但由于没有系统性地介绍和讲授,学生对古今中外散文的情况还没有一个总体的轮廓。所以,只能在选修课上加以介绍。在以“我心目中的《散文创作》课”为题,我又要求每位同学写出自己希望在这门课中学到那些内容,我对他们希望的内容做过详细的分析和统计,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散文历史、现状、理论的系统性了解;二是如何欣赏经典散文;三是如何写出自己满意的散文。 应该说,完成学生要求的第一点很容易,只需要对古今中外散文的发展历史、源流、现状加以描述,使学生对散文的前生今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就可。但要完成第二点和第三点难度就很大,这是学生预期的能力,而且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看得见的能力。所以,针对学生的要求,我提出了“热读散文经典”的口号。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我看来,要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水平、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必须首先建立在大量地阅读经典散文之上。只有从经典中感受前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构思能力、感情调配能力,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所以,我在《散文创作》课上具体作了以下几个方面。 尽管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对学生来讲,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由于学生对散文文类知识的系统性欠缺,他们对经典散文作品的接触并不多,所以,我先是对域外的散文经典进行了介绍。从蒙田、培根开始,波特莱尔、纪伯伦、梭罗等代表作,每位散文家的作品的风格也给予了介绍,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一些指定作品的阅读,鼓励写阅读笔记。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欲知其文,先知其人。在这样的前提下更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这一点,我花了大量时间查找散文作家的传记资料,把他们毕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介绍给学生。比如我介绍波特莱尔的生平、经历之后,学生们原只知他是诗人,对其散文所知不多,现反而想看看他的散文。对于中国古代、现当代作家的生平那就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我在讲述《我所知道的康桥》时,我是先讲徐、林之间的恋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从这一背景下去理解徐志摩的这篇散文效果会更好。 此外,每堂课课前的五分钟,我主要用来介绍自己最近阅读的散文作品,以现身说法来引导学生去选择性阅读经典散文。如我介绍了《庄子》、《史记》、《世说新语》《浮生六记》、《野草》、《谈龙集》等散文作品,每一次课介绍两部散文经典作品,并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事后,许多同学都去图书馆借阅这些作品读,有的同学还认真写下了读书笔记。当然,一部分同学能跟上我的节奏,但是一部分就显得不够用力。所以,适当的考评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由于选修课的考查方式比较多样化,而我把学生阅读经典散文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内容,奖励读得多、读得认真的同学,鼓励中间学生,批评落后学生。经过这个引导措施的推行,一个学期下来,我班同学中读得最多的有50余部,最少的也有10余部,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此外,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可知,他们不但大量阅读了散文作品,就连小说、诗歌、喜剧等也读了不少,这让我十分满意。 #p#分页标题#e# 在《散文创作》课上,我力图追求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与学生的沟通,课堂讨论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也是我了解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上第二次课时,我就布置了讨论题目:什么是好的散文,好的散文到底有无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位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写出自己的看法,或举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讨论任务一布置,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讨论课时,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写了发言提纲,发言很踊跃,同学之间因看法不同还引起了争鸣,他们在争鸣中还引用了一些名家观点、名家作品来左证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一次讨论课的收获远比听老师的长篇大论大得多。 按这门课的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针对一个作家的散文或一篇散文写一篇赏析。事实上,大多数同学都有眼高手低的毛病,从别人的散文中,他能隐隐感觉到一些精彩之处,但是要行诸文字,这一个飞跃过程还是颇有难度。所以,我对同学的要求是,赏析文章不要太长,只要短的,精练的,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中期以后,学生们提交上来的作业,赏析部分都很短,但这些短的文字大都有学生们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给人以启发。后在我的推荐下,我班学生有散文在《南宁日报》上发表散文6篇,在《辽河文学》上发表小说1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三在我看来,21世纪的中文专业的教学既面临困境,又是一次难得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机遇。这些80、90后学生尽管在中文基础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的结构等方面不尽人意,但是他们视野开阔、熟练掌握信息、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等是他们的强项。如何在实践教学中使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主动去克服,这是每位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中文教学更多停留在老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的单向灌输模式。现在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当代学生的效果越来越差。就大学而言,只要有图书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就犹如放在学生面前的一座金山,但是学生们如何进去,如何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为关键的。老师的任务更多是引导、告诉学生这座山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告诉他们那些是值得他们去探究、发现,那些是只需要他们了解,而那些又是需要他们长期浸淫在此。在我上《散文创作》课时,就明确告诉学生古今中外的散文浩如烟海,但是“阅读散文经典”无疑给学生指出了一个方向。而我每次课坚持给学生介绍近期自己的经典散文阅读体验无疑是更为具体的引导。其他小说、诗歌、戏剧领域的教学莫不可以推而广之。学生如能循着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去阅读,这些文学史上经典就一定能俘获他们的心,而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自然会产生。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调动学生的兴趣至为关键,只要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效果将是令人欣喜的。总之,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不但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而且学生只要全身心投入,他们的学习效果真可是立竿见影。师生之间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教与学之间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师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整等,这些都需要加以改变。所以,21世纪的中文教学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