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价值考量方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学价值考量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学价值考量方法

 

当今文学价值已进入学术视野。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师大李春青先生著述《文学价值学导论》一书,对文学价值做过系统探讨,富有启迪性。本文试从文学影响力、文学传播力、文学增值力三个普适性向度切入,考量文学价值。   一、文学影响力   文学影响力,是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感染效应、震惊效应、辐射效应、证同效应、启迪效应、净化效应、弥补效应、幽默效应、谐谑效应、衍生效应、溢出效应、诱导效应、象征效应、心理对应效应、美感效应。考量文学价值,文学影响力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一部文学作品一经问世,便成为社会公共精神财富,人们消费它、臧否它。越是经典名著,文化品位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任何作品,都要在公众参与、时间检验的文化坐标上接受考验、评定价值。时间成就经典,读者点评价值。   考量文学价值,基本条件要看文学作品是否体现了文学永恒性元素。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学创作,有许多本质相通、相同或相近的永恒的思想蕴涵,如历史感、民族感;人性美、人情美、个性美;爱情、生死、苦难;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搏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这些跨越时代与国度的共同的文学因素,称之为文学永恒性元素。[1]   丹纳在《艺术概论》中讲,一部作品要吸引人,必须写出时代、地域、种族的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在作品里表现出广阔的空间。   审视文学影响力,应关注读者参与、社会环境融入两个向度。   1.形成读者群。文学传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家、读者为基本点。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和世界”的文学四要素说。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消费群体,离开了读者,文学作品就会失去文化消费市场。   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读者群、阅读场。譬如儿童读者群、青年读者群、妇女读者群、老人读者群、知识分子读者群等。离开了特定读者群,作家作品等于失去人脉市场。作品培养了特定的“追星族”“粉丝”。拥有广大读者群的文学作品当数小说、民间传说、故事。拥有广大观众群的文艺当数影视剧、戏剧、相声、小品。   2.融入社会度。文学反响力由其融入社会度来考量。文学作品问世后,大致产生以下三种传播效应: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冷冷清清。轰轰烈烈者,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后风靡京都,民谣云:“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又如被称为“无产阶级战歌”的《国际歌》及“全世界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群众诗歌总会”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有些文学作品,由于不合时宜,被列入“禁书”惨遭封杀,此属文学影响力的反例。大部分作品由于读者群小,或无人问津,而泯没于世。   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融入度,涉及多维要素。   《唐诗排行榜》前言,推出的评价唐诗排行榜标准是:“为了统计唐诗在后代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关注度,我们采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并依此标准评出了唐诗中关注度知名度最高的一百首诗。[2]   凡能入心、入目、入口、入耳、入用、入评(评论、评奖)的作品,即使产生一次性审美效应,也可算做有影响力。读者人群、文学评论、文学运动、文学事件、小说点评、诗话、创作逸闻轶事、文坛花絮等,都可视为考量文学价值影响力的切入点与参照系数。   二、文学传播力   1.出版率。出版发行量大,反映社会需求强劲,覆盖面广。名著与时尚读物,发行量较大。有的作品曾多次再版,说明文化消费市场畅通。   2.翻译率。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津梁,许多文学名著是通过翻译走向世界的。通过翻译,拓宽了传播途径,繁荣了文坛,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   3.评介率。评价推介是为作品做广告,把文学作品广而告知大众,起着导读领航作用,促进作品尽快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是出版发行中的造势行为。历代流传的诗话、文学轶事,当今的《中华读书报》《中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新华书目报·读者新书目》等即是。   4.阅读率。文本只有经过阅读,进入阅读期待视野,才能转化为作品。阅读率高,说明作品有市场占有率,作品魅力大,辐射力强,有人脉。   5.解读率。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决定文学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对于作品的解读,是读者参与阅读的反馈行为。解读是深度阅读,是二度创作,是践行“对话理论”,从而发现意义、创造意义,从“显文本”中发掘“隐文本”。古代的小说评点、现代的文艺评论即是解读行为。   6.摘抄率。阅读过程中,好作品常能引人入胜,有人寻章摘句、探赜索隐,精心摘录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整理成名人名言录、编成描写词典、比喻词典、议论文大全类的压缩饼干式辞书,供青少年学生作为写作参考工具书。近年来,剪报、文摘报之类的媒介,专事摘录工作,为读者提供阅读快餐。   7.转载率。经过阅读市场筛选,有价值的好作品被人们认可选择,被纷纷转载应用,扩大了作品影响,实现了信息共享。   8.收视率(上座率)。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或戏剧,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收视率、上座率成为追求票房价值的衡量指标。   9.点击率。在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进入网虫视野,任由人们曝晒浏览下载。因此,点击率成为透视作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窗口。#p#分页标题#e#   10.引用率。在写作、交谈、演讲活动中,人们采取“拿来主义”,常引用诗文佳句、文学典型,既开发了作品的使用价值,也契合了学术界影响因子之说。   11.争鸣率。有的文学作品问世后,引发强烈争鸣,叫好者有之,叫骂者有之。毁誉参半,置身焦点。从传播角度分析,这种争鸣有利于扩大作品知名度。那些被打成“毒草”、列入“禁书”的作品,尤能引人关注。   12.获奖率。获奖是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认可评价,具有一定荣誉效应。譬如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文学家、茅盾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相对而言,能入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品位。   13.反弹率。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沉寂一段后,又“梅开二度”,显示出新的价值。文学反弹,是一种文学资源开发、价值再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功能潜力”,即具有发挥某种社会功能的可能性,但功能的实现,是在接受的过程中完成的。   14.入教材率。某些经典作品,作为范文入选教材,成为文学启蒙读物:载入文学史,供读者研习欣赏。语文课程,为青少年涉猎文学提供了文本、时间、师资保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人们通过语文课程走近名家名著。   15.传承率。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否则就会中断“文脉”。作品不仅要有老读者,还要培养新生代读者。唯此,作品才有生命力。文学作品的常青藤,是靠前赴后继的读者群接力打造的。民间文学是靠世代口耳相传维系生机的。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奇”、哈萨克族的“阿肯”(民间歌手),就是本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人。传播形式多样,如哈萨克族民间文化艺术有“木沙依拉”(诗歌朗诵)。   三、文学增值力   1.续编率。作品续编是指后续作者在阅读原著基础上,遵循“空筐结构”“召唤结构”理论,运用发散性思维,在原著基础生发出新的内容。这是一种踵事增华或狗尾续貂式的工作。一则表明作品的辐射效应;二则表明续编者的灵感创意。名著孕育续编,不乏范例。作品的文化底蕴越厚,孕育新作的概率越高。   2.改编率。根据原著改写成另一种著作,叫做演绎作品,如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改编是再创作。最近几年,文学作品借助大众传媒,实现美丽转身。例如,把小说、神话传说、民间史诗、报告文学等文本,改编成电影、电视、动漫、戏剧、相声、小品、广播剧、舞蹈、歌剧等形式,快速传播到民众之中,寓教于乐。作家蒋子龙指出:“经典是经得住改编的,中国的所有戏剧门类都从四部古典名著中吸收了无尽的营养,仅京剧就有200多部‘三国戏’。经典同样也经得住糟蹋,无论现代影视作品怎么随心所欲地改编和解读,都伤害不了经典,并让他们照样能大赚其钱。[3]   互联网普及千家万户,许多人不看书,往往通过观看影视了解作品。今后,作品的传播,唯有与大众传媒联姻,走改编之路,才能畅销。   3.戏说率。大众文化时代流行俗文化,年轻人以讽刺、幽默、搞笑的视角戏说名著。恶搞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解构传统、颠覆经典、自娱自乐成为网络风尚。戏说拓展延伸了原作的传播,戏说运用剥皮诗、仿词、套用修辞手法寓庄于谐,催生谐谑效应。   4.研讨率。文学作品一旦发表,便进入评论家视野,任人评说。文学评论家们撰写文章,臧否作品,褒贬得失。有的作品竟然引发研讨会,评论家们激扬文字,或美化,或恶评,探究其文化意义。   出乎意料,有时一个作家、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本书,被演化为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符号,或形成一个流派。无疑,能引起人们敬畏的作家作品,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能跻身“?学”或“研究会”的作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5.商业率。近年来,人们不仅追求文学的社会效益,更追求文学的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开发文化产业,从中“淘金”。鲁迅作品中的许多地名、人名成为注册商标,就是明例。   总之,考量文学价值,文学影响力是表象,文学传播力是过程,文学增值力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