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学批评的科学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进入20世纪以后,文学的发展带动文学批评的队伍也日益壮大,不同流派的批评理论相继粉墨登场,都力求能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从新批评到原型批评,到后来的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无论是哪一套“批评”或“主义”,都有独到之处。但是这些理论中,大部分所建立的体系只是对文学局部的分析。能在形成独特的批评模式的同时又兼顾对文学作整体关照的理论,却是寥寥可数,而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理论可算是其中之一。弗莱虽以原型批评理论著称,但他也相当注重对文学的整体的把握。他建立了许多不同的文学坐标,力图对文学进行精确的科学分类;又为批评本身设置活动的框架,把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弗莱打破了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限,将不同的理论熔于一炉,他将“原型”观点嵌入了文学批评理论中,形成了一套“整体观照”的批评方法论。他的理论不但具有独特性,更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这方面,其代表作之一《批评的剖析》就有明显的表现。本文从《批评的剖析》中列举几个关键词,力求通过关键词的形式概括性地梳理出其独特的理论系统,勾勒出理论的大致轮廓,并浅析弗莱的批评理论的特色所在。 二、理论要点梳理 (一)文学模式 指文学作品中各种不同的表达类型。弗莱从文学的原型理论、历史演变、文学修辞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多种分类标准,试图从各个方面和层次科学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划分。在原型理论中,弗莱从意义原型和叙述结构原型展开论述,原型的意义可分为神启意象、魔怪意象和类比意象;而在叙述结构中,他将西方文学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划分为喜剧、浪漫故事、悲剧、反讽和讽刺四种,神话则是包涵了这四种结构模式的基本文类。在历史演变方面,弗莱借鉴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根据主人公品格划分文学作品类型的观点,提出了文类划分的新标准。他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根据情节的构成和人物的活动能力,可以将作品分为神话、传奇、高级模仿、低级模仿、讽刺五种文学模式。在文类的修辞上,他又对散文、史诗、戏剧等几种文类模式作了节奏、比喻、音韵等方面的分析,力求从修辞的角度区分各种文学模式的特征。此外,弗莱还把文学在“相位”意义上的不同作为标准来划分作品,形成了文字、描叙、形式、神话、总解等多种相位模式。 可见,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为我们建构了一套崭新的、多样的文学知识模式理论。这套模式理论不仅体现出弗莱努力将文学批评往独立科学的方向发展的眼光,其理论从各个角度产生出各种的划分标准和类型更表明弗莱的批评理论打破了不同原理的框架,融合了前人各种理论精华,体现出广阔的批评视野。 (二)循环说 指的是某种文学模式内部的具体运行或流动的方式。循环说是配合“文学模式”而提出的,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的发展趋势作有规律的整体把握。 弗莱认为文学的发展始终沿着一个循环的轨迹运行,无论是文学作品的表现意象还是创作主题,其发展都有一个变形与回归的过程。如原型理论中划分出来的三种意象类型在作品中就表现出环形的发展特征;而弗莱在变形理论中不但指出文学类型与四季相对应,而且指出文学的演变也与四季循环过程相一致;在历史演变上,他同样指出西方文学发展呈现“神话-传奇-悲剧-喜剧-讽刺”的循环发展态势。总之,文学循环演变是文学模式的内在发展规律,也是对不同标准下的文学模式的发展共性的概括。不仅如此,弗莱在批评方法上也采用了“循环”的模式。弗莱主张用归纳的方法,即阅读——归纳——自行产生批评的原则,形成批评的理论框架。这三个步骤不断循环进行,让概念框架在批评行为中逐步得到明晰。弗莱认为归纳法是让批评自身形成体系的关键所在,所以不能忽视。 文学循环说是更好地理解弗莱的原型理论和文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弗莱始终在为建立一门系统的、不依附于其他学科的,有自身发展规律的学科作出最大的努力。 (三)概念框架 即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弗莱花了很大的力气建构了一个文学批评应有的活动范围,或者说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为了从根本上维护批评的存在权,就要假定批评是一种思维和知识的结构,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其所讨论的艺术而言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批评是按照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的。这个框架不是文学自身,但也不是某种文学之外的东西。”弗莱认为,文学批评决不能被历史的或哲学的批评所取代,更不能由于单纯的加入个人情感而成为社会价值判断的附属品。 批评自有一套科学的体系和原则,它是一种思维模式,能让整个体系内的批评有所关联,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弗莱特别强调批评与作品的关系。批评虽然孕育于作品中,但不应总依赖于作品,它必须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概念框架和内容,反过来去统摄具体的作品。这样,弗莱就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整体来观察,并且注意到文学本身的发展的连贯性和规律性。 (四)独立学科 弗莱很注重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 因为只有这样,批评的理论才能稳固下来并得到细致和深入的发展,其理论框架才谈得上是系统的。他在文中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还以生物等自然学科作类比,指出文学作品的类型应该进行细致的区分。确定作品的文类是进行批评的先决条件,但从前的批评总是忽视这一道程序。因此,要建立体系完善的学科,就必须现有文类区分。此外,弗莱还强调批评作为学科的独立性。他认为尽管文学批评有许多形形色色的相邻学科,但批评家必须在保证自己的独立性的前提下才能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总之,弗莱主张批评学科的内部发展和完善,保持学科的独立,同时也要注意批评内部各方面的联系和批评外部学科之间的联系。#p#分页标题#e# (五)权威性 一方面指批评存在的原因。弗莱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肯定文学批评的必要性。首先他从反面列举了“推崇大众趣味”和“为艺术而艺术”两种批评观并加以否定,从而将其与真正的文学批评区分开来。其次他从正面精辟地论述了批评的必要性:“批评可以讲话,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沉默的。批评的要义是,诗人不是不知道他要说什么,而是他不能说他所知道的。”正因为艺术是沉默的,所以即使它们有再丰富的意义和内涵,都无法、也不能自己表达,只能依赖于批评。这便是批评的权威性。 权威性的另一个指向是对批评主体的要求。我认为弗莱最精彩的论述在于他对作品创作者进入文学批评的限制。“诗人作为批评家所说的话并不是批评,而只是可供批评家审阅的文献。”他认为作者本人对作品的批评并不见得比批评家更有权威,批评活动的主体必须是独立的专业批评者,他们不应该寄生于学者和社会批评家中间,而应具有广泛和更专业的学术知识,从而形成一种学术式的精确批评走向科学之路的文学批评——浅析弗莱《批评的剖析》的理论要点而非浅显的“艺术欣赏”。权威性保证了批评的合理性,是弗莱批评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连接批评活动各个方面的关键之一。 (六)“向后站” 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新颖的文学分类和发展理论,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科学的批评视域,那就是“向后站”。正如欣赏一幅图画,如果站在近处,我们可以评论画的细微之处,但却无法观照画的整体。因此,弗莱建议文学批评要从较近的前方逐渐向后站,那么文学的整体就都可以尽收眼底了。弗莱采取这种视角看文学,他既站在全部文学作品的高度统照分析,又依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再从细处将作品进行具体评论。“向后站”既关照文学的整体,又兼顾作品细部,其科学性比新批评或结构主义都更为见长。弗莱运用的这种科学的批评视角让我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七)价值判断 这主要是对批评主体的素质要求。批评家在批评活动中难免会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他认为如果批评家的这些价值判断直接引入到文学理论中去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批评的效果。他以阿诺德的“高雅庄重”论为例,指出批评家的个人偏见只是“不适当的演绎推理”,尽管我们不能抛弃伦理批评,但绝不能独尊此一种,而应该与历史的批评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有效的批评结果,正如他所说的:“反对某些事物并不是批评的任务,批评应显示出稳步地向着一视同仁的宽宏大度进展。”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如果让批评话语完全取代了价值判断的话,那也没有体现作品的真正意义。可见,弗莱推崇的批评观念是要宽容和客观,同时又不能泯灭个人主见。 三、结语当然,弗莱的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如他的原型批评导致理论有相当浓厚的神秘色彩,这对理解和运用理论有一定的阻碍。但是如果撇开不足,可以说弗莱的批评理论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理论体系。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不仅向我们勾勒出了他的原型批评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一条文学批评的科学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弗莱努力将批评纳入到纯科学的领域中。他力求以客观、精确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尽管有时他的精确有些过火,但是他的理论中科学的、大度的视野是其他门派的理论所不能代替的。他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和要求,同时又考察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联系,这对于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在了解了他的批评走向同时,也看到了他为融合各种批评理论而作出的积极贡献。总之,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体现出的理论建构的科学方法和宏伟视野,是弗莱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特色所在。而这种科学的勇气和视野正是我们在新世纪里面对各种新文学现象时所不可缺少的批评气质。因此,学好弗莱的批评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展开文学批评工作无疑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