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与特点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与特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与特点

 

20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历了一个从作家到作品到读者的重心转移过程,出现了以作品和读者为核心的众多文艺美学新流派。诸如: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等等。这些流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整体面貌和理论趋势,而且这一过程仍在持续发展中。所有这些流派无论其具体的理论有多大的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发源地,那就是俄国形式主义。因为从文艺学和美学发展史上看,正式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才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以探讨文学作品内在结构和及其组织规律为目的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尽管俄国形式主义仅仅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而衰落,但其影响却绵延不绝。它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是现代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转折。   一、俄国形式主义的产生   1.俄国形式主义的诞生———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历史进入一个十分特殊、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突出的时期。民粹运动失利,封建危机加剧,战争和革命危机日益深化,此外,收到西方社会哲学思潮的冲击,全都推动着俄罗斯民族的现代意识的苏醒。自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俄国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13年俄国步入强国行列,而且这也是一个战争和革命仍频的血火交织的年代,1905年2月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惨败,使俄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1917年2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紧接着10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了俄国历史的进程,俄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苏联时期。这种社会剧烈变动时期往往也是社会文化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因此俄罗斯文坛迎来新的时代———“白银时代”。在俄国文化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个时期都可以说是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大爆炸”(洛特曼)和“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俄罗斯人及其精英阶层———知识分子表现出空前巨大的创造力。这一时期从1890年一直持续到1930年,俄国形式主义正是诞生在这一时期。   2.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化转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是俄国文化转型的时期。启蒙现代化是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主流,19世纪末传统的以启蒙现代化为特征的解放运动,渐渐转变为一场审美现代化运动。由于当时的社会局势,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为首的俄国当局,迫于社会各界民主势力的压力,放松了对舆论的钳制。而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刚刚获得政权的苏维埃政府,则由于忙于保卫和巩固政权,一时无暇对文化艺术领域实行整顿,所以文化领域的自由空气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到20年代末,使得各类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能够享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思想纷纷涌现,形成了一个让各种思想进行充分对话的论坛。知识界在对话和对立中自然产生了无数流派,俄国形式主义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   3.“重估一切社会价值”的社会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西方思潮的激荡下寻求民族文化定位和民族身份认同的追求日益激烈,“重估一切价值”成为时尚,最深刻地表现为文学范式革命。在文学上,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看待现实的观念本身受到严峻的挑战,毕恭毕敬地模仿现实是否就是文学的价值所在;在文艺学中,传统的真善美统一理念受到强烈冲击,衡量美善的标准被置于新的对比关系中重估。俄国19世纪学院派文艺学从自然科学移植来的实证主义、崇拜事实而轻视或回避价值判断、重因果关联而轻直觉领悟的方法论原则,也受到严重质疑和挑战。另外,适应时代需求的精神界领袖,也不再是传统的黑格尔、康德、谢林,而是尼采、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正是由于俄国文化本身固有的矛盾,来自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才会和本土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思潮。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和环境中,当时一大批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年轻大学生,既对传统重内容研究的现实主义批评进行反对,也对象征主义的主观主义提出了质疑,提出了不同于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流地位的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新的美学观念和美学主张———俄国形式主义。   二、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特征   俄国形式主义有两个发祥地:一个是成立于1914年的“彼得堡小组”,于1916年改称“诗学语言研究会”,该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实际上的领袖和主席是什克洛夫斯基,他1914年完成的第一部著作《词语的复活》,被视为俄国形式主义诞生的宣言;另一个发祥地是1914年~1915年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以雅各布森为主要代表,他后来移居布拉格和美国,把俄国形式主义推广到了国外,并使之发展为布拉格学派,他也是本世纪最著名的符号学家之一。俄国形式主义曾受日内瓦语言学派、象征主义、胡塞尔现象学、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等影响,他们坚决反对仅仅根据作家生平、哲学、社会环境、心理学等外部因素去研究作品,而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作品本身,文学理论应寻求文学自身的规律特性,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风格等形式上的特性及规律进行研究。他们从自己的文学观出发,把文艺仅仅看做是手法和技巧,从而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俄国传统现实主义文艺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研究首先是同其他学科一样的独立学科,有自己有的体系和内在规律,他们称文学的内在规律为“文学性”,并试着通过研究“文学性”,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他们认为文学史如果想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1]24文学性是一切具有审美效果的文学作品所必然有的品质,它是使文学作品之为文学作品的根本因素,因此文学研究当然也就要以文学性作为研究的对象。俄国形式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确立“文学性”,而独立研究文学作品。#p#分页标题#e#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认为一部作品是否有文学性与人的感受方式有关,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指出:“如果我们对感受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便变得带有机械性了”,“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是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2]6他对审美感知一般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出人们在感知已熟悉的事物时,感知往往是自动化的,这是旧形式而导致的机械结果,而自动感知是一种麻木的认知不是审美的感知。作家应尽可能延长这种审美感知过程,所以,文学艺术应采取“反常化”和“陌生化”的手段,创造新艺术形式,使人们从自动感知中而解放出来,重新审美感知原本熟悉的事物。因此对于作品而言,要具有文学性,就要尽力营造一种陌生的感觉,通过运用陌生化的语言,对各种素材进行选择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品,产生文学性。这样,陌生化也就成了作品文学性的最终源泉。   以往现实主义理论把形象思维作为文艺的本质,把反映生活看成是文艺的主要任务,这样一来,就把文艺看做一种表达主观思想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工具。俄国形式主义是从形式角度规定文艺的本质,把文艺创作当做一种表现形式,指出文艺创作的目的不是给人提供认识,它有自己独特的目的性,要为人提供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文艺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对象本身,即作品所描绘的对象,而不是作品所模仿的对象。这一系列的主张对当时现实主义理论构成强烈冲击。   俄国形式主义在其存在的十五年当中,在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文学批评功能、原则等相关问题的看法有着很强的反传统色彩,为确立以文学作品及其构造法则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文艺学,为发掘文学语言的审美效应和审美潜能,扩大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反对庸俗社会学等方面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3]288他们一反传统文艺学重内容轻形式的理论偏颇,首次在文艺学史上把文学作品本身摆在了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俄国形式主义虽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影响很深。不仅对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重要影响,且在新批评甚至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中也可看到其先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