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视角下的金色眼睛的映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伦理视角下的金色眼睛的映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伦理视角下的金色眼睛的映像

 

一、引言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nMcCullers,1917-1967)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这一现代文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麦卡勒斯一生备受病痛的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导致她29岁时瘫痪,一直缠绵病榻,进入中年不久,便被乳腺癌夺取生命,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所以,她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体始终贯穿于她的所有作品之中。她的主要作品有《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和《金色眼睛映像》。文学批评家往往将卡森•麦卡勒斯(CarsonnMcCullers)与威廉•福克纳(WillamFaulkner)相比,还有将她与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相比,这样的比较显然生动地描述了麦卡勒斯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金色眼睛的映像》是美国现代南方女作家麦卡勒斯(1917—1967)继其长篇处女作《心灵是孤独的猎手》大获成功以后推出的第二部力作。曾被改编成电影,由伊莉莎白•泰勒、马龙•白兰度、约翰•赫斯顿等巨星主演。小说以1930年驻扎在美国南方的一只军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名军官、一名士兵、两个女人、一名菲律宾男仆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的悲剧故事。   二、小说中人物•自然•异化解读   1.士兵威廉姆斯•自然•异化   士兵威廉姆斯本来是自然原生态的化身:“他晒黑的圆脸带着标志性的、戒备的无辜表情。他丰满的嘴唇红润,褐色的刘海铺在额头上。他的眼睛是琥珀和褐色的奇妙混合,有一种通常在动物眼睛里才有的无声眼神”[1]2。“他动起来的敏捷和沉默如同野兽或是贼”[1]2,“他的大部分闲暇时间消磨在树林里”[1]3。“士兵最缺不了一样东西———阳光”[1]60,哪怕是在最寒冷的日子他也要光着身子静静地躺着,让阳光渗进身体。他走进一头小母马的隔栏,他快要生小马驹了。“他抚摸它那鼓鼓的肚子,抱着他的脖子站了一会儿”[1]22。人的心灵在这深沉、宁静、和谐、纯净的自然世界中自由飞舞,用布莱尔的话说,“人类的普遍情感必定是自然的情感,惟其自然,才是恰当的”[2]104。可是,他却没能保持住自己的身份,在他误砍了潘德腾家老橡树下垂的枝条以后,开阔的视野偶然给了他一个窥探潘德顿家隐私的机会。他在诱惑下数次潜入潘德腾家偷窥裸睡的莉奥诺拉———潘德腾的妻子,强烈的好奇心逐渐被狂喜所代替。“渐渐地,严肃的脸上被唤起了一种狂喜的表情。年轻的士兵感觉到一种过去从未知晓的甜美,那么强烈,那么奇特[1]59。“静谧的黑夜———他蹲在她的身边,心里涌起默生的甜蜜,心理充满了紧张的力量。他一朝品尝到了这样的滋味就再也不肯罢手了;他的心中被激起了一种中了毒的黑暗渴望[1]148。这种远离自然的不正常的行为不仅是违背道德的,而且是违背自然法则的,他的生活逐渐发生着变化:“他可以木然无语的呆坐几个小时,接着又出其不意地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空闲的时候他再也不去树林散步了,晚上他的睡眠很糟糕,士兵可怕的梦话惊扰了整个寝室[1]145。总之,这是一个“堕落的亚当”形象,失去的天真使得伊甸园不再是他的乐土[3]102。欲望给他带来了彻底的毁灭:在最后一次去潘德腾家偷窥中,潘德顿上尉将他当场击毙。   2.上尉潘德腾•自然•异化   上尉潘德腾是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下恶魔的化身,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具有内在价值,人是价值的来源、一切价值的尺度,是唯一的伦理主体和道德人,其道德地位优于其他一切存在实体。在这种世界观来看,只有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存在物无内在价值,仅具有工具价值,它们被排除在人类伦理关怀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之外。近代培根的实验科学、笛卡尔———牛顿机械自然观由于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强调主客二分,凸显人与自然的区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无视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极力倡导人类征服、统治、占有自然。在这种世界观的关照下“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就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4]120。生态社会学家威尔森更是愤然断言:“没有任何一种丑恶的意识形态,能够比得上与自然对立的、自我放纵的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危害!”[5]17潘德腾就是一个具备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人,那是一个晚冬的深夜,潘德腾上尉在散步的途中发现了一只小猫在门口徘徊,这只小猫找到了一处温暖的藏身之地,上尉弯下身听见他惬意地呜呜叫。他把小猫抱起来,感觉到它在他的手心里颤抖,小猫的年纪很小,刚刚能张开它清澈的绿眼睛。可是,这并没有改变它的命运。“上尉最后把小猫带走了,街道的拐角处有一个邮筒,他匆匆地扫视了一下四周,打开结了冰的信槽,把小猫塞了进去,然后继续散步”[1]13。不但对猫,潘德腾上尉对马的态度也很残忍。上尉猝不及防地把马儿猛然向上一拉。他拽拉缰绳的动作如此突兀而急剧,“火鸟”(马的名字)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笨拙地侧踏步,又用后腿站立。然后它稳稳地站住了,马儿虽然受了惊,却还是驯服的。上尉及其满足[1]75。他从树上折了一根长长的软枝条,用最后一丝力气猛烈地抽打这匹马,马大口地喘气,黯黑的皮毛被汗水打湿,弯成了卷儿,起初马儿还不听话地绕着树跑。而上尉不停地抽打马儿。最终这匹马站着不动了,发出心灰意冷的悲鸣。一汪汗水将马儿脚下的松针染黑了,马儿耷拉着脑袋[1]80。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就已经包含了生态意识:儒家提倡的“仁”,不仅是指对人,还指对自然,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庄子•齐物论》中可以看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表明自然界与人类平等的思想。人与动物是平等的,都有感受痛苦和享受愉快的能力。如果一个动物能够感受苦乐,那么人类拒绝关心它的苦乐就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史怀泽提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他认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善就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就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6]9叔本华也特别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他指出:“基督教伦理没有考虑到动物,大家一直装作动物没有权利,他们告诉自己,人对动物的所作所为与道德无涉……这真是令人发指的野蛮论调”[7]90。人类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总认为有一个“自己”存在,而且自己与他人及外物是对立的。人的心思总是在自己、他人、外物之间徘徊不定,人为地将万物分出美丑来,这样各种思虑和痛苦就产生了。如果不及时反省以人类为中心的自我意识,那么,等待自己的将是无可挽回的悲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类精神的异化。潘德腾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言人,必将得到这样的结局,在性方面,“上尉保持了男性与女性特质的微妙平衡,他拥有两种性别的敏感,却缺少两种性别的活力。”[1]11望着妻子的裸体,他没有欲望,而是“像被扇了一耳光,脸上带着吃惊的义愤。”[1]15妻子裸身走过去,他浑身发抖地向她追去,并喊道“我要杀了你!”[1]16可是“他有一个悲哀的嗜好:恋慕妻子的情人”[1]11。他既嫉妒妻子的情人,也嫉妒自己的妻子,过去的一年中他渐渐对少校(他妻子的情人)动了感情,这种感情最接近于他所了解的爱情,他最渴望的是自己在这个男人眼里独一无二。他以玩世不恭的优雅姿态接受了这顶绿帽子[1]33。后来他又爱上了士兵威廉姆斯,“对士兵不断的念想让他心如猫抓”[1]109。当他事先知道他肯定会遇到士兵时,“他就会感到头晕目眩,心跳加速”[1]109。“每当他靠近士兵时,他就发现自己无法正常去看、去听”[1]109。他觉得士兵说话的声音“宛如一曲扰人心神的歌儿”[1]109。由此看来,人类应当崇拜自然,因为崇拜自然,不仅能够拯救自然,而且能够拯救人类自己。#p#分页标题#e#   3.艾莉森•自然•异化   法国女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尼(Fran-coised’Eaubonne)于1974年发表的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LeFeminismeoulaMort)中指出了女性与自然所受压迫之间的本质联系,即人们在反思生态问题时,仅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和工业文明的破坏作用,但没有认识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68。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有着历史的、体验的、象征的、理论上的重要联系。可见,女性和自然都被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压迫。这部小说中,艾莉森和自然就同处于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的压迫中,他的丈夫米里斯•兰顿是一个男权中心主义者,婚后不久,他带艾莉森去射鹌鹑,他打下了一只鹌鹑,鸟还活着,他无所谓地打碎它的脑袋,把它交还给她。“她握住这羽毛竖着的温暖的小身子,它在坠落时有些败坏了,她又凝视那没有生命的呆滞的小黑眼睛。她突然失声痛哭。少校用“女性化”和“病态”来形容此类事物”[1]37。作为和自然亲近的女性,艾莉森对小动物的生命非常痛心,可是,作为自然压迫者的兰顿,却觉得她妻子的表现是一种病态。兰登少校对所谓“女性”和“病态”的理解也代表了父权制强势文化对女性/自然的漠视乃至暴力摧残[3]100。古罗马哲人西塞罗强调尊重一切生命,因为“动物与人一样,都应当具有生命的尊严,不应被辱没”[9]26,这种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模式统治下的对自然、女性和其他种族的压迫,势必造成男女两性的对立,从而影响两性的和谐,最终造成人的异化。艾莉森就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受到婴儿夭折、丈夫移情别恋双重打击的她变得精神恍惚,疾病缠身,“她病得很重,一眼就可以看出,她的病不只是身体上的,悲伤和焦虑把她折磨得不成人样,真正到了疯狂的边缘”[1]19。可他的丈夫不仅想当然地“把她显而易的不快乐看成是某种病态和女性化的东西”[1]37。而且“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疑病症而已,她用它们来逃避自己的责任———比如,他认为适当的常规的运动和派对”[1]93。艾莉森认为“一个男人能达到怎样的愚蠢和残酷无情,迟钝生硬的莫里斯•兰顿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1]91。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艾米莉逐渐异化,在潘德腾家的聚会中,他不能忍受丈夫与他的情人———潘德腾的妻子卿卿我我,她跑回自己的屋子,“她用园林剪刀剪掉了自己娇嫩的乳头”[1]32。自从她冲回家伤害自己后,她内心产生了一种持续的令她恶心的羞耻感。她确信每一个看她的人一定在想她所做过的事。可是事实上这种丑闻仍是个秘密。更奇怪的是,知道丈夫和利奥诺拉通奸后,经过几个月的无法相信,她最终放弃了丈夫,却绝望地把心转向了利奥诺拉。“在被背叛的妻子和丈夫的恋人之间产生了奇异的友情。”[1]34最终艾莉森精神崩溃,被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并于第二天晚上死于心脏病。   三、结语   对卡森•麦卡勒斯来说,正如对她小说中虚构的朋友们来说,爱情的对等关系似乎是永远不可能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扮演爱者与被爱者两个角色。她笔下的某些人物从来不敢扮演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或者尝试另一个角色。在她的作品中,畸形的身体往往只是显示了一个人缺乏能力去扩展、去奉献、去接受爱,这是一种充满极度痛苦的境地,无数来自她想象世界的陷入歧途和肢体残缺的人们,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完全的精神依恋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而她从来不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不正常。在她的眼中,他们的世界是颠倒的,行为准则就是没有准则、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力量、是异化。她文本世界里的那些畸人形象代表整个人类生存状态:渴求超验的安宁却又无法摆脱欲望的盲动,惧怕内心的孤独却又无法彼此真正地沟通,他们不停地寻找情感的依托之处,结果总被某种力量挡回,迷失在茫然与空虚之中。问世间爱为何物?———这是麦卡勒斯创作中形而上的问询,是贯穿她全部作品的中心主题,而答案的最终不可知与人类执着求之的永恒冲撞铸就了“伟大的、忧郁的、极为成熟的”[10]361艺术之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