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的叙事手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换位的叙事手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换位的叙事手法

 

“《换位》(1975)是戴维•洛奇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小说。”(Arizti39)该小说荣获霍桑登奖(HawthorndenPrize)和约克郡邮报最佳小说奖(YorkshirePostBookAward),“奠定了洛奇最佳英国小说家之一的文学地位”(Moseley58)。关于这部小说,国外学者从互文性、亲密关系(in-timacy)、元小说特征、对话理论、结尾入手进行了研究。芭芭拉•阿雷茨蒂(BárbaraArizti)说:“《换位》所使用的过分夸张的模式似乎是一种人为设计,这使小说引人注目。”(39)艾达•蒂阿茨(AídaDíaz)认为,《换位》采用了一种削弱传统现实主义技巧而并没有将其摒弃的狂欢化风格(265)。国内学界对《换位》的探讨涉及了戏仿、复调理论、后现代技巧、二元结构等内容,但总体上看,研究专论不多。在讨论《换位》时,一些学者将其与《小世界》、《好工作》放在一起,如姜兆霞以学者冒险为切入点对“三部曲”的主题进行了探讨(110—15);另一些学者将其作为洛奇小说创作的部分内容,如欧荣从标题入手对《换位》标题的多义性给予观照(92—93)。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学者都注意到了《换位》形式、风格的独特性,但是深入、细致的探究还不多见。而“对形式的关注是洛奇作为小说家的责任和批评家的兴趣的中心意识”(Bergonzi59)。鉴于此,本文将采用热奈特、里蒙—凯南等人的经典叙事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叙述聚焦、平行结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换位》进行分析,以期读者深入、细致地阐释该小说,进而准确把握洛奇小说的思想主旨及艺术风格。   一、灵活多变的聚焦模式   “叙述视角”(pointofview),通常也被称为“叙述聚焦”(focalization),指叙述者与所述故事之间的关系(申丹52)。叙述视角对小说叙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卢伯克曾在《小说技巧》(1921)中宣称,小说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视角问题;马克•肖勒的力作《作为发现的技巧》(1948)则将视角跃升到了“界定主题”的地位。显而易见,视角问题是叙事学界的关注焦点。在众多研究中,法国学者热奈特(GerardGenette)具较高权威性。他选用了“聚焦”一词,并分叙述聚焦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大类。下文将采用热奈特的聚焦理论对洛奇小说《换位》的聚焦模式进行探讨。   (一)双重纪事的全知叙述   《换位》共有六章。第一章“飞行”这样开始:一九六九年的第一天,在北极的高空,两位英国文学教授以两机相加一千二百英里的时速向彼此飞近……接下来的六个月他俩要交换教职,此刻正前往就任……由于飞机彼此相距太远,用肉眼根本难以看到另一架,所以他们的轨迹在转动的地球上那一个静点相交时,任何人都不曾留意,除了这部双重纪事的叙述者。(2)如果通过这段阅读,读者还不能确定“这部双重纪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叙述者,那么请看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从我们有利的叙述高度(比任何喷气飞机还高)一眼看出众多区别中的一点。”(3)热奈特在有关空间的概述中说:“当叙述者描述全景、鸟瞰广阔的视域和众多人物时,他注意到的是叙述者至高的位置。”(225)“飞行”一章通过“故事”(两架飞行于北极高空的飞机上的事件场景)与“话语”(设想在整个故事之上的叙述者)的巧合,巧妙暴露出“叙述者至高的位置”。不言而喻,这种高于故事的叙述权威,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知”或“无所不知”。在小说开始不久,叙述者写道:(1)“双重”,既有广义的“两重”之意,也适用于电报行话所指的“可以同时双向发送信息的系统”(《牛津英语词典》)。(2)如果你乐意,你可以想象这两位英国文学教授中的每一位(两人碰巧都四十岁)都靠一根弹力无穷的脐带与本土、工作地和家中的壁炉相联结。所谓脐带,乃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成……再进一步想象,当他俩在北极冰帽上面对面飞过时,他们各自的波音机驾驶员……开始做出一系列顽皮的特技动作———像一对交尾的蓝鸟般做十字交叉飞行、俯冲、高翔和翻圈飞行,从而把上文提到的两根脐带彻底纠结成一团。这样,当两人踏上对方地盘并从事工作和享乐时,其中一方传回老家的任何震动都会被另一方所感知,反之亦然……(3)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换位达半年之久,尽管两种环境迥异,两个人的性格有别,而且他们对整个交流安排的态度不同,但他们对彼此的命运相互产生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反射出对方的经历,也不足为奇。(2)引文中序号为笔者所加,(1)中叙述者对“双重”(douplex)的概念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解释,目的是向读者传达他们不知道但对文本的理解又非常重要的信息。缩写词OED(《牛津英语词典》)的标示,引号、引语的使用,表明叙述者信息源的可靠、知识的广博与精通。这些都是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必备的特征。对“双重”的解释既为引文(2)的叙述作了铺垫,又引出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在引文(2)的叙述中,作者使用了具有隐喻意义的词语“脐带”———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构成,还将两位教授所乘坐的两架飞机比喻为一对交尾的蓝鸟,最终将两个人物、两根脐带、“同时双向发送信息的系统”联系起来,向读者预示出第一章“飞行”之后可能发展的故事及人物之间的种种关联。暗喻(脐带)、明喻(像一对交尾的蓝鸟)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叙述更为生动、形象,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叙述者通过“你可以想象”、“再进一步想象”等语句,与受述者、读者直接交流,邀请读者加入文本当中,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双重”纪事和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上。引文(3)通过对前面隐喻性内容的解释,将两个主人公目前的状况和将来可能的结局进行了简要概括与预设。《换位》中的全知叙述者不仅能够预示人物的未来,对人物的过去也是了如指掌;不仅描述人物的动作,而且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更重要的是,还穿透人物的无意识,或讨论“有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事情”(qtd.inChatman228)。如:他(菲利普)从没想过与蜂拥在卢密奇英语系走廊的哪个年轻女性有染而对希拉里不忠。换言之,那种想法从未出现在他英国式的自我意识中。至于潜意识如何自又另当别论。也许在他潜意识的最深处可以发现,他此刻喜不自禁的根源正是对性猎奇的期望。果真如此,则尚无相关的零星暗示到达菲利普的本我。(23)叙述者对菲利普的潜意识作了剖析,这一剖析是深刻的,它暗示出菲利普的潜意识有可能变成其意识、行动,因为尽管在菲利普“英国式的自我意识”中,放荡、风流没有位置,但是在美国文化中,这一切并非不可能发生。这种潜意识的再现具有预示之功效,为菲利普的后期变化埋下了伏笔。此外,“果真如此”的使用,表明了叙述者的预示是有条件的,而并非必然确定的结果。米克•巴尔(MiekeBal)认为:“故事的其余部分对开头部分所呈现的结果做出解释。”(95)因此,只有在读者读完“故事的其余部分”,才能完全理解这里“所呈现的结果”的含义。这样,这种闪烁其词的预叙又为读者创造了某种期待。#p#分页标题#e#   (二)再现人物思想的内聚焦叙述   德国叙事学家斯坦泽尔(F.K.Stanzel)说:“从实际目的出发,在一部小说中,不存在贯穿始终的全知叙述者。几乎每一个开始表现出全知职能的作者叙述者,他的全知视野迟早会受到限制,或说他将会被迫暂时地失去对人物或事件做出最终判断的能力。”(89)《换位》正如斯坦泽尔所言,除了零聚焦(即全知视角)之外,还使用内聚焦叙述。内聚焦包括固定式内聚焦、转换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三种类型。(Genette189—90)《换位》第五章“交换”使用了转换式内聚焦,前半部分叙述采用了斯沃洛的视角,后半部分转为扎普的视角。在关于斯沃洛的叙述中,叙述在两个层面同时展开,一个是斯沃洛的意识活动,另一个是其言语行为。在第一个层面中,斯沃洛一直构思着给希拉里写信,想告诉她自己同德丝蕾的恋情。斯沃洛写道:“你知道,一切都始于土地滑坡的那天晚上,扎普太太和我又被邀请同赴一场社交聚会,她主动提出开车送我回家……”(201)紧接着,斯沃洛的意识回到了德丝蕾邀请他们到她家暂住及他同她家人一起生活的场景。斯沃洛接着写道:“你一定要相信我,希拉里,这种安排绝对与性毫无关系……”(209)随之,斯沃洛回忆了他和德丝蕾第一次做爱之后的情景。后来斯沃洛又写道:“事情得从我被捕开始……你知道,是德丝蕾保我出狱的……”(212)即刻,斯沃洛的脑海中展现出德丝蕾如何保他出狱,以及他被保出来之后又如何同德丝蕾首次发生性关系的一幅幅画面。显然,斯沃洛的信成为其意识流的源头,信中每谈一个问题,他的意识立刻转入相关的回忆。需要注意的是,在斯沃洛追忆他与德丝蕾恋情的同时,他的行动没有脱离眼前的现实环境。他开车到“帝乐堂”,参加了守夜活动。在对守夜活动的描述中,叙述者更多地记述了斯沃洛的行动及与其他老师的对话。这里,意识与行动同时发生,回忆与现实并存,过去与现在相互交错。守夜结束,回忆停止,两个叙述层最终合二为一。蓦然间,斯沃洛产生顿悟,感到:他平生第一次弄懂了美国文学,明白了它的丰富多彩和粗鲁不雅,还有对它多样性的认可;他也理解了沃尔特•惠特曼何以会把除了字典之外从未相互搭配过的词放在一起……他明白了所有一切……最后他也知道了他想告诉希拉里什么。   因为我变了,希拉里,变得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220—21)通过对与德丝蕾之间关系的回顾与自我审视,斯沃洛不仅认识到,美国文化使自己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文学观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能够正视这些变化并积极接受。此处作者采用人物视角再现了人物的变化过程,客观、真实地凸显出小说“变化”的思想主题,值得称道。第三章“通信”使用了多重式内聚焦,即“书信体小说可以根据几个写信人的视点多次追忆同一事件”(Genette190)。这里除第三人称叙述者之外,四个人物在信中都提及了斯沃洛和梅勒妮之间的风流韵事。其中,斯沃洛在给希拉里的电报中写道,这是“胡说八道”(洛奇156);后来当他搞清楚扎普和梅勒妮的父女关系时,又写信解释了此事,但这使他“陷入了道德困境”(159)。关于此事,扎普在给德丝蕾的信中说:“斯沃洛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暗杀了我的学术人格,现在接着搞我的女儿。”(157)在相关的种种描述中,除了第三人称叙述者的描述客观、符合事实,其他人的描述都不可靠,因为他们或是通过轻描淡写的叙述隐瞒事实真相(斯沃洛的解释),或是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猜度(扎普的猜测)。因此,通过这种叙述模式,我们不仅能够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斯沃洛徘徊于道德与欲望间的矛盾心理,扎普心胸狭隘和贬毁他人的不良心态,而且领会了小说的主题意义:通过对英国文化的相对保守、排斥随意性关系、维护道德良知与美国文化的开放、追求性解放、信奉享乐主义的比较,对它们进行了温和的讽刺。   (三)作者隐退的外聚焦叙述   热奈特认为,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人物知道的少(189)。《换位》第四章“读报”和第六章“结局”使用了外聚焦模式。“读报”由报纸剪辑拼贴组成。这些剪辑是对与卢密奇、尤州两地相关的人、事的客观报道。这些报道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给读者的阅读留下了悬疑。第六章用电影剧本的形式写成,记载了斯沃洛和德丝蕾、扎普和希拉里分别乘坐飞机到纽约商议如何解决四个人关系问题的全过程。该章一开始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等要素。在介绍人物时,叙述者只对他们的动作、表情、神态进行描述,对其思想、言行没作任何透露与评论。叙述者只充当“摄像机”,而对所制作的“录像”的内涵与目的,叙述者、隐含作者都没有作任何交代,要读者自己领悟。对此,洛奇说:……我自己很不愿意解决这个换妻故事的冲突问题,因为那意味着要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作为隐含作者,我不想被迫作出有利于这一对或那一对、这种文化或那种文化的决定……我怎样才能“脱身”,结束小说,给它一个全然不确定的结尾呢?用电影剧本的形式来写最后一章的想法似乎一下子解决了所有这些难题……它使我这个隐含作者不必再去对四位主要人物的要求作出判断或进行裁决,因为电影剧本中只有对话和对人物外表行为予以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描述,从正文中听不到作者的声音。(TheArtofFiction227—28)可以看出,洛奇采用电影剧本结束小说,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摄像机式的外聚焦模式。而这种模式所具备的逼真性、客观性、不确定性、引起悬念等特点巧妙契合了小说的内容,圆满地实现了作者的创作主旨。《换位》中多种聚焦模式的运用,一方面“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Mar-tin,RecentTheoriesofNarrative131);另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对小说形式的关注与探索。   二、平行、对称的故事线索   #p#分页标题#e#

罗伯特•莫雷斯(RobertMorace)曾说:“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结构、主题甚至句法的双重特征在洛奇早期的作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换位》中,这种双重特征的作用尤为突出。”(156)《换位》讲述了斯沃洛和扎普分别去美国尤福利亚州大学和英国卢密奇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故事。洛奇构思两条故事线发展情节:一条是关于斯沃洛在美国的经历,另一条是关于扎普在英国的故事。在第一章“飞行”中,斯沃洛在去美国尤州州大的途中,在飞机上碰到了以前的学生布恩;与此同时,扎普在飞往英国卢密奇大学的飞机上认识了去英国堕胎的美国姑娘玛丽。在该章结束时,两架飞机在相距六千英里的两地同时着陆。在第二章“安顿”中,斯沃洛在毕达哥拉斯道租房,去“帝乐堂”检查工作环境,参加霍根举办的鸡尾酒会,认识扎普的妻子德丝蕾,与梅勒妮发生性关系,最后去厄瑟普的南部滨水区观看脱衣舞表演。与此类似的是,扎普租欧士家的住房,去卢密奇英文系亮相,认识斯沃洛的妻子希拉里,得到伯纳黛特的性暗示,最后去索霍区观看脱衣舞表演。第三章“通信”中,希拉里收到匿名信,得知斯沃洛和梅勒妮发生了性关系,斯沃洛写信解释;德丝蕾也收到匿名信,得知扎普帮玛丽找住处,扎普写信解释。第四章“读报”中,斯沃洛因参与学生运动而被捕,扎普被遴选为学生运动的调停人;斯沃洛住所的房屋滑坡,扎普的房顶被冰冻尿团毁坏。第五章“交换”中,斯沃洛和德丝蕾发生了性关系,他去学校参加守夜活动;扎普同希拉里发生了性关系,他和校长交流。在最后一章“结局”中,斯沃洛与德丝蕾、扎普与希拉里双方飞往纽约,协商四个人未来的关系问题,在途中两架飞机差点相撞。此处,两条故事线交汇,小说结束。通过对以上事件的简单勾勒可以看出,关于斯沃洛和扎普的两条故事线同时展开,平行发展,在结尾汇合;而且,各章的标题和所列出的重大事件表明,文本的叙事在故事发生期间大体上呈线性发展。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文本的线性又因为对同时发生事件的再现和叙述时间倒错等因素而中断。   在《换位》中,为了再现同时发生的事情,文本的线性叙事常常被打断,致使两条故事线平行发展。“接着发生什么”的叙述模式被“此时别处正在发生什么”的模式所代替。新的情节通过“此刻”等词语被引出。为此,对事件同时性的再现———即时间上的同时发生———成为《换位》叙述的一大特色。由于构成两条故事线的事件不仅在时间上同时发生,而且全知叙述者通过一种近似同时发生的方式进行处理、展现,这些事件在本质上也具有了类同性。因此,尽管参与事件的人物、环境不同,其结果有时也有所不同,但标示事件的抽象特征所反映出的事件模式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这样,由这些事件构成的两条故事线显现出了平行而且对称的特征。诚如迈瑞特•莫斯利(MerrittMoseley)所言,“洛奇决心在《换位》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对称,以试探对称的极限”(65)。叙述时间倒错是造成文本线性中断的另一因素。叙述时间倒错往往由倒叙和预叙引起。倒叙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Rimmon-Kenan46)。倒叙是《换位》的重要技法,几乎贯穿整部小说。第一章中,叙述者通过“外倒叙”(在时间跨度上远远超出文本的时间起点1969年第一天)为受述者和读者提供了关于人物求学、结婚、提职、参加交流项目等的细节。第五章“交换”通过“内倒叙”(在第一叙事时间场内的倒叙)填补了第三、四章留下的故事空白。第五章以斯沃洛和德丝蕾在扎普家床上的情景开始,接着是斯沃洛第二天的守夜活动。斯沃洛在守夜过程中,一直思考着给希拉里写信,而且每写一封信就会引出相关回忆,这样最终解释了为什么在第二章中斯沃洛对扎普的妻子德丝蕾粗鲁的性暗示表示反感,对扎普女儿梅勒妮近乎痴迷,而现在却同德丝蕾发生了性关系,并同扎普家人住在一起。   因此,由写信引发的内倒叙填补了故事的信息差。下面是一例:你一定要相信我,希拉里,这种安排绝对与性毫无关系。直到那时以前,在我们为数不多的几次碰面中,我们对彼此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而且无论如何,德丝蕾刚刚开始热衷于“妇女解放”事业,对男人普遍极端敌视。事实上,这正是目前这种安排吸引她之处……“哟,我的天!”他俩第一次做爱后德丝蕾叹息道。“怎么了?”“要是我们能保持下去,该有多好。”“妙不可言,”他说。“我的高潮来得太快吗?”“我不是那个意思,傻瓜。我是说我们的贞节要是保持下去多好。”(209)这段引文字体为文本的原始状态,未做更改。引文的仿宋部分是斯沃洛参加守夜时在大脑中给希拉里写的信,楷体部分为斯沃洛对信中提到的事情的相关回忆。这一部分中,叙述主要通过这种形式向前推进。平行、对称的故事线索成为小说发展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有效手段,同时暗示出作者对情节、结构的精心安排与人为设计,突出了小说的虚构性。   三、对立、互补的人物   在一次访谈中洛奇说:“我倾向于把事物放在一起,使它们相互平衡;我的小说倾向于二元对立结构———例如,有着对立的人物。”(qtd.inHaffenden152)洛奇的这一创作主张在《换位》等小说中得到贯彻。“当两个人物通过相似的环境进行再现时,他们行为的相似或对照突出了其性格特征。”(Rimmon-Kenan66)《换位》中“双重纪事的叙述者”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物斯沃洛和扎普从多方面进行对照描写。“人物名字与其性格之间存在相似性。”(Rimmon-Kenan68)这一陈述在《换位》中有着充分的表征。《换位》中两位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出其性格特征的某个方面。Swallow一词具有“忍受、忍气吞声”的含义,这一意义同菲利普•斯沃洛的形象有吻合之处。Zapp(扎普)可以看成是zap的同音、同意词。zap意为“攻击,打倒,杀死”。zap一词所表达的“攻击性”在扎普身上不难发现。小说写道:“扎普充分具备那种职业杀手才有的本能。”(9)“自有叙事虚构作品以来,外表一直用来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Rimmon-Kenan65)《换位》也如此。第三章中,德丝蕾在信中写道:“菲利普•斯沃洛大约六英尺高,体重我看在140磅左右———也就是说,他又高又瘦,而且有点佝偻……握手时……只是手有点绵软无力。”(149)关于扎普,小说写道“短腿”(95),“长相有点像原始人,举止又比较粗野”(152),“体格健壮”,“40岁的发福之人了”(262)。通过描写,两种迥然不同的形象———斯沃洛:瘦—高—弱,扎普:胖—矮—壮———跃然纸上,而这种形象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其性格特征。#p#分页标题#e#   斯沃洛和扎普的性格特征在“交流计划”之前可概括为以下方面:顺从/咄咄逼人,自卑/自信,对妻子(希拉里)忠诚/对妻子(德丝蕾)不忠,热爱东道国(美国)/鄙视东道国(英国)等。在“交流计划”之后两人都发生了变化,在尤州,斯沃洛变得自信、开放但不节制;到了卢密奇,扎普变得节制、检点,人也变“好”了,“好得不像莫里斯•扎普寻常所为”(99)。《换位》中的对立人物除了斯沃洛和扎普之外,还有他们的妻子希拉里和德丝蕾。她们的对立表现在以下方面:就身体特征而言,希拉里有着“瓜状的大乳房”(266),德丝蕾是“平胸”(189);就性格而论,希拉里“拘谨”(93),德丝蕾“有咄咄逼人之势”(136);希拉里属于家庭型女性,德丝蕾表现出事业型女性的态势。但是,两位对立的女性人物都对正在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感兴趣,而且在对方丈夫无处可住时,慷慨地接纳了他们,并最终同他们发生恋情。在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女性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发生了变化。斯沃洛帮助德丝蕾照管孩子,支持她参加妇女小组讨论,使德丝蕾感到了彻底的自由;莫里斯在希拉里生日当晚,邀她下馆子、去夜总会,希拉里感到开心,同时体验到斯沃洛从没有给予的关爱。社会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的变化最终促使两位女性人物的性格发生变化。德丝蕾变得更加独立、自强;希拉里尽管以家庭为中心,但也开始独立、关注自我。从这一点来看,女性人物的变化过程同男主人公的变化过程是平行发展的,只是程度不及男主人公的鲜明而已。   如果说故事的平行、对称结构强调了人物行动的相似,那么,人物外表、性格之间的对照则突出了他们的差异。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斯沃洛和扎普之间的一系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英国和美国———之不同。在经历变化之前,斯沃洛和扎普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在经历了的东道国的文化之后,他们发生了变化。斯沃洛说:“我不觉得自己是个英国人了。”(195)与此相似,扎普也在认真考虑是否应定居英国。因此,《换位》中“双重纪录的叙述者”、两条平行对称的故事线、两组对立互补的人物、两种不同的文化构筑了洛奇小说的二元世界及这个二元世界的沟通、对话、包容与最终的接纳。   结语   “《换位》发表于1975年,创作年代正值现代主义晚期,或称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潮流挑战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之际。”(转引自《换位》291)传统的小说形式、结构和艺术技巧受到强烈的冲击。《换位》无不体现出这一文学潮流。“《换位》每一章都用不同的形式或风格写成。“(Lodge,TheArtofFiction227)第一、二章分别采用零聚焦、内聚焦叙述,前者使用现在时,后者转入过去时,第三章是以人物聚焦为主体的书信体形式,第四章是由报刊摘要、广告、声明、传单、宣誓、读者来信等碎片构成的拼贴画,第五章是采用内聚焦模式的顺叙与倒叙的有机结合,第六章是电影剧本。这种变化纷呈的叙述形式使《换位》呈现出浓郁的实验主义色彩。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实验主义色彩并未脱离传统小说开始—中间—结局的线性发展的故事情节;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通过灵活多变的视角转换,对人物意识进行逼真再现,对人物言行进行细致描摹,塑造出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因此,《换位》中多种聚焦模式、多种叙述形式、平行结构以及对立人物刻画手法等的运用,一方面反映出洛奇的创造倾向,即“基本上是反现代主义的(antimodernist),但又糅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成分”(Lodge,WorkingwithStructuralism16);另一方面,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小说的人为设计和虚构性,使其成为一部“问题小说”(problematicnovel),为处于困境的当代英国小说家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洛奇认为“一切皆形式”,洛奇所指的形式“包括所有的文学再现形式:大到情节、叙述视角、叙述者的语气、象征、修辞语言,小到最简单的句子结构”(WorkingwithStructuralism107—108)。经典叙事学对文学创作及鉴赏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诚如洛奇在对海明威《雨中的猫》的分析中所说的那样,这种研究方法“通过挖掘一些其他方法所无法涉及到的深层、细微的意义,能够丰富对文本的解读,解决阐释问题、纠正误读”(WorkingwithStructuralism18)。就此来看,《换位》———一部“体现洛奇对其早期小说中各种问题与风格整合,形成其颇为自信创作风格,同时确立此后洛奇小说参照标准及发展趋向”(Martin,DavidLodge39)的作品,它的经典叙事学解读,对于深入、细致地阐释该小说,准确把握洛奇整体的小说创作及批评趋向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