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批评视域下对还乡的解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哈代(ThomasHardy,1840~1937)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同时也是位造诣非凡的诗人。他最著名的小说都是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郡为背景,他用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笔触无限留恋地描绘出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当地人们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哈代被誉为“英国现代文学的直接先驱”,在思想意识方面哈代对20世纪的英国小说家的影响可说多于其他任何一个维多利亚小说家。 一、生态批评与哈代作品生态思想的来源 哈代小说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关注,评论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哈代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说。有的关注哈代的生平对其作品的影响,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威塞克斯郡在整个哈代的威塞克斯郡小说体系中的意义,有的从宗教、科学、哲学等方面揭示了哈代作品主要思想变迁的原因,有的研究哈代作品对性的态度和其独特的处理方式,有的着重研究哈代诗中的现代主义倾向,更多学者关注的是其小说中表现出的背离传统,强调个性的悲剧美学观。“性格与环境小说”是最能代表哈代创作成就的作品,小说中“人按照两条法则生活———自然法则与人类自身愿望及志向的法则。但是自然法则并不在某种叫做‘自然世界’的疆界面前止步,它就像支配蚂蚁和蚁冢那样支配人类与社会”。自然法则与人类法则的冲突,即自然与人的意志的冲突,构成了哈代小说的基本冲突之一。20世纪末,随着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的兴起,从生态角度对哈代作品进行解读也应运而生。人们发现哈代的小说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原始的山野乡村、淳朴的荒原居民都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赞美了一个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早在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WilliamRueckert)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icism)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但是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由美国学者所确立形成的。生态批评基于整体的、和谐的、多样化的、相互依存的原则,重新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否有助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是否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均衡。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Glot-felty)给生态批评下的定义是“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批评是采取“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考察文本、研究文学;生态批评主要研究自然与文化的联系尤其是自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在她的《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的导言中指出,美国生态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文学是怎样表现自然与环境的,生态批评家认为,在许多作品中自然被描述为一个陈旧模式,要么是世外桃源般的伊甸园和处女地,要么是无情的沼泽地和荒原。第二阶段主要发掘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的历史、发展、成就及其风格体裁等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第三阶段试图创建一种生态诗学,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强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 英国生态批评的代表人物是乔纳森•贝特(JonathanBate),他把奥斯丁和哈代的乡土世界看作19世纪英国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体现了英国国民性中对环境意识的敏感。哈代是生态文学中的重要人物,他的生态思想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哈代的父亲是个热爱自然和音乐的人,而母亲则很喜欢有地方色彩的故事。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成了他的一个爱好。其次,在哈代的童年时期,家乡多塞特还是个以农耕为主的地区,铁路还没有开通,那里景色优美,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小哈代就是在这种保持了原始风貌的大自然环境中长大。在他的作品中,读者随时可以读到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的描述与刻画,感受到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还乡》是哈代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一部生态小说。小说中的依然处于远古蛮荒状态的埃格敦荒原,荒原上的自然之子形象,都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一种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二、自然之子与哈代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 如果说哈代早期作品描写的是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和明朗的田园生活,他的后期作品则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农村后造成的不幸和灾难,基调明显变得阴郁低沉。《还乡》发表于1878年,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说,是哈代小说创作的中期作品。小说的创作时期正处于19世纪末,恰逢英国工业革命获得空前的发展,现代社会经历转型的剧烈变动,科学技术理性思维使许多人以为人类可以战胜自然、左右自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英国农村,促使宗法社会基础崩溃,传统经济结构瓦解,自然面貌遭到破坏。工业机械文明对人们田园诗般生活的破坏以及人们之间友爱关系的破坏和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使哈代强烈地意识到作为小说家,自己有责任在小说中保存正在或即将消失的农村古老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自然面貌。在小说《还乡》中,哈代凭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感悟,细致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壮美而又昏沉的埃格敦荒原和生活在荒原上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自然人。 鲁枢元把生态学分为三种形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作品的自然生态思想包括作者如何看待人类或者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者在作品中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作品中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是如何被表述的。 《还乡》描绘了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那是个当时正在消失的世界,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却是个消失了很久的世界。小说中,埃格敦荒原仍处于远古的蛮荒状态,这里的人们世代靠割荆棘、编石南扫帚、挖草皮、贩卖红土为生。他们都紧贴着大自然,甚至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哈代在写到一整群人物时,采用了画家常用的艺术手法,把他们当做自然景物一样加以描绘:“明灿的光,炭黑的影,在四周环立那批人的脸上和衣服上晃来晃去,以丢勒式的力度和气势,勾勒他们的脸庞和全身剪影。但每个人脸上本性难移的精神面貌,却不可能发现,因为活跃的火焰,老在四周的空气中蹿上钻下,游弋不定,阴影色块和亮光带在那群人的脸上,无休止地变形移位。一切都不稳定,像树叶随风颤动,像闪电倏忽明灭。”①这些人就是荒原上的自然人,他们与荒原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乡野生活图。#p#分页标题#e# 红土贩子维恩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维恩原本是个乳牛场主,向托马辛求婚遭到拒绝后就干上了贩卖红土的营生,为的是远离托马辛。红土贩子的生活就像吉普赛人一样,成年累月在野外露营,漂泊不定,四处游荡。小说中有一段描述了维恩把自己伪装起来的文字:“红土贩趴到地上,拖过两块泥炭,一块盖住头部和肩膀,一块盖住脊背和两腿。这样就是大白天,也很难被看见;泥炭的石南一面朝上,贴在身上,看着和长在地上一样”。哈下的红土贩子维恩已经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当他观察荒原上的候鸟时“就会觉得在跟人类未知的异域进行着直接的交流”,而“此鸟注视红土贩时却像哲人似的,仿佛在想,现实的片刻良辰美景,抵得上十年往事的回忆”。 《还乡》中另一个自然之子的形象是克林,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放弃了巴黎珠宝行经理的职位,回到埃格敦荒原,渴望在荒原上办学开创一番开蒙启智的事业。克林热爱自己的乡亲,热爱荒原。“克林回家时,连路都不看。如果说有人熟悉荒原,就非他莫属了。他身上浸透着那儿的景致,那儿的物质和旷野的气息。可以说,他就是荒原的产品。”“他在路上从高处俯视眼前的荒芜景致时,禁不住感到一阵野性的满足,痛快极了。”正是出于对荒原的热爱,离开荒原的克林最终回到了荒原,回归了自然。当他因用眼过度而视力减弱,办学的计划受到阻挠时,他成了荒原上割荆棘的砍柴工,但这使他离大自然更近了,也更快乐了。 哈代从广义上把大自然理解为一种力量,他感受到其中似有神灵,他能对人类的命运或者同情或者嘲笑,或者无动于衷地袖手旁观。荒原就是大自然的象征,相比之下,人却显得渺小而可怜,唯有贴近自然,顺应自然,人才能生存下去,获得好的归宿。小说中红土贩子最终喜结良缘与托马辛结为夫妇,而克林成了一名布道者,无他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哈代正是借鉴这些人物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生态哲思:人类只有抛弃工业文明,重返大自然的怀抱,才能获得新生,恢复生命的活力,从而幸福快乐地生活。 三、古老荒原与哈代和谐自然的生态思想 哈代是田野和晨曦的忠实的儿子,他热爱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农民,他的笔下无时不流露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还乡》赞美了原始生态的自然美景,赞美自然万物旺盛的生命力。小说的第一章专门描写了埃格敦荒原:“现在埃格敦这种桀骜不驯、以实玛利一般的东西,也是自古皆然。文明是它的死敌,自有植被那天起,它的土壤就披上了这件古老的褐色衣服;这本是那种地层上的自然服饰,亘古不变。它那资深的衣裳只此一件,这对于人类在服饰方面的虚荣心有某种讽刺意味。一个人穿着颜色和样式都摩登的服装,跑到荒原,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大地的服装既是这样原始,我们仿佛也要穿最古老、最朴素的衣服呀。”梭罗说过:“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全这个世界。”荒原自然界是一个有组织、自动调节的生态系统,荒原创造了人类,它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人类价值的摇篮,它比人类文化更为久远和完整,是人类的“根”之所在。对荒原来说,文明就是死敌,虽然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工业文明冲击着传统文明,影响着以农耕生活为主的人们的生活,但荒原依旧保持着它的古老的面貌,空旷无垠,苍茫荒凉。荒原的伟大衬托出人类生存的渺小,荒原独立存在向人类展示了一种深沉而庄严的美。 《还乡》中除盛赞了原始生态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对各种动物和自然生命的赞美和敬畏,是一幅由植物、人类和动物所组成的自然生态之图,显示了哈代平等对待动植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哈代热爱大自然,对一切有生命的生灵都等同视之。他认为,人类应该和其他动物之间寻求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昆虫、鸟类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夜晚的荒原“空气沉闷,雾气蒙蒙,挺暖和,到处弥漫着未被烈日晒枯的新生植被散发的扑鼻清香,尤其是蕨草的香味。克里斯手中晃荡的灯笼,不时地碰擦路边羽毛般的蕨草头,惊动了无数蛾子和有翅的昆虫。虫子们纷纷飞起来,落在灯笼的角质灯罩上”。当克林的母亲在芬芳的绿茵上席地而坐时,“她面前有一窝蚂蚁正横穿小路,开辟出一条通衢,拖着重负,永无休止地劳作”。当她躺倒在草地上看着天空“一只苍鹭从那面的天空飞起,面向太阳飞去。它是从山谷里的水塘飞起来的,身上还滴着水呢,它翱翔时,那翅膀的两边和背面,那大腿、那胸脯,都沐浴在辉煌的日光里,仿佛鸟体是银子抛光做的”。生态整体观强调把各种生物在内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准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把人类这一单一物种的利益看作为最高利益。生态整体观试图推翻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思维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非中心化的、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关系。哈代正是从生态整体观出发,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在描写自然的时候才能如此的真切感人。 生态批评指出,人类应当学会多从其他生物乃至非生物的立场看问题,才有可能摆正自己在自然万物中的位置,打消虚妄的高傲,才能真正形成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主体间际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的环境,也是人类情感能够依托的港湾。人类能够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陶冶情操、培养心性,并最终获得自己的幸福。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人类本身;破坏自然,也就是毁灭人类自己。人类只有亲近自然,才能够听懂大自然的韵律,理解大自然的情感,最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还乡》中,哈代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一种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的自然生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