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外国文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开设有中文专业的高校教学中,外国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学科,这门学科涉及到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它属于文学课,对文学作品的介绍是其重要内容。二是它属于非中国的异域文学,因此它将不可避免地联系到相关的西方文化,比如宗教生活、风俗礼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等丰富斑斓的西方社会生活和多姿多彩的精神面貌。面对如此庞杂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方式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面前,就或多或少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涉及到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相关介绍时,多媒体教学明显地会较好地满足上述要求,将内容生动直观地传达给授受者,从而有效地使学生体会和感受西方文化的面貌特征,这也将对整个外国文学的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最适于做文化陶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是它在讲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的最直接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增广见闻,在有限的学习空间中大量涉及各种有效信息,多媒体手段比起传统的教学、学习手段来说优势多多。由于纸质媒介的局限性,在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这种手段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随着对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效果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它来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具体说来,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通过对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成果,如影像、音乐、绘画、建筑、宗教、民俗等相关材料的补充,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掌握特定文学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当教师在介绍某位作家的重要作品时,可以配上一致的影像资料,比如在教授古希腊文学中的《荷马史诗》时,可以将好莱坞花巨资拍摄的电影《特洛伊》以剪辑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在教师对史诗背景及大致情节讲述的基础上,辅以鲜明的画面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言行,这将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史诗主人公阿喀琉斯的多重性格就不难把握。在讲授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时,可以配上欧洲各大著名教堂的图画,从恢弘庄重的教堂建筑和高耸入云的教堂尖顶中,使学生感受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与彼岸主义;同时,播放《圣母颂》等经典宗教乐曲,使学生尽量去体会中世纪的宗教气息。当教师在讲述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时,就可介绍文艺复兴时代的各国的文化成果,通过如绘画、建筑和雕塑上对中世纪神本观的突破,所表现出的对人的形体本身的积极态度,对美特别是人体美的追求和个人时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感受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潮来自于中世纪又冲破中世纪的独特风格。再比如,在讲授19世纪法国小说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由法国作曲家比才改编谱曲的《卡门序曲》,熟悉的曲调,优美的旋律,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文学课上欣赏到了经典名曲,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使他们不禁感叹西方艺术的魅力,从而收获到超越文学之外的知识和思索。另外,在讲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渊源时,就会提到英国自中世纪就出现的哥特式小说。这类小说得名最早是借鉴了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艺术,即哥特式建筑。这类建筑多体现于欧洲各个大教堂之中,如果教师仅用口头描述还不能使学生完全明晰于心,因此如果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著名的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呈现于学生眼前,这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这种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人在长时间聆听的过程中很容易走神,产生听觉疲劳,但如果听觉、视觉等多个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就不容易有困倦感了。多媒体介入课堂,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直观、立体、生动、丰富的景象。如在描述某个故事情节时,伴随着一张张插图、一幅幅剧照、一个个影视片段的出现,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并由此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由此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相比之下,传统的教学就显得沉闷些。 第二,对于学生而言,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他们做更细致的笔记。做笔记是学生课堂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且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结束之后无可复制,因此,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固态化、长久化,这就需要做好笔记,这会有助于课下的梳理复习,而多媒体的运用使他们能够更直接地记录知识要点。当然把幻灯片中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是不切实的,因此学生应该有选择性地记录,这就如同在做读书笔记。从长远看来,收效应当是非常可观的。 第三,以上是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考虑的,其实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同样有着优越性。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资料丰富多彩,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将会通过上网、图书馆等多种途径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搜集更多更好的文学文化资料,以符合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特点。对于外国文学课的教学而言,传统知识的更新和新时代文学的补充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从长远看来,多媒体教学更加便利,这使得教师在外国文学知识存贮上能够不断扩展更新,既开拓了知识视野,又可以联系文化、历史、哲学等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使教师本人朝向既深又博的教学和科研复合型人才的方向靠拢。例如在讲授古希腊罗马文学时,可以补充一些古希腊王国和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特点,并使这两种国家的文化及文学特点作一对比参照,而这些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的补充在传统的黑板书写中,是难以做到的。再比如,在讲授中世纪文学时,教会文学是比较普遍的文学创作,而教会文学的产生和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使知识更加系统和逻辑化,教师有必要对基督教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做到知根知底,即使由于时间和课时安排的限制,关于基督教的知识不一定在课堂上详细讲述,因为这毕竟不是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不过作为教师,在备课时是需要搜集到超越讲课内容多倍的资料的,而这是多媒体教学中易于做到的工作。多媒体的形式是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内容,这比传统的黑板书写更有优势,作为知识的补充,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浏览或阅读。 二、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p#分页标题#e# 第一,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大量地展览幻灯片,或者仅仅传达幻灯片中的内容,多媒体手段仅成为大纲的罗列与展览,成为传统板书的替代品。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时,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分析,课堂教学还是要以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和理性诉求为主,不能以程序化的课件喧宾夺主。所以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设计制作课件,以体现每位教师的授课思路和教学风格。 第二,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近距离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近距离交流能够使学生增加亲切感、信任感,从而喜爱上该门学科。由于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随时操作,教师很难离开操作台,这样一来,客观上减少了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进行师生互动的机会,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近距离交流。 第三,制约了教师的即兴发挥。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容易导致灵活性的缺乏。由于多媒体课件必须事先准备好,并且课堂上几乎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即兴发挥,而无法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理念。这使得教学缺乏一定的激情,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表演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特点似乎也逐渐被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替代。因此,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以一定方式融合起来,这个话题比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手段都将更富于挑战性,也更值得今后教育工作者们思索和探究。 三、解决的对策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既让多媒体发挥出它的优势,又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呢?针对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种种问题,关键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内容,更不是教学目的。在文学课中,首先是要立足于文学作品去研究分析,然后才考虑结合什么音像资料,有助于唤起学生更加丰富的联想,达到一个情境交融的和谐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主次分明、灵活运用,又要使二者在教学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多媒体教学现在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应用于教学的初期阶段可直接参考、借鉴的现成课件的确不多,这就要求我们敢为人先,具有开拓精神。 教师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要提前安排好备课时间(尤其是利用好寒暑两个假期),做好第一遍必须要投入大量时间的思想准备。在好的课件的基础上,日后的教学只需结合学生的反馈、教学的具体要求做适度的调整就行了。精美的课件正是这样,在不断的完善中诞生的。 至于“制约了教师的即兴发挥”和“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近距离交流”等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怎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就怎样讲授。学生听乏了,播放一段影视片段;学生兴趣浓厚,不妨乘胜追击,进一步引申出更多的相关话题,让问题更加明朗化……当然,在教学中要想达到这种程度,不但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及时洞察到学生的神情变化、捕捉到教学的最佳时机,还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多媒体技术,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随心所欲,不让多媒体这个工具牵着鼻子走,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种蕴含科技含量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面对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喜与忧,我们应不断地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及时地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尽快地完善多媒体教学,从而使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