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原则与重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的“五四”时期,因各国文学作品的集中翻译出版以及对外文化传播的互动展开促生了“外国文学”学科在高校的生成,之后,在漫长的发展中,在相关从业者的关注下该学科一直处于变革状态。我国外国文学学科在新的时代,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席卷和国民素质根本提升的要求,也面临着新的时代特点和学科发展前途的严峻考验。总体看来,作为中文专业必修科目的外国文学由于课程设置的特殊性,有限的学时与极端宽泛的内容之间往往存在着安排取舍的不易,而很多高校又都存在着重“内”轻“外”的倾向性。学生们接触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学文本及多元化的文学理论、文艺发展状态的时间也往往较迟,又常常因文化心理、表达方式、审美习惯等多方面的较大差异,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隔阂感加重,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难以提高,而外国文学知识的严重匮乏往往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突出创新、突出审美、突出实践、突出个性亦是独特的学科特性的客观要求。而外国文学的相关课程作为该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无疑是未来专业教学改革中不可忽略的重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也必然成为学科建设和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共同的要求。 各高校在相关领域的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面对一些重要问题一直也争议不断。在未来的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抓住原则、突出重点是促进改革进程良性发展的关键。 一、外国文学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导原则 综观曾经的成就与争议,结合未来的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美育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美育”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手段能够促进受育者各种潜能向实际能力的逐渐转化,尤其是文学艺术类学生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学艺术类专业教育水平提升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手段。 文学艺术的感知与评析在汉语言文学类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的道德、美感、责任等影响终身的观念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发展过程中,无论其审美艺术智慧的磨炼和审美艺术思维的开发,还是审美艺术个性的形成、审美艺术情感的丰富或审美艺术观念的发展,皆须通过学生们自觉参与并全身心投入的美育活动来实现。 外国文学相关课程作为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主动的情感投射,文本认知与解析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们怀着“美”的情怀参与艺术审美活动,努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体会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使得学生能够在对“美”的体察与认知中最终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建构,这样才能够从更为本质与核心的层面完成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二,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教学方法。 “主动式”学习是应用于文学艺术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往往强调教育者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创造实践性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得学生们通过体验、探索、创造等亲身的实践参与过程来实现知识的不断丰富及能力的真正增长。 将“主动式”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的优点在于教学氛围的和谐性、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教学效果的持久性。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以教师主导的分析和思考,而且还要一定程度地进行文体练习、风格体认、文本细读等实践环节。同时,在课堂中也应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在亲身参与的“做”中“主动”地、充满“创造性”地学。 第三,构筑以实践为基础的动态、开放教学过程。学习者充实认知经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主要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实现。 而我国传统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使学生们获得知识、艺术、人格的全面提升,在未来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努力打造既能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的氛围,又要打造一个让学们生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的平台。既要让他们对学习的对象进行自觉的发现,也要培育他们主动的创造精神和思辨的分享能力。 二、外国文学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从本质上讲,外国文学的学习过程是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一种重演、认知和阐释,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重新梳理前人的足迹,理解与阐发前人的文化内容和艺术构成。在教学中,我们应将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作为教学的关键点。 第一,课堂教学注重“多元互动”与“直观感受”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教材的有效取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授课的情态语言等都会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从一线教师的实践中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使用的教学途径是引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视野的关键。 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们的知识内容和学习途径应以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否激发多维思考为准。教师们应在参考国内其他专业院校优秀的相关教材同时,充分认识和利用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互补、互证与互相阐释等功能,通过对歌剧、舞剧、电影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果的整合,将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和看、闻、讲等各种手段相结合。同时,对现代社会丰富的数字资源、媒体资源等加以筛选和利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审美标准、扩展艺术视野,以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p#分页标题#e# 在赏析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也应注重全球化的视野,在充分结合国内优秀教学成果的同时,注重参考国外优秀文学艺术数字化教学模式,引进具有示范意义的讲课视频和丰富的图书、画册、期刊等,以生动而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本课程的多方面知识,使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教学实践的展开打下文本、理论、视野等全方位的基础,成为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理论、提升文学审美品位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文学艺术人才必备的基础平台。 第二,实践锻炼注重“主动学习”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以创新精神为动力的,而创新精神的形成则主要依托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文学的历史既是文学艺术相互传承的历史,也是文学艺术自身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历史,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文学艺术相关学科的重要任务,创新精神的形成是文学艺术学习者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 外国文学的教学应特别强调将学习者的学习姿态由被动的消极状态转为积极的创新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注重实践环节的增加和实践任务的安排,引导学生们主动观察和体会学习对象,自觉而积极地调动各种已有经验完成实践任务。 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我们应选取情境性强、表演性突出的作品,如戏剧、小说的节选篇目等,让学生们尝试表演,使得学生在表现和传达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的艺术体验、更充分地展现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与阐发。 此外,诗歌朗诵、作品创作实践、文学刊物的创办等融学生们亲身参与、主动发现、自觉探索于一身的课外实践活动也更易于营造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创造”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条件和情境。 第三,交流学习注重“感性认知”与“理性深入”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内向化”水平既能够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够锻炼学生的研究、实践和思考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一种提升而不是一种强迫。 为使学生们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引导他们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其兴趣和爱好。在每次作品细读、文本表演、专题辩论等实践环节中应分专题、多角度地给学生们提供宽广的空间,使学生们在“内向化”的过程中真正地学有所得。活动结束后,都应及时组织并提供开放的平台供学生们进行心得交流,以总结的形式将获得的收获、独特的理解和思考等进行理性的提升。同时,为促进学生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艺术化的情感活动和艺术审美的理性思维,还应定期开展教师与学生针对某一共性话题进行探讨的交流活动,注重与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巩固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成效。 对课堂教学、实践锻炼、交流学习环节的精心设计,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方式的深化与拓展。 它能够在多方位的教育活动中,较为全面地促进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外国文学成为促进优秀的文学艺术人才、社会实践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