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状元刘子壮的家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刘子壮的先世居住在“江西清江”(今江西樟树市)。“大司徒式,其先世也”,“越元迄明,世次莫考”。刘子壮的先人,依据现有的资料可考证的是明初“大司空钦,与解学士缙善”。解缙,“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著名学者,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由此可知刘子壮先人曾任朝廷命官。大司空钦建造了一座步云楼,在其中读书,解缙有诗赠予他。今天,解缙诗歌已经散佚不可考。大司空钦以下,由于“家祠毁亡”,可知的为性吾公,“其藉识名于墓碑上”。性吾公有一子大中,即刘子壮六世祖。本文考述的家世,以刘子壮所写《家谱传略》以及《文昌阁死难序文并辞》等文章为主要原始资料,并参照其他史料,从刘子壮的六世祖起,下至刘子壮兄弟辈止。
一、六世祖大中公
六世祖大中,为性吾公之子。大中或者是大云,号吾一中或吾一云。居住在江西清江城东,所营造的房屋皆“峻敞”,院墙和城墙的高度一致,所以乡里之人,称呼他为“城墙刘氏”。“皆世以赀名于里”,结合刘子壮在《家谱传略》中多次提及先人“行辰、澧、荆、汉间”,或可推测,刘子壮六世祖大中是以做货物转运为业的。六世祖大中有三子,长子自贵,次子自衡,三子自重。三子皆子承父业。自贵和自衡皆早丧。六世祖大中后来“去城,居蛟湖”。蛟湖,今江西鄱阳湖边上一湖泊。
二、五世祖自贵公
自贵公,六世祖大中公之长子。“娶程氏,无子。妾生子”,为竹亭公。在竹亭公年少时,自贵公丧亡。大中公三子自重公有子八人。
三、曾祖父竹亭公
曾祖父竹亭公,妾所生。在其父自贵公早丧以后,寄养在叔父自衡家,不久,自衡又丧,大概竹亭公当时还没有成年,便又寄养在叔父自重家。竹亭公是南雍国子生。“为人长身丰硕,意豁落,轻财,好交游。”竹亭公在居所处建造了一座亭子,在亭子的周围栽种了数千株竹子,还引进流水,环绕其中。自己题写亭子的名字为“竹亭”,并且自号“竹亭公”。“里之人与四方来至者,燕止其中。”里,是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清光绪八年的《黄冈县志》载,黄冈县行政区划为9个乡,下辖76个里。竹亭公喜好写诗作赋,有“赠序、传、赋、记、诗、歌、词、曲盈册”。刘子壮在儿时还能背诵曾祖父竹亭公的一首诗,题为《聂双江豹》:“亭外一溪,流水亭前;几个,檀板轻尊;追赏清风,皓月徜徉。”竹亭公的文册最初由其子小亭公,即刘子壮的叔祖父保留,后来传给他的儿子允大,即刘子壮的叔父,允大后来将文册给了刘子壮家。遗憾的是文册在癸未之乱时,被焚烧亡佚了。刘子壮在《十八日又书》重新提起癸未之乱给他的家族造成的灾难,说“癸未之变,荡然无存”[4]。竹亭公有五子,与妻子余氏所生二子,即是长子国纲,邑诸生;次子国?,国?即是刘子壮的祖父少亭公。与妾夏氏生一子,即次子国光,另外还有国政和国定。竹亭公后随其子国?(少亭公)迁至黄冈团江,即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市团风县。“以寿终,葬于城西北五十里慕义乡”。明代时的慕义乡在邾城镇郊,邾城,即今黄冈市黄州区堵城镇禹王城。其慕义乡的乡名取自《续瓦屑坝考》中“以幕义效忠于当时”的“幕义”二字,表现了移民尚德的传统。据笔者目前所见文献资料,竹亭公及其子少亭公都安葬在慕义乡,这可作为刘子壮家世在明代从江西迁居湖北黄冈的一个辅证。
四、伯祖父国光
国光,竹亭公次子。“竹亭公游扬州,纳夏氏女,生子国光。为县吏,长身、美须,善谈论,好酒色。”当时,县令“委计事至京”,国光“尽縻其赀”。计事,即由县令长在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呈送郡国。国光办理此事不力。“令怒,系之”,并且按照当时的法律,要对宗族中的其他人进行惩罚,“以法中诸宗族”。“时竹亭公为国子生,在南雍。子国纲(国光的哥哥)邑诸生,令弗敢取。取自重诸孙。”自重诸孙皆受笞刑。
五、祖父少亭公国喆
少亭公国喆,竹亭公次子。“仁厚不欺人,人皆推为长者,目不识权衡,人亦莫有欺之者。”权衡,为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由“目不识权衡”,或许可以推测,少亭公识字不多。少亭公是刘子壮的家世中第一个由江西迁居到湖北黄冈的人。刘子壮《家谱传略》记载了少亭公迁居黄冈的原因:少亭公“少时与里人戏,其人怒,夜唆其妻缢梁上②。旦日,率其徒噪于家。是时,国法重死,公不能白,故尝从竹亭公督课澧、汉。遂以家趋楚,始居黄州之黄冈。”待这件事情平息之后,少亭公又想回到江西清江,但是原来的房屋已经毁坏,在重建房屋时,仆人挖出了黄金。少亭公“知为先人藏”,没有告诉其弟小亭公,“弟小亭怒”,兄弟之间产生了矛盾。少亭公“又以是复趋黄,居团江”。少亭公“数避祸”,家道日益中落。虽努力重振家业,但是没有成功。少亭公“虽贫,意气落落。每夕必置酒,自为欢”。少亭公虽识字不多,但喜欢结交读书人,让里中士人教授子孙向学,“里中士人相遇,辄具食,出其子文以质先”。刘子壮在《家谱传略》中说自己后来在举业上的成功与少亭公提倡读书是分不开的。少亭公“老而亦健”,他的几个儿子长大成人,各有所长,“家复饶”。老年的少亭公“无日不宴”,“年七十而卒”,葬在城西慕义乡,“竹亭公之东二里许”。少亭公妻周氏,有子五人,皆“周氏出也”。长子绍圣,次子绍贤,三子绍祥,四绍熙,五子绍伊。
六、伯父绍圣
绍圣,少亭公长子,字正子。“为人颀伟,高颧,无须”,“少从叔父小亭公游判,常落拓不羁,性直倨,常忤人。”中年未有子,母亲周氏命他“纳媵”,绍圣“乃为具召亲故、乡党,取弟之子,拜于祖考而子之”。绍圣的嗣子为子俊,是其弟绍贤与妻崔氏所生。中年后的绍圣性格发生了变化,“性勤慎,夜户必亲。虽寝,必起”。绍圣作为家中长子,对弟弟及子侄们要求很严格,“诸弟已成人,少不率,即捶之”。常常谆谆告诫曰:“先世积累,其后不克守为戒。”刘子壮少时曾听闻伯父绍圣的几则箴言: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淫欲;尝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似有时。“此言虽俚,可以垂戒,严谕类此。”绍圣年六十六而卒,从母葬。嗣子子俊,邑庠生;有子二,“孙芝,郡庠生;孙蕙,邑庠生”。
七、生父绍贤
绍贤,少亭公次子。据刘子壮《家谱传略》曰:“本生考讳绍贤,号养吾,娶崔氏,生子子俊,黄冈县邑庠生,为伯父后;继娶单氏,生子壮,后叔父家,女一;继娶邓氏,生子子翶,江夏县生员,早卒。”由此可知,刘子壮生父是绍贤,养父是叔父绍祥。刘子壮在十六岁时,生父绍贤卒。由于在生母单氏亡后,就被抱养在叔父绍祥家里的缘故,刘子壮感慨“时年亦不小矣,而不能详知我府君之行也”。在《家谱传略》中所记载的生父绍贤的事迹,是听闻长辈所述而留存下来的。绍贤仁厚,谦和,“里之人识与不识,未尝不和颜色,交善”。其兄绍圣性躁而易怒。当绍圣“视诸弟严,小失意,辄捶之”时,绍贤“必齐颜为解曰:‘弟稚,宜子劳;毋贻老母忧。’即兄疾怒而立解”。绍贤“以为先业之丧,自兄弟失睦”,因此,非常注重兄弟之间的团结。绍贤为了重新振作祖先的事业,“越洞庭,蹑天柱,与崆蛮为市,益振先业”,“所致尝累数千金,与兄弟共业,终其身不渝”,绍贤亦乐善好施,“宗族来归,必留赡之,视其才,予之资,为生业”,“贫不能振者,辄数贷之,即不偿,未尝倦,岁终,率焚券不能偿者”。绍贤年五十而卒,“卒之时,里之人叹息于闾,亲故知识悲泣于堂,兄弟宗族哀恸于室”。有子三人,但“本宗未有主”,长子子俊,为伯父绍圣后;次子子壮为叔父绍祥嗣子;三子子翶死于癸未之乱,早卒。癸未之乱的第二年,子翶之子又早殇。
八、叔父绍祥
绍祥,少亭公次子。刘子壮的叔父,也是养父。鼎力支持兄长绍贤“睦兄弟,事父母,为复先业”。“娶同邑长者林氏女,生子数不育,视诸兄子如己子,林氏与诸姒姆如姊妹,亦视其子如己子”。刘子壮的生母单氏“尤与母(指刘子壮的养母林氏)善,戊午(公元1618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生母亡,乃从母久,所生子辄殇”,此时,刘子壮只有九岁,尚幼。于是,刘子壮就由叔父一家抚养。叔父绍祥“与诸兄弟而出入沅、澧”,重振祖先的事业。当归家后,就教育子侄,“凡行止卧坐,必以礼。每登涉、宴饮、祭祀、悲喜无不训诫。或有所见,引述古今得失兴败示鉴”,“指美善可传法,劝诲痛切,虽触人所忌,未尝退焉”。绍祥亦好读书,“暇即读书,诸稗史不释手,诵说始末”。
九、叔父绍熙、绍伊
绍熙,字文敬,少亭公四子,刘子壮叔父。由于其父少亭公喜好交结里中士人,绍熙受其父影响,也喜好诗书文字,并且由绍熙指导刘子壮学习,可谓是刘子壮年幼时的塾师。刘子壮《家谱传略》曰:“叔父文敬私淑诸君,以教小子壮。”绍熙死于明末癸未年张献忠攻陷黄州之乱。刘子壮在《文昌阁死难序文并辞》一文中,痛悼在癸未之乱中,因守战而死难的亲友及乡邻。曰:“自守令奔避洲者,咸?。而诸君子益坚,无敢离越,有与贼间者,辄磔之。”“吾家之臂,先叔父殒于水,家之亡者十七;友邻之亡者十五;仆妾以百数,而洲中不可算计者矣。”在该文中,刘子壮特别强调说:“其以水殉者,余叔父刘文敬讳绍熙也。”少亭公第五子绍伊,字君敬。在癸未之乱后不久,因为伤心过度,“其以悲伤而终者,叔父君敬讳绍伊”。
十、兄子俊,弟子偁
子俊,字克章。绍贤长子,母崔氏,伯父绍圣嗣子,刘子壮之兄。黄冈县邑庠生。癸未之乱后,“其以悲伤而终者……兄克章讳子俊。”子翶,刘子壮之弟,绍贤第三子,母邓氏。江夏县生员。癸未之乱中丧生。“其登舟复归迎母不得者,余弟子宣、子翶、元则、子俨也”。刘子壮《家谱传略》中说“(绍贤)生子子翶,江夏县生员,早卒”,子翶“生子觉殇”。
从上述对刘子壮家世的考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刘子壮家族有“尚文”的传统家风。其先祖钦公作步云楼,读书其中,与解缙之间有诗作唱酬。曾祖竹亭公营建“竹亭”,以文会友。有诗集赋册留世。祖父少亭公虽不识文字,但交接“里中士人”,刘子壮的“叔父文敬私淑诸君,以教小子壮。则公之遗也”。二是刘子壮的家世从曾祖到其父辈,大都以“赀货”为业,家道有盛有衰。祖父少亭公因“兄弟不睦”等原因,在明代从江西蛟湖迁至黄冈,家道衰落,至其子辈,“家复饶”。尤其是刘子壮的生父绍贤,“所致尝累数千金”,但轻财好施,注重兄弟之间和妯娌之间的团结。经“癸未之乱”,家道中落。三是刘子壮的生活环境应分两个阶段来考察,一是十六岁之前,即“癸未之乱”前,生活优越。虽其生母早卒,寄养在叔父绍祥家,但叔父及养母“视如己出”。其《十八日又书》写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优渥生活曰:“予自幼赖先人,生事颇饶,又早有名,遭时之盛,非舆不出,非肉不食,侍从数人……未尝离侧。夏月侍者中夜未息,秋冬近寒,围炉□□。置别业颇赓,兼植树护池观花鸟之乐,然意尝恨未为足。”二是“癸未之乱”后。刘子壮的生父悲伤过度而死,“诸父伯兄没,弟侄五六人孤弱,拊而训之。婚娶成礼,虽乱离不苟也”。“癸未之乱”造成了刘子壮家族在黄冈数次迁徙,家道渐至衰落。
本文作者:刘飖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