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于曹操统治思想中民本思想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曹操民本思想理念的具体表现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家,因而以民为本也就成了历代统治者一以贯之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历史发展也表明,统治者以民为本其统治就会稳定长久,否则就会迅速灭亡。所以面对汉末统治腐败造成的大批流民和天灾人祸下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景象,曹操并不仅仅是表露出对百姓的同情,作为统治者,他也积极致力于这种现实状况的改变。也因此,在汉末的政治活动中曹操不仅在其统治思想中体现出为民、重民理念,也在行为中表现出为稳民、安民,并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措施。
(一)致力于统一社会秩序的重建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除了引发不断的朝内政治斗争和黄巾大起义外,又导致了董卓之乱的产生。而在讨伐董卓暴乱中,又产生了军阀混战和割据,所谓院“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噎噎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吞并。”与其时众多军阀如,术、,绍、公孙瓒、陶谦、吕布等“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不一样,同样在讨董中建立起一支军队的曹操既没有如,绍那样“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欲行废立,也不像,术那样“僭号于九江”,或如吕布、刘表、刘焉那样“群起以思移汉祚”,而是“迎天子于危亡之中而措之安土”,进行着义为社稷而救苍生于水火的“扶衰救弱”之举动。而且就是此后,不论南征北战,还是东伐西讨,曹操在主客观上也都始终以消除军阀混战割据,“济天下,为百姓请命”为主要宗旨,致力于社会的统一。此正如曹操所说院“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因此王夫之评;院“当斯时,曹固未有擅天下之心可知也。以操为早有擅天下之心者,因后事而归恶焉尔。”当代史学家翦伯赞先生也说院“他(曹操)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虽然他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他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豪族混战局面,并且从中国的西北边疆排除了游牧种族的威胁,保卫了黄河平原的城市和农村,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
当然,不可否认,曹操在致力于重建统一过程中不但严格控制了汉献帝,也进行了不少政治杀戮,如因董承事件、伏完事件和金祎等谋乱事件每次被他杀死的都是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其余被他“持法峻刻”而“以法诛之”的也不在少数。但这多是政治上的行为。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院“政治上的斗争,既然和军队作战一般,则不但对于敌党的手段,有时是不得不然,即对于本党,也是如此。因为要整顿阵容,就不能不把有害于团结的人除去,这正和军队要讲军纪一样。所以政治家的功罪,只问其根本上的主义如何,并不能摭拾着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用简单浅短的眼光去评论。”而且这些政治行为的实施并没有危及百姓的生命,也没有损害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就整体客观而论,虽然曹操的行为在政治伦理和进行的政治演变中表现出不少违背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地方,但就曹操统治的政治主旨来说,他还是在于“匡扶汉室、平定天下”,“意在耶克成洪业爷平一宇内以为生民计”,让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多角度高度关注百姓生活
儒家认为院“民,神之主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道家也认为院“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法家也认为院“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民)为本”。这些史上民本思想,加上秦王朝实行暴民政策迅速灭亡、汉初兴农重民带来国强民富和长久统治等事实,对一生手不释卷而又富有政治敏感的曹操来说不能没有启示,加上打黄巾“也逼使曹操去注意引起农民起义的社会原因”,这使得曹操在建立、巩固统治的过程中也就多把百姓的生活保障作为施政的一个主要重点,多方面多角度地去保障百姓的某些基本利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重视百姓生命。尽管曹操在建立统治过程中注重用法威服、用法肃治,但不论是用法驭军还是依法治国,他都把士兵和百姓的生命看得较重。所谓院“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在曹操的眼里,刑罚直接关系着百姓生死,百姓穿上军装就是士兵,士兵脱下军装就是百姓,所以他慎选刑罚执行者不仅是重视士兵的生命,也是对百姓生命的重视。再如,在打乌桓后将乌桓所占有的胡汉部落由柳城迁回内地的过程中,途经“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的情况下,他果断下令“杀马数千匹以为粮”、掘地以取水来解渴,最后成功将这些人迁到中原。其此举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评院“可见他(曹操)重人不重马”。
2.确保百姓生活的平稳。曹操重法治,一生颁发的法令比较多。在这些法令中,其中一部分即是用于直接保障百姓的生活及其稳定的。如平定,绍后所颁布的“重豪强兼并之法”和定额税收等措施,就是用来消除豪强的兼并和盘剥,以避免给百姓带来流离失所。而有一些法令,如在州郡普遍推广屯田和“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税锦绢”,虽有这样的目的或不具备这样的目的甚至是用于剥削百姓,但只要在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扰民和困民现象时,他也能立即接受谏议适时停止,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可以说,正是因为一直有着为民利益、为农经济的考虑,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也是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过程。
3.对死亡吏士家属善后事宜予以妥善安排处理。因战争、瘟疫,曹操属下丧亡的大有其人,这不仅使人口减少,也使伤亡者家庭深陷痛苦和困境。为此,曹操先后在建安七年(202)、十二年(207)和十四年(209)颁布法令,要求“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并“复死事之孤”,强调院“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这种以法令形式不断落实对死亡吏士家属的善后安抚和救恤,不仅体现出曹操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出对生存者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安排和保证,这可以说是汉末战乱情况下曹操对百姓的又一大关怀。#p#分页标题#e#
4.注重为老弱病残者提供切实的生活保障。尽管汉末征战频繁、事务殷多,但作为一方实际最高行政领导者,曹操一直都没有忽视对老弱病残这一群体的关注。譬如,建安二十二年(218)底天降大雪,这给百姓生活尤其是老弱病残者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二十三年初曹操即下令;院“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院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虽然曹操这个政令表现出来的对天灾下的弱势群体的救助并不是很彻底,但在社会上普遍田少粮乏的情况下,他依然能积极采取适宜措施来拯贫、救幼和安老,对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切实地基本生活保障,这不能说不是他以民为本的一项实在举措。
(三)多方面重视农业生产
汉末战争、天灾不仅造成统治秩序混乱,也导致社会经济全面崩溃。其时大量人口或因瘟疫死亡,或因灾祸丧生,或遭战争屠杀,因之田地被大片抛荒,以至“自遭荒乱,率皆乏谷。”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实行了屯田。虽然屯田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但其后曹操将其推广至州郡,这可以说是他有意识的在汉末社会生产严遭破坏情况下予以积极恢复的行为。屯田的成功和普遍推广,固然存在有对屯田客的加重剥削,但它却使锋镝之余的大批流民有了最低程度的安定生活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正如王光照先生所说院“曹魏屯田,亦有它解决两汉以来,尤其是东汉末年大批流民问题的历史作用,噎噎无疑也有益于当时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此后曹操一直都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放在施政的重要地位,积极采纳有利于安民兴农的建议,“采取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生活条件”。。譬如,“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及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无以自业。”曹操接受卫稰的建议,管理盐业买卖,“遣谒者仆射监盐官,移司隶校尉居弘农。”实行还利与民,结果“流人果还,关中丰实。”使这一地区不但经济得到发展,秩序稳定下来,人口也得以迅速增长。不仅如此,曹操在选用治理一方的郡守时也特为注重选用有才干并能安民重农、发展农业经济者。如建安初,庐江一带“郡县残破”,曹操即挑选刘馥为扬州刺史。而刘馥也不负所望,“单马造合肥”,励精图治,“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稲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再如他选用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不但解决了河东叛乱,且很快稳定了河东的社会秩序,使“百姓勤农,家家丰实”,并在曹操平定韩遂、马超叛乱和征伐汉中时,充足地供给了军队所需军粮。其余如对钟繇、杜夔、郑浑等的选用也都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对农业生产来说,水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水利灌溉,农业生产几乎成为不可能。因此曹操于忙碌的征战之际,也一直不忘对水利的修建和整治。如建安七年(202)驻军谯地时,他一面下令安抚死去的将士家属,一面“至浚仪,治睢阳渠”,保障农业生产灌溉的顺利进行。建安九年(204),他又“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建安十年,在平定三郡乌桓过程中,又派人“自呼沲入稴水,名平虏渠;又从稵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十四年,军至谯,又“开芍陂屯田”,十八年(213)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可以说,曹操征战到哪他也就将重农、重视水利建设的思想带到哪。也因此,后来史学者赞曹操是“务稼穑故民孽殖”。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家,重农即是重民,对农业的重视、对水利的兴修也就是对百姓及其生活的重视。可见,尽管曹操于政治争斗中颇显残酷,但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却始终都有着重农的民本思想理念。
(四)在诗文里多层次表达出为民理念
事实上,不仅在政治活动和所采取的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表现出的民本思想理念,就是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同样也可看到他对民生的高度关注。曹操是一个军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样他也是一个文人。曹操一生注重学习,“雅好诗书文籍”,情性所至,即以诗文抒发情怀。而在其所写诗文中,其中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了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思想理念,这也使得民生思想构成了其诗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譬如,在《蒿里行》里,他以“白骨露於“,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句,不仅真实地记录下汉末战乱造成的百姓生活惨景,也表达了对灾难下的生民朝不保夕生活的深切同情。在《度关山》里他继承了古人的人本思想,认为“天地间,人为贵”,把人的生命价值提高到一切事物之上。也正是基于这种对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人的生命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对酒》里曹操表达出这样的心声院“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噎噎,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从而把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国富民乐、民勤其业、民知耻有礼、人民殷实和老有所养等作为百姓和乐生活的表征,也作为自己奋斗的政治理想。
诗以言志,由此不难看出,尽管曹操在政治上的某些行为表现出他或有谋夺帝位、建立曹氏完全政权的思想因素,但在曹操统治思想里,民生不仅一直是其关心的重点,也是其终生奋斗的目标之一。
小结
综上,生于汉末,发迹于乱世的曹操,他身上既有两汉以来所传承的各种传统思想文化熏陶的因子,也有社会中下层习俗等对他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还凝聚有对汉末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现实的切身体会。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曹操在汉末军阀混战的争霸中尽管非常希望能迅速从百姓身上掠夺和榨取军国所需及建立其稳固的统治,但他又不能不从现实出发,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于重建统一中努力把关注民生、重视农业、国富民乐、以民为本作为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去实施、去追求。可以说,从曹操“举义兵以诛暴乱”到割据一方再到最后完成对北方基本统一的过程中,他固然因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政权不得不致一部分生命消失,但另一方面他也在切合实际地做使百姓避免因为战争、天灾带来的流离、死亡等建设性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建立和巩固其统治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其民本思想理念不断付诸实施和表现的过程。#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洪卫中 单位: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