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跳鼓阵的历史研究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关于跳鼓阵的历史研究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关于跳鼓阵的历史研究分析

台湾跳鼓阵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就展现其民族文化的丰厚,其体育活动的发展之早也远胜于欧美其他国家,而民俗技艺类的体育活动,更是十分丰富及多姿多彩。本文以台湾跳鼓阵为研究对象,首先追溯跳鼓阵活动的起源与变迁,其次,分析跳鼓阵的活动现状,最后提出跳鼓阵的推广策略。跳鼓阵,以“击鼓、敲锣”配上“跳跃动作”为表演主轴,也称为“花鼓阵”、“大鼓阵”、“大鼓弄”、“弄鼓花”等,而跳鼓阵的渊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文献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探讨跳鼓阵的源流首先应从“大鼓凉伞舞”来说起“,大鼓凉伞舞”是福建漳州一带人们喜爱的民间舞蹈,每逢喜庆、庙会,那种热烈、粗犷的锣鼓点,就会吸引民众暂放下手边工作一睹为快。台湾的族群,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和漳州,在航海技术和工具不发达的时代,来自内陆的移民要能横跨台湾海峡,只能依赖天来保佑以及神祗的庇护了。信仰的神祗既多,与之相关的仪式自然不可免,特别是祭奠之时。

由史料可以发现,跳鼓阵乃是明朝戚继光时代所遗留的“大鼓凉伞舞”。“大鼓凉伞舞”首见史料并有相关记录,可追溯到 1564 年,即明朝嘉靖四十三年除夕之夜,倭寇入侵大陆九龙江一带进行抢掠。漳州一带的百姓,每次发现倭寇入侵,便立即将老弱妇孺送入深山躲藏。当年驻守东南沿海边疆的统帅是戚继光,他估计倭寇可能乘节日前来骚扰,就命令士兵坚守岗位,等敌船靠岸后,戚继光一面下令烧船,一面指挥沿江炮台猛击切断倭寇退路。经过九天八夜围剿,歼灭大部分入侵倭寇,并在正月十四日将倭寇全部歼灭。逃难的乡民回到家中,第二天就是元宵节,众百姓想感谢浴血奋战的将士,纷纷杀猪宰牛慰劳戚家军。在和戚家军并肩战斗过的青年小伙子的带领下,他们敲着大鼓,弹着琴弦,踏着舞步冒雨来到军营大帐,戚继光见载歌载舞的百姓衣服都被绵绵寒雨打湿,忙命士兵撑伞为百姓遮雨,持伞的战士也不约而同随着节拍舞动,形成边打边舞的场面。第二年军民们为了庆祝胜利,又同去年般狂欢歌舞,从此年年元宵节都要大跳“大鼓凉伞舞”。因此“,大鼓凉伞舞”可以说是跳鼓阵最早的雏形。

目前与台湾跳鼓阵有关的文献记录只有《壹南县志》中提及“两人一对手,一人持凉伞,一人抱大鼓,凉伞打回旋,大鼓双面打,边打边舞,另有打锣手三四人围住大鼓,边打边舞;其状天真烂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简单的描述却能让人体会跳鼓阵表演的神态及特点。台湾跳鼓阵应该是在明清之际,随着闽南人民移民台湾,“大鼓凉伞舞”很自然地传到台湾,成为台湾的民间技艺之一。而跳鼓阵在台湾的历史记录,则可追溯到郑成功讨平台湾之时,由于竭力整军,每天勤奋练兵,反清复明。当时时常举办比武盛会以鼓励讲武之风,在搏击中,便有击鼓者在旁边击鼓助威,或进或退,随着比武的人跳跃进退,而成为一种豪壮的军乐,广为青年一辈所喜爱。后来满清统治台湾后,农闲无事时,便以助威的军鼓作为消遣娱乐。因为其跳跃进退,配合鼓声的节奏,蕴含着无限青春活力,演变至今,世代相传,结合原本既存的“大鼓凉伞舞”,成为现流行于台湾的跳鼓阵。

台湾跳鼓阵的发展

在今日的庙会,以及民俗体育活动中,跳鼓阵的表演,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目。由于其在跳跃、进退中,舞蹈脚步配合着鼓声,表现出无限青春活力,不断为现场制造出热闹的气氛,吸引无数观众的目光,已然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跳鼓阵,从字面来说,是以“边跳舞边击鼓”为表演方式的民俗阵头。跳鼓阵之所以被称为跳鼓,乃因为这种队形变化万千的表演活动,通常有一个人背着鼓,且以这个背鼓者为整个队形的表演中心。

1.文艺季。近年来庙会中的跳鼓阵、宋江阵、车古镇等民俗活动,纷纷登上文艺季的舞台。在教改的推动下,落实乡土体育,各校将地方传统民俗技艺融入教学。因此,由学校组织素质整齐,表演出色,受到各界佳评。所以,在文艺季中,地方传统民俗艺术已占重要位置,而学校的跳鼓阵也常会受邀表演,以此展现故乡的自然之美与文化气息。

2.社区文化。在民风淳朴的村落,信仰宗教是村民的主要精神寄托。结合社区文化,学校规划乡土教学系列活动,促进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产生新的联系,赋予河川、土地、生态、人民、文化新的生命。学校基于学童好动的特质,及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下,组织跳鼓阵,每当社区活动时,邀出表演助兴,提供居民一场视听盛宴。

3.庙会庆典。庙会活动,祭拜追思他们共同的祖先,或者庇护的神明。民间宗教活动,自古已有。农业社会,百姓终年劳苦,需要有张有弛。而今工商业社会,更需要有休闲娱乐活动。所以庙会庆典配合民俗民情,呈现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意义非凡,值得我们推广传承。

4.喜庆表演。跳鼓阵在庙会及喜庆节日中,呈现庆祝联欢、祈福谢神以及镇邪避凶的意义。从过去流传至今,已是目前的文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民俗项目,每遇到庆典活动时,大型广场的表演,跳鼓阵总是掀起活动的高潮,尤其是学校的推广,由学生来表演跳鼓阵,也将整个活动点缀得更加热闹,更增添带动喜庆活动的气氛。

台湾跳鼓阵活动的推广策略

学校推广民俗体育的意义除了文化传承外,具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奠定文化建设的基础,扶正社会风气与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推进工作力求各方面配合。在教学方面,以建构学校本位课程,而跳鼓阵活动是最具本土文化色彩的体育活动之一,将之纳入课程的健康教育,正可表现学校本位课程的特色。在教材方面,积极举办教学研习,邀请专家学者编订基本课程与教学教材,教学光盘、网站等多项辅助媒体,使跳鼓阵的推广活动相传下去。善用社会资源。学校在推广跳鼓阵时,可加强社区的融入与认同,并运用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场所,请教具有专长的地方人才。在经费方面,可以争取政府补助、家长会捐资、社会工商捐资、学校支出、表演收入、宗教寺庙赞助等社会资源。跳鼓阵的永继发展,并活络跳鼓阵的教学,最佳办法是办理各种跳鼓阵的活动与竞赛,以及办理亲子体验营,除了倡导民俗体育的教学之外,可以验收民俗体育的推广成果。此外,若能由市县教育局或文化中心主导,每年挑选出代表性的团队做公开巡演、示范,除了提供互相学习观摩的机会,更能刺激技巧的提升,甚或组团到国外表演向国际进军。体育之所以进步,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发展与配合,尤其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反思,并融合自己的文化,产生独特的传统民俗体育。#p#分页标题#e#

民俗体育的发展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需有共识的精英们付出与研究,而民俗体育的推广工作学校虽责无旁贷,仍须社会积极的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观当今世界各国对于传统文化技术的传承延续,不仅仅限于维护保存,免于消失,反而应用更积极的态度与开创性的做法让传统文化的风格摆脱呆板的形象,让这些传统文化技艺跳脱少数人独有的技法,进而提升品质与重塑形象,让民俗体育的果实由全民共享。

本文作者:吕冬生 张家林